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符伟  侯贺晟  张交东  刘财  冯晅  卢占武 《中国地质》2019,46(5):1052-1060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松科二井"获得了最完整的沙河子组地层岩心,初步识别出深部页岩气气测异常43层,累计厚度102 m,显示出沙河子组地层具有良好的深部能源前景。为进一步分析松辽盆地沙河子组地层油气资源潜力,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松科二井测井、岩心数据和地震数据,分析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的层序特征和空间展布,同时以随钻录井记录到的气测异常为出发点,分析沙河子组地层的测井和地震响应。结果显示:松科二井邻域沙河子组地层具有厚度大、横向延续小的地层展布特点,根据测井、岩心及地震数据,将沙河子组地层分为4个三级层序:SQ1、SQ2、SQ3和SQ4,其中顶部SQ4层序具有较好的油气前景,其岩性以泥岩为主,并具有相对较高孔隙度、低波阻抗的测井曲线特征,在地震剖面上表现为连续强振幅,阻抗反演剖面上存在局部低波阻抗特征,揭示了该区沙河子组深层天然气资源的赋存条件。  相似文献   
2.
大别山北缘的安参1井是合肥盆地最深的一口参数井,钻遇前侏罗纪基底地层达千米以上,为一套不含煤层(线)或灰岩以泥岩为主的地层,与周缘华北陆块和大别造山带等构造单元的地层对比困难。因缺少宏观化石记录和明确的定年依据,其时代归属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这一套特殊地层所反映的地质信息的进一步挖掘。为进一步明确该套特殊地层的地质时代,本项研究对安参1井4160~5152m井段大量岩心和岩屑样品进行了微古化石分析,在其中5块样品中发现了保存良好的孢粉化石647粒,共计23属51种及部分未定种。根据对孢粉化石的类型、属种和含量的分析,将其自下而上划分为两个孢粉化石组合:Ⅰ.Densosporites reynoldburgensis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Ⅱ.Triquitrites-Macrotorispora media。孢粉组合Ⅰ中蕨类植物孢子以平均含量87.67%占绝对优势,代表分子有Laevigatosporites perminutus,Lycospora rotunda,Patellisporites meishanesis等,裸子植物花粉均为单囊粉属Florinites;孢粉组合Ⅱ中,蕨类植物孢子平均含量降低至53.78%,其中蕨类孢子Lycospora rotunda消失,Leiotriletes adnatus,Triquitrites,Crassipora等含量下降,并有特征分子大一头沉孢属Macrotorispora出现,裸子植物花粉含量和丰富度明显增加,以柯达粉属Cordaitina为主。经过与华北其他地区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分析,上述两个孢粉组合分别与华北陆块晚古生代二叠系太原组和上石盒子组具有明确的相似性,与早期和中晚期华夏植物群面貌相一致,反映了裸子植物逐渐繁盛、属种越来越丰富的过程,孢粉组合Ⅰ和Ⅱ的地质时代分别为晚石炭世晚期至早二叠世早期和晚二叠世,为安参1井前侏罗纪基底存在石炭—二叠系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合肥盆地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分析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3.
随着东北大型含油气沉积盆地油气勘探难度越来越大,老油田开发程度已进入中后期,亟需新的油气区接替。三江盆地作为松辽盆地外围7个一级远景盆地之一,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最近在三江盆地前进坳陷开展了一系列油气地质调查工作,在中生界泥页岩、晚古生界暗色泥岩地层及硅质岩生烃潜力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与认识,对评价该区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费尔干纳盆地是中亚地区的一个老油区,虽然经过了多年的勘探和开发,但仍有较大的资源潜力。主要勘探新领域有:寻找非构造油气藏(隐蔽油气藏)、老油田内部滚动勘探、钻探古中生界深层。费尔干纳盆地此前的钻探目标均是围绕大构造背景上的背斜圈闭进行,非背斜构造的研究和钻探很少。笔者研究认为费尔干纳盆地寻找非背斜圈闭油藏前景广阔;在对老油田内部钻采、试油资料的详细分析后,认为老油田内部主力逆断层的下盘和背斜构造的侧翼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盆地的古中生界不仅可以新生古储,而且其本身也可以生油,在盆地局部隆起及边部都存在古中生界成藏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北淮阳构造带的电性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北淮阳构造带位于大别造山带与华北陆块会聚的地带,紧邻郯庐断裂带和大别山带,处于中国东部大地构造的重要部位,该区的地质研究势必涉及若干大地构造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许多学者(刘文灿等,1999;王道轩,1987;张廷秀,1987;等)对北淮阳构造带进行了研究;由于当时客观条件限制,研究工作偏重于地面地质调查。本次研究工作以近年完成的高精度电法剖面为主线,结合其它资料,解剖了北淮阳构造带的地质结构,取得的新成果和认识  相似文献   
6.
