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结果发现夏季生物量小于冬季生物量,水生植物的δ13 C值变化在-35.45‰~-24.62‰之间,其中挺水植物的δ13 C值最大,平均为-27.89‰,其次为沉水植物,平均为-29.96‰。浮水植物的δ13 C值最低,平均为-32‰,受流速、CO2浓度、光合途径等影响引起同种水生植物间同位素差异。水域水生植物固定下的HCO-3碳量为19.52tc/(a.km2),其利用HCO-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比例平均为47.84%,显示出巨大的固碳潜力,是全球岩溶碳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效应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西南岩溶地区面积78万km2,地下水系统包括裸露岩溶水系统和覆盖-埋藏型岩溶水系统两大类。由于降水丰富、地下岩溶发育,西南岩溶地下水资源丰富,在43万km2调查区内,具有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762.82×108m3/a,岩溶地下水允许开采资源量615.70×108m3/a。近年来,通过开展水文地质调查,在地下河、表层岩溶水和蓄水构造岩溶水打井开采方面均取得重要进展,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应。但由于西南地区岩溶水开发难度大,区域经济落后,西南岩溶地下水的开发利用程度普遍较低,已开采量为98.32×108m3/a,仅占允许开采量的15.97%,剩余地下水潜力资源量517.38×108m3/a。  相似文献   
3.
受玄武岩盖层的影响,石林地区的地下水在雨季和旱季对碳酸盐岩都具有侵蚀性,玄武岩盖层空气CO2呈现出低—高—低的双向变化梯度。溶蚀试验表明.地下0~0.6m,水平方向的溶蚀量大于垂直方向的溶蚀量,而随着深度的增加,垂直方向的溶蚀量大于水平方向。富含CO2的水通过具有最大渗透张量和较小主轴倾角的玄武岩裂隙下渗,对碳酸盐岩的溶蚀作用表现为一个脱钙、富铝铁、硅迁移的复杂过程,并在地下0~0.6m形成许多水平凹槽、穿洞等岩溶形态,而地表0.6m以下以垂向溶蚀为主,有利于石柱的形成与发育。  相似文献   
4.
万华岩表层岩溶带岩溶动力系统的特点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万华岩地区碳酸盐岩中普遍发育的非碳酸盐岩夹层,以及“土层+裂隙层”表层岩溶带双层结构对岩溶动力系统和水循环具有显著影响:非碳酸盐岩地段的地下水因其矿化度较低,CO2含量较高,而具有较强的侵蚀、溶蚀能力,导致岩溶动力系统的物质和能量传输非常活跃,一个岩溶泉年溶蚀量(以CaCO3计)达2795.4kg;由于非碳酸盐岩夹层的普遍存在,不仅阻碍地下水向深循环,而且还有利于土壤、植被的发育。土壤、植被与地表岩溶裂隙网络对区内岩溶地下水还具有较好的调蓄作用,以致使区内有众多的小泉点地表出露。  相似文献   
5.
桂林岩溶试验场植物多样性恢复及其水、气效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溶区生态恢复是当前我国重视的焦点和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桂林岩溶试验场3个代表性样点的种属组成、区系地理成分、植物生活型谱,结果发现,经过近20年的生态恢复,试验场植物多样性迅速增加,生境获得改善。试验场1号洼地土壤CO2浓度年季变化以及S31号泉的水化学指标进一步证明了上述结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与治理措施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大龙洞岩溶流域水土流失与石漠化严重、旱涝灾害频繁,造成该流域这种农业生态环境现状的主要原因是岩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长期的人为干扰.在研究湘西大龙洞岩溶流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构造、岩溶水资源、土地与植被环境等特征的基础上,剖析大龙洞岩溶流域石漠化等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大龙洞岩溶流域农业生态环境特点,提出了有效开发利用岩溶水资源,提高地表水、地下水与降水资源的利用率及生态重建与恢复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何师意  刘金荣  韦专 《中国岩溶》2000,19(4):315-320
本文通过多种方法对车田湾热泉的水、热来源和循环途径进行了探索性的研究,除采用综合地质及同位素分析方法外,还引入了近年发展起来的碳循环研究方法,结果显示:该区热热(群)的水来源于大气了降雨,碳同位素分析结果则显示,热水中碳的来源与深部关系不密切,钻孔测井资料显示,水、热的强循环深度在60m和80~100m,由于各泉或钻孔所处的岩性,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不同,因此它们在水化学及其动脉特征,同位素特征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8.
结合水化学的野外观测及室内计算,作者对桂林岩溶试验场、四川黄龙风景区和贵州乌江渡坝区3个岩溶动力系统的碳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对系统的性质、系统中CO_2的来源、碳酸盐沉积过程中的碳同位素动力分馏、水化学和钙华的成因及热水钙华的~(14)C测年等地球化学问题作了探讨。结果表明,桂林岩溶试验场属于表层岩溶作用动力系统,其中的侵蚀动力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溶解土壤中的CO_2;四川黄龙风景区属于深部岩溶动力系统,侵蚀动力来自大气降水溶解幔源的CO_2;贵州乌江渡坝区岩溶系统,虽然属于表层岩溶动力系统,但其中一部分的同位素和水化学特征已受到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桂林岩溶区大气降水的化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对处于岩溶区的桂林市降水进行了连续采样测试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桂林市区降水的pH平均值为4.83,降水的电导率平均值为65 μS/cm,SO42-、NO3-和Ca2+、NH4+分别是最主要的阴阳离子.(2)桂林市降水各主要离子含量、降雨量和电导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其中Ca2+、Mg2+含量在夏、冬季较高,春、秋季较低.(3)降雨量和TDS呈现出良好的负相关关系,SO42-和NO3-以及Ca2+和Mg2+之间则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4)2009-2010年与1994-1995年相比,降水中的离子含量增加了1.16倍,降水的pH值有所增高,但仍在酸雨范围之内.在桂林酸雨形成中,降水的NO3-贡献明显增强.(5)通过2012年3月1-6日连续6天的降水监测,发现pH、降雨量和电导率三者呈现出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广西弄拉表层岩溶动力系统水循环碳汇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对广西弄拉表层岩溶泉水文动态自动化监测研究,发现在良好的森林植被覆盖条件下,泉域内水资源的排泄方式在不同季节差异较大。丰水期主要以泉口径流排泄为主,而枯水期则以泉域内生态需水消耗为主。4至8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66.24%,泉口水资源输出量却高达全年总量的90.89%。与之相对应,碳输出量占全年总量的90.46%。上述数据说明岩溶碳汇过程主要发生在径流系数较高的丰水季节。在碳汇方式上,碳汇过程明显受到雨水稀释效应、CO2效应及水岩相互作用的控制。在降水初期,受到雨水的混合稀释,HCO3-浓度明显下降。期间受到CO2效应及水岩相互作用的影响,使HCO3-浓度波动较大。但随着流量的衰减,水岩相互作用重新又占主导地位,HCO3-浓度动态变化趋于平稳。根据近十年来的监测结果表明,在次生森林植被覆盖条件恢复下,岩溶动力系统中的Ca2+、Mg2+和HCO3-离子浓度均明显增高。以HCO3-浓度增长最为明显,2003—2005年平均值为356.55 mg/L,而2012年上升为432.97 mg/L,其差值76.42 mg/L,十年间增幅达2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