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8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井水不犯河水”水文地质学含义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水化学及同位素水文地质学的方法,对密云水库、潮白河及位于潮白河边的2个地下水分层专门监测井进行取样测试,并结合收集相关资料,从水位、水质及氚、氘、氧-18等同位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古语“井水不犯河水”的水文地质学方面的含义进行了一定的微观层次的分析探讨.得出研究点处潮白河水对50 m外的25 m深的浅井井水有...  相似文献   
2.
北京城历史悠久,辽代以后的城址位置变迁已基本考据清晰,而对于辽代以前的情况尚存在较多的模糊之处,当前一般认为是起源于广安门一带.重点对辽代以前的三期北京城(前期蓟城、后期蓟城、唐幽州)的城墙位置及变迁时间分别进行了一定的考证.首先对本区的历史自然地理条件进行了一定的分析,据此作为探讨北京城市发展变迁规律的基础.根据地铁施工的地层资料,发现了疑似"蓟丘",结合古文献分析认为本区最早出现的城市——前期蓟城应位于莲花池湖区域,推测后来由于莲花池的出现,大致于公元227—294年之间迁到广安门一带的后期蓟城.分析认为后期蓟城与唐幽州并非以往所认为的前后一致,而是有过扩城.根据前人研究成果及墓志铭中相关的方位记载,对后期蓟城与唐幽州的城墙位置分别进行了推定,对城墙方位发生改变的时间进行了界定,初步得出约在公元752年,时任幽州节度使安禄山进行了一次扩城.  相似文献   
3.
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是进行区域水循环研究的基准。受监测站点数量的限制,大多数地区无法获得,只能参考最近监测站点的降水线或全球大气降水线(GMWL),或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监测后才能获得。传统的获取方法存在较多的限制。本研究以北京平原区为例,提出了一种获取地区大气降水线(LMWL)的新方法:通过对不同深度的第四系地下水进行取样测试获取同位素数据,然后拟合获得。通过与传统方法所得的本区大气降水线对比,表明本次所得方程的相关系数更大,标准误差小,样本量大,拟合效果更好。同时可以节约大量的监测时间与人力物力,且可获得长时间序列的历史数据,较为简单实用。该方法也存在一定的局限,要求取样时尽量选取颗粒细小的冲积平原地带。  相似文献   
4.
北京“洼里砾岩”的成因及时代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关于北京“洼里砾岩”成因的争议由来已久,主要有构造成因和沉积成因两种不同的观点。在以往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的地热钻井资料,绘制了地质剖面图,进行了地层比对与构造分析,发现剖面中存在数条、多期、规模不一的逆断层,存在相互切割,这使得地层受到较大扰动,体现出八宝山断裂的逆冲作用非常强烈,且具有多期性;并在构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砾岩的成分、结构、岩溶发育及出现层位等岩性特征,以及北京凹陷的形成过程,分析了其形成机制,提出“洼里砾岩”属于八宝山断裂带断层角砾岩雾迷山组内的部分,形成时代大约是在中生代中晚期。   相似文献   
5.
选择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北京山区基岩水(包括泉水)和北京平原区隐伏基岩水进行取样测试,分析水质的影响因素及其分布演化规律。分析结果:一是地层岩性对水质起到一定的控制作用,不同岩性介质中的水质会有不同特点;二是运移时间长短的不同,会影响水质特点;三是人类活动对地下水的原始状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故背景值的选取应尽量避开地层岩性、运移时间、人类活动的影响。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本区地下水背景值选取的3种方案并进行了对比探讨,包括:(1)工业化之前的大气降水;(2)工业化之前的地下水;(3)当前水质最好的地下水。经综合分析研判,基于极限推理的方法,认为可参照工业化之前的大气降水水质浓度值作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这在原理上更加符合背景值的含义,同时便于不同岩性区(包括第四系)统一对比,方便使用。通过资料收集,初步给出了一套可作为北京地区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主要离子浓度值,同时在有机指标方面也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刘元章 《地震学报》2018,40(5):646-653
根据地热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八宝山断裂带北段的地质剖面图,对八宝山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并对几个地热钻孔的地层进行了横向对比。研究结果显示:剖面中存在众多倾角不同、规模不一且相互错断的逆断层,反映出八宝山断裂受逆冲作用非常强烈,同时具有多期性;剖面中存在两条较大的断层,一条是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另一条是雾迷山组小断块被顶托至上部后所形成的次断层,在八宝山一带,次断层的上盘被推覆至主断层线之上将其掩盖,地表仅显示一条断层,即平常所说的八宝山断层,由此可见这并非八宝山断裂带的主断层,在研究及监测中应注意加以区分。此外,根据钻孔地层厚度资料估算,本段主断层倾角约为40°,最大切割深度约为5 000 m。根据地层切割与沉积关系,认为八宝山断裂带最终形成于中生代晚期。   相似文献   
7.
通过主要对分层专门监测井进行取样,结合相关资料,从水位、水质、水温及氚、氘、18O和14C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在扇缘及以下的冲洪积平原区地下水具有明显的呈层性,层间联系较差.据氚值分析,得出现代降水补给影响的大致平均深度为120m.通过对运用氘、18O稳定同位素方法及14C定年所确定的22个古水点的综合分析,认为冲洪积平原区平均大致180m深度以下多出现"古水"点.认为产生分层、深部交替缓慢及局部滞留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粘土类地层的阻隔及地层的沉积压实,尤其是差异性压实,会形成相对封闭的"滞留含水层".并认为"滞留含水层"中的地下水,在某种程度上属非可再生资源,应该从水资源管理战略上进行重新认识与调整.  相似文献   
8.
    
  相似文献   
9.
根据地热深井的地层资料,绘制了横穿黄庄-高丽营断裂带的地质剖面图,对断裂带的深部构造特点进行了探讨。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发现黄庄-高丽营断裂曾经至少有过4次正、逆构造转换,具有反复震荡性。认为断裂的成因是区域板块开裂,后由于板块间的水平运动方向多次转变,形成拉张与挤压的反复转变,不断产生上盘的下降及逆冲运动,而呈现出构造活动的反复震荡特征,分析认为其断裂形成时代约在1.6~1.4亿年间的晚侏罗世(J_3)。后来岩体的活动产生局部挤压和抬升,使得南、北两端上盘活动受限,产生掀斜抬升现象;而中段断块的活动自由度相对更大,根据水准监测当前中段上盘平均每年下降3 mm左右。结合构造特征及历史地震结果分析,认为应当注重对断裂带两侧板块的水平运移状况加以监测。  相似文献   
10.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按一定比例沿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它能直观地显示某地区垂直方向上的坡度陡缓和地面起伏变化。中学地理教材中经常使用地形剖面图来向学生形象地展示某地区的地形结构特点,它可使学生较容易地抓住该地区地势起伏的鲜明特征,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