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离子探针、K_Ar法和Re_Os法测得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年龄。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中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7.5 8± 0 .74 )Ma ,冲江二长花岗斑岩的SHRIMP年龄为 (15 .6 0± 0 .5 2 )Ma,冲江闪长玢岩的SHRIMP年龄为 (14 .5 4± 0 .6 5 )Ma。驱龙和冲江含矿斑岩钾长石的K_Ar年龄分别为 (16 .4 3± 0 .31)Ma和 (15 .77± 0 .4 5 )Ma ,矿石中辉钼矿的Re_Os年龄分别为 (15 .99± 0 .32 )Ma和 (14 .85± 0 .6 9)Ma。因此驱龙和冲江斑岩铜矿的成矿年龄约束于 (17.5 8± 0 .74 )Ma~ (14 .85± 0 .6 9)Ma之间。驱龙石英二长花岗斑岩为强矿化岩石 ,冲江二长花岗岩斑岩为中等矿化岩石 ,冲江闪长玢岩为未矿化岩石 ,三者的年龄依次变小 ,放射性元素2 0 6Pb、U和Th含量则依次增高。这表明随着壳源物质混合的增强 ,铜矿化渐弱。立足于大西洋底栖有孔虫氧同位素变化和印度洋北部海底沉积扇的沉积速率变化来看青藏高原隆升 ,认为玉龙矿带和冈底斯矿带斑岩铜矿是在青藏高原两次最明显的地壳运动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关于东天山土屋和延东斑岩铜矿的时代问题 ,前人是根据距矿区 1km左右的沉积岩夹层中生物化石和矿区附近的花岗质岩体的同位素年龄确定为早石炭世_二叠纪的 ,并推测其成矿的构造环境属于哈萨克斯坦板块的活动陆缘———石炭纪火山岛弧。文章通过对矿区各类地质体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获得了许多新认识 ,归纳为 :①含矿斑岩 (斜长花岗斑岩 )的同位素年龄为 36 9~ 35 6Ma(Rb_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_Pb法 ) ,属于泥盆纪末期产物 ;②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 (32 3± 2 )Ma(Re_Os等时线法 ) ,属于早石炭世产物 ;③含矿火山岩 (原定名为闪长玢岩 )的同位素年龄变化于 416~ 36 0Ma(Sm_Nd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_Pb法 ) ,可归为泥盆纪 ;④东天山斑岩铜矿的成矿构造环境应属于塔里木板块的活动陆缘 ,是泥盆纪岛弧火山_深成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新疆哈密南部发现的土屋、延东大型斑岩铜(钼)矿床,构成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其中成矿的斜长花岗斑岩同位素年龄为369~356 Ma(Rb-Sr等时线法和单颗粒锆石U-Pb法),辉钼矿的同位素年龄为320 Ma(Re-Os等时线法),蚀变岩的同位素年龄为341~310Ma,含矿围岩由粗面质玄武岩到粗安岩,可能属于泥盆纪(416Ma,Sm-Nd法;>356 Ma、390 Ma、440 Ma,单颗粒锆石U-Pb法)。矿床成因归属为岛弧火山—深成作用产物。斑岩铜矿带的南部为著名的康古尔塔格金矿带,再往南为星星峡银矿带。这些造山带矿床组合由北而南构成斑岩型铜(钽)矿带→韧性剪切带型和浅成热液型金矿带→浅成热液型(构造蚀变带型)钼矿带,显示了构造岩浆是由北而南下插的,岩浆侵位时间北老南新,花岗质岩浆源区的部分熔融深度由北而南加深。反映壳幔演化的东天山构造岩浆作用从370 Ma到240 Ma、从北部的哈尔里克和康古尔塔格到南部的中天山,似乎存在一个连续的花岗质岩浆演化带,丝毫看不到深部作用过程由于古生代东天山数度拉张沦为海槽而被中断的迹象。基于以上主要证据,本文综合讨论了东天山斑岩型铜矿、韧性剪切带型金矿和构造蚀变带型银矿的形成机制及其大地构造格局,建立了东天山造山带的成矿模型,为今后找矿开辟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4.
世界斑岩铜矿主要产于中亚-蒙古带,环太平洋带和特提斯带,上述三个地带分别为古生代、中新生代和新生代聚合板块最活跃的地区。还有少数斑岩铜矿产于前寒武纪造山带,推测类似的板块聚合的地质环境可能从前寒武纪就开始了。作者结合斑岩铜矿产出的地质环境分析,利用大量锶初始值、εNd(t),εSr(t)和REE等资料,说明成矿斑岩的源岩或源区与大洋玄武岩(或亏损上地幔)比较接近。由此推测成矿斑岩主要是洋壳或上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但也有部分下地壳混合的证据。斑岩铜矿带在空间上与活动大陆边缘相吻合,与板块缝合带相伴生(产于板块缝合带的上盘);在时间上从洋壳俯冲(Subduction)到陆陆碰撞造山过程(Continent-continent collision orogeny)都有斑岩铜矿产生,因此,它们贯穿活动大陆边缘增生到岩石圈折沉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5.
