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16篇
自然地理   5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柏树生长季节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康兴成  张其花 《冰川冻土》2001,23(2):149-155
树木生长的主要季节是在春、夏季,这里是对温带和亚热带地区植物生长一般规律的概述,但是对青藏高原海拔地区的柏树来说,这一规律有所不同,根据青藏高原不同海拔站点0.8m-1.6m和3.2m深地温、土壤含水量和日照的年内分布以及30cm冻结及解冻期的分析表明,高原上四季期间,秋季地温比春季高,土壤含水量比春季大,秋季不论是地温还是土壤含水量都比春季更有利于柏树的生长,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柏树生长的主要季节是夏、秋季,并非春、夏季。高原上高海拔地区树轮宽度与秋季温度与呈现的关系是该地区特有的现象,是年轮气候研究中的一种新特征。  相似文献   
2.
依据黑河上游流域内获取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河上游及出山口水文站径流资料, 利用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年轮年表. 年表与河流径流量的相关关系, 重建了黑河上游及出山口径流. 得出在距今1319 a以来, 黑河莺落峡出山口最大年径流量为26.74 × 108 m3/a, 最小为6.44×108 m3/a, 年际变率Cv = 4.17, 多年平均为15.284 × 108 m3/a. 特枯、偏枯水年以及平水年、特、偏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8.9%, 23.9%, 20.5%, 19.0%, 17.7%. 相对而言, 枯水年稍多一些. 持续5 a以上的枯水段出现过37次, 共358 a, 持续最长的枯水段达22 a; 丰水段为38次, 共390 a, 最长达39 a. 这两种现象仅占总数的一半, 另一半是2~3 a间的丰、枯水循环和平水期. 小周期循环是出山口径流量的主要变化方式. 同时也有较明显的中、长周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所描述张掖(原甘州)旱涝灾害与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对比中, 旱灾的吻合率高达80%以上. 而涝灾也在60%以上. 从中长周期的变化趋势来看,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出山口径流量正处在一个百年尺度的丰水期中. 这一结果是目前我国在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千年以上长度水文资料的首例工作. 它为黑河流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当代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温室效应的响应   总被引:40,自引:3,他引:37  
刘晓东  康兴成 《地理科学》1998,18(2):113-121
利用1961 ̄1990年青藏高原地区48个台站的气温、降水资料,通过EOF展开,将气温序列向前延长至1901年,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原地区当代气候变化的总体特征,同时模拟结果,讨论了高原气候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本世纪以来青藏高原地区气温变化的总趋势是上升的,最近30a高原地区的降水总体上有增加的趋势,气温和降水的变化似乎与大气CO2含量增加所引起的温室效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
冰雪区局地环流及气候特征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康兴成 《地理学报》1991,46(4):449-459
本文以西昆仑山崇侧冰帽区为例,根据大量观测资料,讨论了冰川存在对其所在地区气候的影响。得出冰川风是影响冰雪区气候特征的重要因素,是冰-气作用中的一个主要因子。这里的冰川风是一种独成体系的局地环流,它既不同于山谷冰川上出现的冰川风,也不同于山谷风。其强度随着离开冰雪区距离的增长而减弱。在冰雪区前缘地带形成风向、温湿度急剧变化区,使温度梯度从非冰川区到冰川区发生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利用树轮资料重建黑河近千年来出山口径流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黑河上游流域内获取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河上游及出山口水文站径流资料, 利用树木年轮水文学的原理和方法, 建立了年轮年表. 年表与河流径流量的相关关系, 重建了黑河上游及出山口径流. 得出在距今1319 a以来, 黑河莺落峡出山口最大年径流量为26.74 × 108 m3/a, 最小为6.44×108 m3/a, 年际变率Cv = 4.17, 多年平均为15.284 × 108 m3/a. 特枯、偏枯水年以及平水年、特、偏丰水年出现的概率分别为18.9%, 23.9%, 20.5%, 19.0%, 17.7%. 相对而言, 枯水年稍多一些. 持续5 a以上的枯水段出现过37次, 共358 a, 持续最长的枯水段达22 a; 丰水段为38次, 共390 a, 最长达39 a. 这两种现象仅占总数的一半, 另一半是2~3 a间的丰、枯水循环和平水期. 小周期循环是出山口径流量的主要变化方式. 同时也有较明显的中、长周期变化. 据历史文献记载中所描述张掖(原甘州)旱涝灾害与出山口年径流量的对比中, 旱灾的吻合率高达80%以上. 而涝灾也在60%以上. 从中长周期的变化趋势来看, 目前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 出山口径流量正处在一个百年尺度的丰水期中. 这一结果是目前我国在利用树木年轮重建千年以上长度水文资料的首例工作. 它为黑河流域经济发展、 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合理利用地表水资源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7.
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年轮气候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以树木年轮为依据,分析探讨该地区近五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及其振动周期。 一、资料来源及处理 1.采样和读数 我们于1982年8月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后峡地区和板房沟林场采集得六个天山云杉(Picea Tianshanensis)树轮样本。其中两个采集于森林上限地带(2800-2900米)的2900米处;两个采集于森林下限地带(2200-2400米)的2280米和2340米处;另外两个采  相似文献   
8.
台湾高山有无第四纪冰川之争,经历60a后终于得到澄清.此次查明台湾雪山主峰区有3套 不同时期的冰川遗迹.如冰斗湖、冰坎、大型磨光面和擦痕以及冰碛垄等,分别命名为山庄冰阶(末 次冰期早期.44.25±3.72ka BP)、黑森林冰阶(末次冰期最盛,18.26±1.52 ka BP)、雪山冰阶(末次冰 期晚期,10.68±0.84 ka BP)尤其以早期冰川规模大为特征.澄清了地学界近65a来的怀疑,将为 全球变化研究增添新内容.  相似文献   
9.
祁连山中部公元904年以来树木年轮记录的旱涝变化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利用取自祁连山中部地区的树木年轮样本和该地区3个站点的降水资料,应用年轮气候学方法,重建了祁连山中部地区的降水量。自公元904年以来,该地区历经了31次相对干期和30次相对湿润期,其中,连续两个10a以上的干期有17次,湿润期12次,最长的干期是1540—1590年间,长达60a,最长的湿润期是1240—1270年、1860—1890年,各有40a。世纪尺度范围内,16世纪是最干的100a,有80a为少雨年;最湿润的是13世纪和19世纪,这期间有60a为多雨。自公元904年以来,降水量共发生了35次突变,16次是由旱向涝的突变,19次是由涝向旱的突变。平均约30a发生一次。11世纪是该地区降水的多变时期,15~16世纪是降水的相对稳定时段,20世纪又进入了降水的多变时期。  相似文献   
10.
青海都兰过去2000年来的气候重建及其变迁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5  
根据青海都兰地区树木年轮样本建立了目前我国最长的年轮年表序列。通过年表与气候要素间相关函数、响应函数及响应面分析,选择了可被重建的气候因子,建立了重建方程,恢复了青海都兰地区历史时期的平均温度;并分析讨论了近2 000年来该地区的气候变化。阐述了这个地区的冷暖交替及周期循环。对一些重大气候事件,如中世纪暖期、小冰期和近一个世纪以来的升温等,逐个事件进行了剖析。并与全球温度变化进行了对照。都兰温度曲线为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气候变化信息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