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球物理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山东数字地震台网记录的2003年6月青岛震群波形资料,由P波、SV波、SH波初动和它们之间的振幅比,联合计算了ML≥2.9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结果表明,震群发生前期,震源机制较为一致,P轴与北东东(80°)近水平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震群发生后期震源机制变化相对较大。上述现象相对于强震P轴方向与区域应力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而余震P轴絮乱的现象有一定的相似性。但相对于强震在震后引起的主压应力方向变化(约40°~96°)来说,青岛震群地震引起震源区P轴的变化(约45°)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山东及附近区域部分中小地震震源机制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集了2001~2006年4月山东及周边省记录的20次(其中有8次地震为2003年青岛震群地震)中等地震波形资料。并对上述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根据各台站记录的P波、SV波、SH波初动和它们之间的振幅比,利用Snoke联合计算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程序,计算了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就所研究的震例来看,断层破裂错动方式以近于走滑错动为主,在NE向断裂上为右旋错动,在NW向断裂上为左旋错动。大部分地震发生在现有断裂上,并且破裂方向与其断裂构造相吻合,这表明,现有断裂构造对中小地震的破裂方式有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