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完全免费 | 66篇 |
专业分类
地质学 | 145篇 |
出版年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6篇 |
2018年 | 2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5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6篇 |
2012年 | 3篇 |
2011年 | 1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2篇 |
2007年 | 5篇 |
2006年 | 7篇 |
2005年 | 6篇 |
2004年 | 6篇 |
2003年 | 3篇 |
2002年 | 4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6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3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中元古代超大陆Rodinia 再造研究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围绕全球格林威尔期(1.0Ga)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对比,详细的构造分析表明,我国境内至少存在两条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北秦岭造山带及江南造山带),它们以活动陆缘增生型造山带为主,涉及板块俯冲、岛弧-弧后盆地的发育,以及微陆块的碰撞作用。这些造山带发育的时代主要集中于1.0-0.9Ga,它们在时代上与北美、欧洲格林威尔期造山带具有很好的可比性,成为制约我国主要陆块(华北、扬子)在超大陆中拼合方式最主要的证据之一。 相似文献
3.
4.
华北克拉通中北部变质基底发育大规模的前寒武纪基性岩墙群,由于基性岩墙同位素定年技术存在问题,因此一直未获得岩墙群的确切年龄数据。本文利用单颗粒锆石U-Pb化学法,首次获得恒山地区北西向基性岩墙群的U-Pb年龄为1769.1±2.5Ma,并证明它代表基性岩墙群的侵位年龄,这一年龄数据也是华北克拉通大规模分布的未变质基性岩墙群已知的最古老年龄。综合分析同期岩浆活动的同位素年龄记录,本文提出中元古代早期华北的岩浆侵位发生于伸展构造背景下。 相似文献
5.
全球大陆克拉通在前寒武纪至少记录了3次超大陆聚合-裂解的构造旋回。不同大陆前寒武纪地质的研究证明,板块的构造模式可以前推至新太古代。超大陆的聚合表现为大规模造山带的穿时性发育,而裂解则表现为大陆裂谷系、非造山花岗岩及巨型基性岩浆岩省的同期快速发育。广泛的区域地质研究揭示华北克拉通前寒武纪地质构造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差异特征,克拉通主体形成于新太古代陆壳增生与碰撞造山过程。华北克拉通在太古宙末期首次经历强烈的裂解作用,在古元古代晚期涉及强烈的陆缘再造作用。在古元古代末期发生第二次大规模的裂解活动,随后以中元古代末期的造山带拼合为Rodinia超大陆的组成部分。详细的区域构造对比证明,华北克拉通长期以来与波罗的地质、东南极克拉通、印度南部克拉通、巴西克拉通等具有构造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6.
元古代基性岩墙群的成因机制、构造背景及其古板块再造意义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大陆克拉通广泛发育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其形成时限短,侵位机制复杂,可以侵位于不同的地壳层次。岩墙群的岩浆可能有多种来源,但主要来自陆下软流圈或地幔岩石圈,很少经历结晶分异与地壳混染。岩墙群的总体化学成分是富集型的,从古元古代到新元古代,其碱性组分逐渐增多,反映地幔演化特征。板块构造理论可应用于晚太古代-古元古代的构造研究,元古代以超级大陆的聚合及裂解为特征。岩墙群的形成普遍与伸展体制相联系,是超级大陆开始裂解或地幔柱活动的重要标志。华北克拉通区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对其进行多学科的研究,将为确定华北克拉通在中元古代超级大陆中的构造位置及其古板块再造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柯坪断隆内断裂发育,笔者根据野外及地震数据对各主要断裂和二级断裂进行了分析,认为柯坪塔格断裂形成于晚第三纪,沙井子断裂早期与柯坪塔格具有不同的发育历史,阿合奇断裂形成于挤压而非走滑的背景下,皮羌断裂和印干走滑断裂其实是协调作用的捩断层。萨尔干断裂是一条假走滑断层,实际上应该是一条撕裂断层。在挤压背景下形成了二类主要的断裂构造组合样式;叠瓦推覆体、构造窗。笔者认为柯坪断隆上的构造其实是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远程碰撞造山和板内变形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8.
晋北-冀西北高级变质的灰色片麻岩-花岗质片麻岩杂岩基底内广泛发育晚太古代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几个典型地段的构造填图研究表明,高压麻粒岩主要出露于龙泉关-桑干构造带的东北段,即冀北陆缘活动带与恒山-五台绿岩带之间的高级变质基底内。高压麻粒岩形成与出露的过程中,主要经历4期构造变形:D1低角度逆掩剪切变形;D2NW向伸展作用;D3区域规模的NNE-NE向褶皱;D4大规模右旋走滑剪切变形。以上变形明显受区域构造所控制,先后涉及鄂尔多斯和阜平陆块晚太古代构造拼合,太古代末五台裂谷的张开及闭合,以及早元古代冀北陆缘活动带向南俯冲造成的掀斜作用。 相似文献
10.
大陆克拉通早期构造演化历史探讨:以华北为例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大陆早期构造演化的研究一直是大陆地质学研究的焦点问题.在华北克拉通基底构造1∶200万编图研究基础上,本文开展基底断裂边界、构造样式及后期叠加关系的研究,借鉴比较大地构造理论,对华北克拉通基底重新进行了构造区划.结合标志性构造单元及其时代、同位素年龄数据库的综合研究,提出华北早期构造格局演化及其重大构造热事件.华北克拉通基底主要由大面积的新太古代TTG杂岩及表壳岩系组成,新太古代涉及活动陆缘环境的大规模陆壳增生及不同微陆块的碰撞聚合过程,造成新太古代末期陆壳迅速增生和克拉通化.古元古代初期开始伸展裂解和早期盖层发育阶段,古元古代晚期发生微陆块碰撞缝合,形成超级克拉通,并在克拉通西北边缘发生强烈改造作用.1.84Ga前后,华北克拉通经历最强烈的一次伸展裂解过程,从超级克拉通裂解,开始了独立的构造演化,在伸展构造背景下,克拉通基底被强烈隆升冷却,经历风化剥蚀,发育沉积盖层.以上构造格局及其构造热事件提供了早期超级大陆再造研究的构造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