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巴丹吉林最高沙山区CO2浓度与昼夜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查明沙漠区CO2浓度和对大气CO2的影响以及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利用红外CO2监测仪,在2009年5月对全球最高大的巴丹吉林诺尔图东大沙山等进行了17个钻孔CO2浓度的昼夜观测。结果表明,巴丹吉林大沙山不同观测点CO2浓度差异较大,各观测点CO2浓度变化在0.01%~0.075%之间;夜间沙层CO2浓度低,白天CO2浓度高;CO2浓度昼夜变化明显,从早7时到次日7时1~5m各深度CO2浓度均呈现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在24h内,沙层CO2浓度变化存在4个转折点,分别出现在凌晨5时、11时、18时和21时左右。在沙层水分一定的条件下,昼夜温度变化是造成沙层CO2浓度昼夜规律变化的主要原因,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含水量较高的沙层CO2浓度明显高于含水量较低的沙层;5m深度以上沙层CO2浓度均高于地表空气CO2浓度,表明极端干旱的高大沙山区是CO2的来源区,也指示环境恶劣的裸露高大沙山区微生物活动产生的沙层CO2浓度仍然超过了大气CO2浓度。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渗透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洛川凤栖镇L12~S15土层8个层位16个实验点的入渗实验,研究了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特征。结果表明,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黄土层的渗透系数较大,L12,L13,L14和L15这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90mm/分;  古土壤层的渗透系数较小,S12,S13,S14和S15的4个层位的平均值为0.35mm/分。L12,L13和L15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较好,利于构成含水层;  S12,S13,S14和S15古土壤层含水空间发育弱,利于构成隔水层。上覆总厚70余米的土层重力作用没有改变洛川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作为含水层和红色古土壤作为隔水层的基本特性,它们的水理性质仍是受沉积时的气候条件和成壤作用的强弱控制。古土壤层也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这是黄土地下水常常具有多层性的原因,也是造成黄土地下水分散、含水层富水量少的主要原因。离石黄土下部黄土层含水空间发育好和利于构成含水层主要是当时冷干的气候决定的,红色古土壤含水空间发育弱和利于构成隔水层主要是当时温湿的气候决定的。将洛川黄土渗水实验数据用3种入渗公式分别进行拟合得出,常用的通用经验公式和考斯加科夫公式基本适用于描述洛川凤栖镇离石黄土下部层位的入渗规律,通过计算获得的2个经验公式各参数的均值和标准差为水文和农业部门应用黄土入渗经验公式提供了重要参考值。研究还揭示,第四纪环境变化理论研究在黄土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根据黄土与古土壤的成壤强弱判别地下水富集规律和富集层位。成壤强、隔水性好的古土壤层和其上的成壤作用很弱、含水空间发育好的黄土层是很好的地下水含水组合,最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成壤作用弱、隔水性差的古土壤和其上厚度小、受风化成壤作用相对较强的黄土层是较差的含水组合,不利于地下水的富集。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