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3篇
地质学   17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深化含油气沉积盆地的压力结构研究,厘清异常压力的空间展布,对划分含油气系统、评价有利输导体系与明确勘探甜点区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深化渤海湾盆地富油凹陷的油气二次勘探,本文以歧口凹陷为研究对象,对其压力结构进行重点刻画。在实测地层压力的校正下,综合单井、连井和二维地震地层压力结构分析,厘清了歧口凹陷的压力结构特征,识别出4类纵向压力结构:①单超压带结构;②双超压带结构;③多超压带结构;④静水压力结构。纵向上,歧口地区存在3类纵向压力系统样式——单超压系统、双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双超压系统是歧口凹陷的主要压力系统样式,广泛发育于主凹和各大次凹;从凹陷中心向盆地边缘,双超压系统逐渐向单超压系统、静水常压系统过渡。单超压系统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斜坡和潜山区,如歧北高斜坡、羊三木-扣村潜山等。静水常压系统则主要分布在离深凹区更远的沈青庄潜山和埕北斜坡区域。上部超压系统和下部超压系统的顶板分别位于东营组和沙三段内部,侧向上受盆地边缘和深大断裂控制。上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欠压实作用控制,以歧口主凹为中心呈环带分布;而下部超压系统的形成主要受生烃作用控制,以主凹和几大次凹为中心分布。未来,下部超压系统中保存的天然气将成为歧口地区超深层天然气勘探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超压对碎屑岩储层机械压实作用的抑制作用和预测超压背景下碎屑岩储层的孔隙度,本文根据压力平衡原理,推导了地层超压与有效埋深的关系方程,并在综合考虑超压、溶蚀和胶结作用的基础上,建立了超压背景下储层孔隙度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盆地中地层的密度越小,超压对碎屑岩储层机械压实的抑制效果越明显。三个不同时代、不同类型沉积盆地的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应用本文建立的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所预测储层孔隙度的误差均低于Gluyas和Cade方程,而且孔隙度预测的误差随地层时代的变老而增大。在储层胶结物小于10%的条件下,新生代超压盆地碎屑岩储层孔隙度的预测误差小于2%,而中生代超压盆地储层孔隙度的预测误差大于5%。本文建立的超压背景下的碎屑岩储层孔隙度预测模型仅适用于时代较新超压盆地的孔隙度预测。  相似文献   
3.
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育于泉头组三、四段的扶余油层和杨大城子油层是松辽盆地的主力油层之一,该油层低孔特低渗的物性特征制约了扶杨油层的勘探开发.为了研究松辽盆地北部泉三、四段储层物性的影响因素和低渗透储层的成因,本文以12 062组实测孔隙度和渗透率数据为基础,讨论了泉三、四段的物性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总体上影响泉三、四段储层物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了预测松辽盆地北部泉头组三、四段低渗透储层的质量,首先将碎屑岩的成岩作用细分为早成岩阶段A、早成岩阶段B期、中成岩阶段A1亚期、中成岩阶段A21、A2、中成岩阶段B期。统计结果表明,成岩作用对储层的物性和含油性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处于中成岩阶段B期的任何沉积相的砂体均不能产出工业油气流,在中成岩阶段A22只有主河道砂...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油源断裂附近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及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油源断裂伴生裂缝可能发育部位和地层脆性发育部位,识别其活动期输导油气通道。通过断裂填充物泥质含量和填充物输导油气所需的最小泥质含量,识别其停止活动后输导油气通道,二者结合建立了一套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冀中坳馅廊固凹陷大柳泉地区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的研究中,结果表明:旧州断裂在沙三中-下亚段内共发育4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其中一直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仅分布在F;断裂东部局部和F;断裂的东部端部;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西部、F;断裂中西部及东部和F;断裂处;先不输导后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除东部局部的F;断裂、F;断裂的中东部;一直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主要分布在F;断裂中部、F;断裂和F;断裂交界处及F;断裂东部。一直输导和先输导后不输导通道演化形式分布处或附近应是沙三中-下亚段油气成藏的有利部位,与目前旧州断裂附近沙三中-下亚段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研究油源断裂输导油气通道演化形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成熟盆地仍然蕴藏着可观的油气资源,目前的油气成藏理论面临越来越难、复杂、隐蔽油气藏勘探的挑战。