新疆东天山斑岩铜矿带的新进展 总被引:56,自引:9,他引:47
新疆东天山发现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及矿带,预计3-5年内铜金属资源量有望超过千万吨,将形成一个远景巨大的铜矿带,该矿带的成矿地质背景为泥盆纪火山岛弧(390Ma左右),岩浆-热液演化是高氧化(fo2=10^-20-10^-8)控制之下的,高位斑岩体形成时代为360Ma,辉钼矿形成时代为322Ma,闪长玢岩经研究后属于一套从钙套性-碱性的玄武质过渡到英安质的火山杂岩,成矿9兴度推测达4-6km,大约与多宝山相当,故大部分矿化体产于围岩中,土屋,延东和灵龙等矿床类型属于斑岩型的地质证据占优,这些矿床也有后期叠加的热液蚀变和矿化。 相似文献
6.
南口-古崖居中生代双峰式岩墙群形成机制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44,自引:4,他引:40
京北南口至延庆古崖居出露了一套延伸40km、由钾玄质岩石和花岗石组成的双峰式岩墙群。报道了岩墙群的同位素年龄,其K-Ar年龄为114-120Ma,Rb-Sr年龄为128Ma。对南口双峰式岩墙群的17个代表性样品进行了系统的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酸性岩墙和基岩墙是同时来自两个独立的岩浆房,岩浆来自EMI型富集地幔。在此基础上,用岩浆不混熔的双扩散对流模式解释了两个层状岩浆房的形成,正是它们同时为双峰式岩墙群提供了物质来源。 相似文献
7.
新发现的包古图斑岩铜矿床位于准噶尔盆地西缘,达尔布特断裂以南的包古图地区。通过对 V 号主要赋矿岩体及钻孔岩心的野外和镜下观察,研究了矿体矿化情况、蚀变分带特征和矿石组合。对该矿床的流体包裹体分类研究表明,主成矿期成矿温度在180℃~450℃,包裹体的形成压力多在1~9MPa。由此得出的斑岩体的侵位深度在100~600m。黄铜矿和黄铁矿的δ~(34)S 变化范围分别是-2.4‰~-0.8‰和-2.7‰~ 0.7‰。对该矿床的初步研究认为,矿床是在埃达克质岩浆侵位到地壳浅部冷却成岩后,经历了两期含矿热液的作用而成矿的。早期形成 Cu、Fe、Mo、Zn 的硫化物矿物,可划分为4个成矿阶段;晚期形成 Cu-Te-Bi-Au-Ag 的复杂矿物组合。早期矿化形成的辉钼矿 Re-Os 年龄是310Ma。 相似文献
8.
包古图地区位于西准噶尔东南部,区内出露地层主要为石炭系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为一套巨厚的半深海相-大陆坡相火山-火山碎屑沉积建造。这套地层的时代归属和地层层序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争议。本文报导了包古图地区实测地层剖面,并从太勒古拉组玄武岩和包古图组及希贝库拉斯组凝灰岩中分别选出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357.5±5.4Ma、332.1±3.0Ma和336.3±2.5Ma。由此确定这套地层属于早石炭世的杜内阶到维宪阶,由下到上依次为太勒古拉组、包古图组和希贝库拉斯组。 相似文献
9.
10.
西天山艾肯达坂组火山岩系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构造环境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西天山二叠纪艾肯达坂组红色陆相火山岩建造不整合在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之上,未经变形和变质。主要岩石类型有粗面玄武岩、玄武粗安岩、粗安岩、粗面岩和粗面英安岩,w(SiO2)介于41.69%~65.99%,低于上陆壳平均成分(66%)。w(Na2O+K2O)随SiO2增加而增加;SI随SiO2增高而变小;w(TiO2)一般小于1.3%;w(Al2O3)较高(12.82%~18.37%),由此显示艾肯达坂组属于典型的橄榄安粗岩系。其中,玄武岩和玄武粗安岩的w(SiO2)低于54.4%(下陆壳平均值),表明它们应源于地幔,而非陆壳;相反,w(SiO2)>54.4%的粗安岩、粗面岩和粗面英安岩可能来自陆壳或经历了壳内分异作用。玄武岩类和玄武粗安岩类ΣREE,LREE,Zr,Hf,Nb,Ta,Ba,Sr,Pb,Y等的质量分数和LaN/YbN均高于世界同类岩石平均值,而Cr,Co,Ni等的质量分数低于同类岩石,指示源区地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不相容元素;玄武岩类和玄武粗安岩类的Eu/Eu*<0.94,Sr由亏损变化到正异常,显示地幔源区成分不均一,此不均一性可能由上壳物质返回地幔所致。粗面岩和粗面英安岩Eu/Eu*平均0.59,低于上陆壳平均值0.65;Sr亏损显著;但ΣEEE,LREE,LREE/HREE,LaN/YbN,Ce/Ce*反而低于粗安岩;Sm/Nd平均值为0.25,与下陆壳(Sm/Nd=0.25)相一致;La,Ce,Nd,Sm等相对于Y和Yb富集;Ba正异常,Nb,Ta,Hf等#0;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