郯庐断裂南段左行平移时间的地震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郯庐断裂是中国东部规模最大的断裂带,自1964年徐嘉炜提出左行平移的观点后,曾广泛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经过多年研究,关于郯庐断裂带的大规模平移时间主要存在着3种认识,即印支期前、印支期和燕山期。最新完成的横跨合肥盆地及郯庐断裂的地震剖面为进一步研究郯庐断裂的活动提供了有力依据。本文依此为依据,认为郯庐断裂走滑的时间在中侏罗世末—晚侏罗世,理由如下:郯庐断裂带的老地层逆冲在西侧合肥盆地的中、下侏罗统之上,并切断中、下侏罗统,说明郯庐断裂的走滑是在中侏罗统沉积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地球科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8,他引:2  
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两井四孔"之一的松科二井东孔(简称松科二井),位于黑龙江省安达市境内,于2018年5月26日正式完井。松科二井的科学目标涵盖古气候研究、资源能源探索、基础地质研究和发展深部探测技术四个方面。自2014年正式开钻以来,松科二井科学钻探工程组织实施了钻井取芯、原位测井、岩芯元素化学分析以及井周边深部结构探测等工作,目前已取得初步科研进展:获取长4134.81 m原位岩芯资料,完成了对白垩纪最完整最连续陆相地层厘米级高分辨率的精细刻画,初步建立起陆相地层标准剖面;发现了松辽盆地深部非常规天然气资源与盆地型干热岩良好的勘探开发前景;首次重建了白垩纪陆相百万年至十万年尺度气候演化历史,并发现白垩纪气候波动重大事件;揭示了古大洋板块俯冲、聚合的深部证据,为松辽盆地成因再认识及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理论依据。松辽盆地大陆深部科学钻探工程的实施,对探索地球奥秘、解决深部能源环境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是"向地球深部进军"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相似文献   
8.
南华北盆地晚古生代海陆交互相暗色泥岩较为发育,是该区主要烃源岩层系之一。本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和X射线荧光光谱(XRF)对太康隆起西部地区上古生界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28件暗色泥岩、粉砂质泥岩样品进行了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测试,基于稀土元素的稳定性和其对沉积水体变化的高敏感度,结合泥岩有机碳含量及宏观沉积特征,探讨太原组、山西组古沉积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太康隆起地区太原组和山西组稀土元素总量高,轻、重稀土元素分异程度相近,明显高于本溪组和下石盒子组,同时山西组具有较弱的Ce负异常和较强的Eu负异常。Ce异常表明本溪组至下石盒子组整体形成于缺氧的还原环境。ΣREE和TOC在垂向上的变化表明古气候条件经历了由干冷向温湿的转变,沉积速率先降低再增大,太原期沉积水体深,沉降速率低,环境稳定,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有着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郯庐断裂带渤海段和沂沭断裂带的衔接点潍北凹陷为切入点,依据高精度大地电磁和地震剖面,解析了潍北凹陷的多条断裂,并结合地层发育等特征,研究渤海段中生代断裂活动及其与沂沭断裂带的构造关系。研究认为这些断裂可能属于不同的断裂体系。在潍北凹陷解析出的郯西(Fa)和郯东(Fb)两条断裂为古近纪正断裂系,呈现上陡下缓的勺状形态,消失在中地壳,切割部位较浅,主要控制新生界沉积。新生代正断裂系下部发育有6条显著的中生代断裂(F1—F6),为中生代伸展断裂系,其中东(F6)、西(F1)两条断裂的断裂面整体近直立,切穿深部的下地壳,并向下继续延伸,与中间4条断裂共同控制中生界沉积。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重磁延拓等资料,推断其向南分别与沂沭断裂带西支鄌郚—葛沟断裂和东支昌邑—大店断裂相衔接,向北伸入渤海湾盆地深部,并对浅部古近纪正断裂系的形成演化具有明显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该盆地中心16区块为例,分析了其构造-沉积发育史及石油地质要素。研究表明该区前白垩系为断陷-裂陷盆地,白垩系为稳定的被动大陆边缘,新生界为前陆盆地。将主要目的层白垩系划分析5个层序,主要是河流-受潮汐控制的河口湾、三角洲-大陆架沉积,海平面相对升降变化决定了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进而决定生储盖配置。含油气系统主力烃源岩为白垩系浅海相泥页及灰岩。产层为白垩系的河流相、海陆交替相和海相砂岩(NAPO组和HOLLIN组),其中,HOLLIN组和M段为低位期底积层,分布广泛,为主要侧向运移输导层。海陆交替相的潮汐水道砂一滨岸砂坝-障壁砂坝为主要储层,断层控制水道砂岩分布,来自断层的烃类与厚层优质砂岩及浅海泥岩、泥灰岩形成良好生储盖配置,斜坡带走滑断层和山前带逆冲断层为垂向输导层。盖层(亦为烃源岩层)为白垩系各旋回海侵期页岩或(泥)灰岩,稳定,封盖性好。晚白垩纪-渐新世(早安第斯期)为生排烃高峰期,中新世以后形成的圈闭不利于捕集油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