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海洋学   4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种淡水枝角类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祥飞 《海洋与湖沼》1985,16(3):188-195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平突船卵潘、隆线溞、微型裸腹溞的生长和繁殖。这三种淡水枝角类的生长随龄数的增加而变慢;总生活时间随温度升高而缩短。 平突船卵溞在20℃时,有3个幼龄、18个成龄、总生活时间为46.8天;30℃时为3个幼龄、15个成龄和18.8天。30℃时,隆线溞有3个幼龄、14个成龄、总生活时间为18.7天;微型裸腹溞则为2个幼龄、9个成龄和10.7天。 种类不同,累计产卵数相差很大。隆线溞在30℃时高达366个;微型裸腹溞仅为48个。平突船卵溞在20℃和30℃时分别为178个和172个。产卵率以隆线溞为最高(1.41);微型裸腹溞较低(1.055)。30℃时,平突船卵溞的内禀增长力为1.04;20℃仅为o.47;隆线溞和微型裸腹溞依次为0.86,0.97。  相似文献   
2.
鲢鳙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1990年4—7月,在武汉东湖运用围圈的方法,研究了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ac)、鳙(Aristichthys nobilis)对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观察表明:在鲢鳙混养的围圈中,原生动物和小型轮虫的数量较多,而甲壳动物和大型轮虫较少。在无鱼的围圈中,结果正好相反。就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而论,无鱼的两个围圈(55.035mg/L和38.374mg/L)比鲢鳙混养的两个围圈(3.028mg/L和3.490mg/L)高得多。甲壳动物(无节幼体除外)的体长频度分布表明:在无鱼的围圈中,大型甲壳动物的频度比有鱼的围圈高得多。围圈实验表明:鲢鳙的摄食促进了浮游动物向小型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位于武汉珞珈山麓、东湖之滨的东湖湖泊生态系统试验站隶属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的重点站,“人与生物圈”(MAB)的定位站,足我国湖沼学研究的重要基地。该站现有研究人员15人,主要从事湖泊生态系统结构、功能长期定位观测和系统试验,阐述生态环境变迁过程和机理,并预测其变迁和演替前景及生态效应,提出既要发展渔业,又要保护环境的优化示范模式,为水体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长江中下游的浅水湖泊是我国特有的国土资源,其数量、面积以及湖泊学性质均在国内外难于见到;其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饮水、灌溉、渔业等)在全球亦属罕见。因此,研究、开发和保护这类水体,使之健康运转、水续利用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事业。在我国淡水生态学研究的奠基人、学部委员刘建康教援的领导下,早在1954年就开始对长江中下游具有代表性的武汉东湖进行了系统的定位观测。武汉东湖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武汉市东郊,面积27.8km~2,平均水深2.2m左右,在60年代前一统一水域,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筑堤分割成大小不等、边界明确、生态环境各异的若干湖区,很有利于开展比较生态学研究。郭郑湖区(11.3km~2)为主体湖区,亦是东湖生态站主要的科研活动基地。  相似文献   
4.
密度和温度对萼花臂尾轮虫产卵量和混交雌体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杨家新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4):367-372
用小球藻(Chlorella sp.)为食培养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食物浓度约1×10~6cells/mL,温度25℃,光照强度约40001x,昼长比LD=18:6。在1.0mL、0.5mL和0.25mL培养液中同时进行单个体和群体培养。结果发现:1)单个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2.0,13.8和7.8个;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分别是46.38%,53.49%和55.83%。2)群体培养时,每个母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8.7、3.1和2.65个,随密度增加而减少;后代个体中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41.70%,53.59%和54.26%,群体培养的密度为4.0ind./mL与2.0ind./mL,2.0ind./mL与1.0ind./mL混交雌体的百分比差异不明显。母体密度高低与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在上述培养条件下,轮虫为1.0ind./mL时,进行单个体培养,分别用急剧冷休克(SS)、逐渐冷休克(GS)和恒温对照(C)进行处理,结果表明:个体平均产卵量分别为10.8、9.2和12.6个。后代混交雌体百分比分别为32.85、20.7和16.87,SS和C处间后其混交雌体比例具显著差异,而SS和GS,GS和C处理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种群累积培养状态下研究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 Brachionus calyciflorus)休眠卵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液不予更换的情况下,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为 724 3333± 40. 5257ind(6d.20mL)-1和 6 .0361± 0. 3377ind(5 × 106 cells)-1(al-gae diet)与之相比,当培养液每 2天更换一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分别下降至637.3333±16. 8028ind.(6d·20mL)-1和5 .3111±0 .1400ind(5×106cells)-1(algae diet).随着培养液更换频率增大至每天一次时,其休眠卵的产量和形成效率下降的幅度进一步增大培养液更换对轮虫种群中的混交雌体百分率和混交雌体受精率无显著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培养液更换对萼花臂尾轮虫休眠卵形成影响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武汉东湖沉积物中轮虫休眠卵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里  周洁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6,8(1):51-60
报道了1992年8月 ̄1993年7月间武汉东湖营养类型不同的3个湖区沉积物中轮虫休眠的卵数量和分布。不论湖区营养类型如何,沉积物中的休眠卵数量均呈“V”形垂直分布,表层高,底层低,由表向底数量逐渐递减。在3个湖区中,休眠卵的数量随水体营养水平的增高而增加。营养水平最高的Ⅰ站其休眠卵数量年平均为1.32个/cm^3,营养水平较低的Ⅱ、Ⅲ站分别为0.74个/cm^3、0.71个/cm^3。休眠卵的数量  相似文献   
7.