受“链”事物属性的启发,通过调研、类比国内外油气成藏过程与分布规律,在继承和发展已有油气成藏理论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学界提出了“油气聚集链”的概念和认识。油气聚集链指在成因上有密切联系、空间上多呈串珠状链式排列在一起的一系列油气藏组合,是油气成藏与分布本质规律的客观体现。油气聚集链在形式上多表现为油气藏多呈串珠状的链式空间分布特征,实质上表现为油气生成、运移、聚集的沿优势运移通道的链式反应和成藏事件;现今复杂的油气分布是地史上多条油气聚集链叠合的反映;一条完整的油气聚集链由内链、中链和外链组成,它们在成藏背景、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富集规律和分布模式上既各有特征,又有连续性,更是紧密有机的油气生运聚成藏整体。“同源多链、一链多藏、多链成域、主链富集”是“油气聚集链”的四大特征。与目前油气成藏理论相比,油气聚集链认识的突出优势在于:发现和论证了油气聚集的链式成藏特点和多呈串珠状链式分布规律,提出沿“油气聚集链”寻找油气藏,比沿“油气聚集带”寻找油气藏的效率更高;将勘探目标的预测精度从油气聚集区带范围提高到某个具体圈闭或甜点。油气聚集链认识具有目前其他油气成藏理论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链式思维,精准定位。依据油气聚集链的认识,提出了“找准链源,梳理链节,确定链环,重视主链”和“全链思维、整体研究,顺链找油、精准勘探”的思路,对指导成熟盆地继续挖掘勘探潜力、新区新领域获得勘探突破,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油气聚集链的认识为指导,转变勘探思维,在冀中、黄骅坳陷油气勘探中获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在成岩作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辽河拗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ID与储层平均有效孔隙度的相关模型,预测了该地区古近系Es3下储层的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有效油、气储层的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的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层分布于孔隙度大于8.5%和5.8%的斜坡区。储层预测平均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之间的绝对误差为2.8%,而研究区储层的填隙物含量在1.2%~45.0%之间,平均为16.9%。由此可见,这种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层的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孔隙演化史的模拟结果表明,储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的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8.
裂陷盆地中洼槽的演化规律对烃灶的分布及生烃能力具有明显控制作用。歧口凹陷在古近纪经历了两期两向的裂陷活动,洼槽结构较为复杂,裂陷Ⅰ幕,在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了多个NE-NNE向洼槽;至裂陷Ⅱ幕,受N-S向伸展作用,NE-NNE向断层活动性逐渐减弱,NE-NNE向洼槽开始萎缩。本文基于控洼断层的空间组合样式及传播方式、洼槽内层序界面的接触关系,建立洼槽演化的3种模式;结合典型地震剖面、地层厚度图、控洼断层断距—距离曲线等相关证据,识别出歧口凹陷洼槽的演化规律。其中,歧南洼槽属于“生长连接型洼槽演化模式”,板桥洼槽属于“固定长度型洼槽演化模式”,而歧北洼槽属于“侧列叠覆型洼槽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9.
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三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  相似文献   
10.
近源找油、进源勘探是未来油气勘探的方向。目前近源找油、进源勘探还面临很大的风险,主要原因是对烃源岩附近,尤其是烃源岩内的油气成藏条件、成藏机理、分布规律认识不到位。重新定义了烃源岩系统和烃源岩油气藏的概念,认为一个烃源岩系统就是一个独立的油气成藏单元,而烃源岩油气藏为赋存于烃源岩系统内的油气聚集。划分出常规油气藏与非常规油气藏两大类,泥岩裂缝油气藏等6种烃源岩油气藏,受构造控制,造就了它们独有的形成机制和特定的分布规律,形成了横向并列成圈、纵向有序成串、上下分层过渡、常规与非常规差异机理成藏和有序共生的圈层结构特征:即从内圈的深湖相页岩油气藏、浊积砂岩性油气藏,到中圈的半深湖相的致密油气藏,再到外圈的浅湖-半深湖过渡相的岩性尖灭油气藏分布序列。成藏机制上,也形成了内圈的页岩油气藏以原地连续性“滞留”与微运移“停留”,中圈的致密油气藏以大面积初次运移“停留”、外圈的岩性尖灭油气藏以浮力二次运移“截流”为特征的有序成藏机理序列。明确了页岩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内圈前三角洲相带的具有“优势组构-滞留烃超越效应”的区域;致密油气藏甜点区位于深盆区中圈三角洲前缘相带的具有“优势孔缝耦合”的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