李纯厚  黄祥飞 《湖泊科学》1993,5(2):159-163
本文在室内模拟自然水温研究了东湖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对优势枝角类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的捕食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17℃和21℃时透明薄皮溞对短尾秀体溞的捕食率系数(predation rate coefficient)或称滤过率(clearance rate)分别为15.9和18.2mL predator-1day-1。17℃时透明薄皮溞对微型裸腹溞的捕食率系数为30.1mL predator-1day-1。不同的猎物密度对捕食率系数亦有影响。在17℃,当猎物密度从200ind mL-1增为800ind mL-1时,透明薄皮溞对裸腹溞的捕食率系数则从30.1mL predator-1day-1下降为15.1mL predator-1day-1,对短尾秀体溞的捕食率系数亦从15.9mL predator-1day-1降为7.8mL predator-1day-1。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了东湖大型肉食性枝角类——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种群的周年变动昼夜垂直迁移及体长-体重回归方程。在I站1984年的高峰出现在8月, 1985年出现在7月, 数量分别为1.775和0.313 ind./L;且站均出现在9月, 数量分别为1.214和1.547 ind./L。透明薄皮溞有明显的昼夜垂直移动现象, 衣层的数量变动更明显, 通常以日出及日落前后1小时, 衣层数量最多, 用直接测重法测定了不同体长组的湿重、干重, 经统计处理获得了各自的回归方程。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室内模拟自然水温研究了东湖透明薄皮溞(Leptodora Kindti)对优势枝角类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微型裸腹溞(Moina micrura)的捕食效率。实验结果表明,在17℃和21℃时透明薄皮溞对短尾秀体溞的捕食率系数(predation rate coefficient)或称滤过率(clearance rate)分别为15.9和18.2mL predator~(-1)day~(-1)。17℃时透明薄皮溞对微型裸腹溞的捕食率系数为30.1mL predator~(-1)day~(-1)。不同的猎物密度对捕食率系数亦有影响。在17℃,当猎物密度从200ind mL~(-1)增为800ind mL~(-1)时,透明薄皮溞对裸腹溞的捕食率系数则从30.1mL predator~(-1)day~(-1)下降为15.1mL predator~(-1)day~(-1),对短尾秀体溞的捕食率系数亦从15.9mL predator~(-1)day~(-1)降为7.8mL predator~(-1)day~(-1)。  相似文献   
10.
为了了解香溪河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和迁移情况及其影响因子,在春季甲藻(Peridiniopsis sp.)水华暴发期间,于2007年2月26日08:00至27日06:00对浮游轮虫的昼夜垂直分布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轮虫虽在各个水层中均有分布,但是呈聚集分布形式。轮虫密度的垂直分布因种类和时间而异,优势种类广布多肢轮虫(Polyarthra vulgaris)、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和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valga)白天都存在一定的垂直迁移运动,且都是先向下、再向上的迁移过程,夜晚则不存在垂直迁移现象,且聚集程度明显低于白天。光照强度的变化是轮虫垂直迁移运动的重要影响因子。由于溶解氧和叶绿素a的浓度都很高,二者对轮虫的昼夜垂直变化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