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0篇
地质学   22篇
海洋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辽宁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大型岩浆热液型矿床之一,成矿作用主要与中生代火成岩有关,为了进一步理清五龙地区中生代火成岩成因,本文对五龙金矿区大量花岗斑岩脉、闪长岩脉、三股流岩体和其中的各类脉岩进行了单颗粒锆石LA-ICPMS U-Pb测年和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五龙地区岩浆岩形成时代主要有晚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矿区内近南北向展布的花岗斑岩脉形成于晚侏罗世(154.3±0.9~155.6±1.1 Ma),指示矿区在晚侏罗世受到区域最大主应力方向为近南北向;三股流岩体成岩最新年龄(116.8±0.8~117.3±0.7 Ma)基本位于前人报道的年龄范围(111~129 Ma);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各类岩浆岩属于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具有相同源区特征,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俯冲伸展环境下的弧岩浆,并且具有壳幔混合及进一步演化特征;结合不同深度标高成矿元素丰度特征,指示闪长岩与成矿作用密切相关,并且越往深部成矿潜力越大,对该地区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五龙金矿是辽东地区大型岩浆热液型金矿床,163矿脉是矿区内目前发现的最大含矿构造。为进一步探测深部找矿潜力,近几年矿山对163矿脉进行了大量的探采工程,其中在-762 m坑道实施了600 m钻孔。本文在详细编录该钻孔的基础上,对全孔样品进行成矿元素测试工作,利用SPSS软件对所得测试数据进行元素相关性、聚类、因子分析。相关性分析显示,具有显著正相关的元素主要为Bi、W、Cu、Ag、Au和As、Sb、Sn、Zn两组;Mo元素与Sn、Ag、Cu、Bi、W、Sb地素具有显著正相关性,而Pb元素与Cu、Mo、Au、W元素呈显著负相关性,Hg元素与其它元素相关性不明显。聚类分析结果表明,R型聚类在类的距离为5的水平上,这些元素明显可分为3组:Hg、Cu、Pb、Zn、Sn、Mo、As、W;Ag、Au、Sb、Bi。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提取3个因子可以反映出12个元素变量64.42%的地球化学信息,F1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Sn、Ag、As、Zn、Sb, F2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Au、W、Bi、-Pb, F3的主要载荷因子组成为Hg。根据成矿元素随深度变化特征,结合前人构造叠加晕研究成果,推测该钻孔深部还...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基于余弦变换的匹配滤波技术对中国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了分离.根据分离的剩余场异常特征,以黑河-齐齐哈尔-白城断裂带和佳木斯-伊通断裂带为分界线,把东北地区分布的主要盆地划分为西部盆地、中部盆地和东部盆地.指出研究区主要盆地的构造样式与剩余场相关的正负异常圈闭呈现一一对应的关系,其地质边界范围与剩余场反应的边...  相似文献   
4.
利用重力异常进行大地构造单元的划分是区域重力资料处理与解释的重要任务.为了精细地划分中国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及其分界线位置,对三方向小子域滤波进行了改进,探讨了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的合理性.利用小子域及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对研究区布格重力异常进行处理,并与欧拉反褶积反演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在识别平面断裂的应用中具有更好的效果.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布格重力异常特征、小子域和改进的三方向小子域滤波结果,划分出延续性较好、规模较大的断裂18条.对研究区重力异常进行了分区,描述了一、二级异常的分区特点,给出了东北地区大地构造单元的基本格架.黑河-齐齐哈尔-白城等重要构造线平面位置的确定突破了传统的重力异常分区模式,指出东北地区NE向构造具有走滑特征,且走滑距离具有由西向东逐渐增大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西藏冈底斯仁布-拉萨一带花岗岩基的地球化学及其意义   总被引:9,自引:7,他引:2  
冈底斯岩基记录了特提斯洋壳俯冲消减过渡到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的深部过程,可以反演壳幔相互作用和高原地壳加厚的历史。本文对冈底斯岩基中段的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进行了系统的元素、Sr-Nd-Pb同位素和锆石SHRIMP U-Pb定年与Hf同位素研究。本文测年结果为82~45Ma,仁布岩体和拉萨岩体年龄为晚白垩纪到早第三纪。岩石为含有辉长质和闪长质包体的中酸性花岗岩类,岩石类型复杂。岩石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稀土元素总量较低,具有高场强元素的负异常;Sr-Nd-Pb同位素成分表明新特提斯洋地幔端元的较大贡献,岩石具有亏损的Nd同位素和年轻的地幔模式年龄(εNd=-1.5~3.3,tDM=0.5~1.2)和较大变化范围的正的锆石Hf同位素成分(6个ε单位),表明岩石源区中亏损地幔占有较大贡献,冈底斯岩基显示初生地壳特征。本文进一步揭示出,冈底斯岩基中段存在岩浆底侵与岩浆混合作用,大规模的幔源基性岩浆底侵,不仅导致之后经过岩浆混合形成的花岗岩岩基具有初生陆壳成分,同时也是导致冈底斯南部地壳垂向加厚与增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欧拉反褶积(Euler法)的反演精度,提出基于DCT的Euler法确定断层断点位置的反演方法,从理论上给出了基于DCT的Euler齐次方程,指出异常导数的计算精度是影响Euler法反演精度的核心问题.台阶模型实验证实:用DCT法计算的重力异常垂向一阶导数的最大误差为0.460×10-9/s2,均方差为0.189×10-9/s2,水平导数最大误差为0.182×10-9/s2,均方差为0.028×10-9/s2,与DFT法相比,其计算的异常导数具有很高的精度.通过对正演模型的计算,确定了基于DCT的Euler法模型反演的位置为台阶断面的中心点位,与理论点位相对应;在反演模型实验中,证实了DCT法具有较高的反演精度,同时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验证了该法的可行性、实用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大亚湾海域沉积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4年1、4、8、10月在大亚湾海域的4个站点采用自行设计和制作的无扰动沉积物采样器采集沉积物样品,通过使用AIT技术(乙炔同时抑制硝化与反硝化作用),进行实验室同步恒温受控模拟培养实验,并同时测定沉积物上覆水的温度、盐度、DO和pH值,沉积物的Eh值和有机质含量,间隙水的NO3-、NO2-和NH4 浓度,研究沉积物中的硝化与反硝化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大亚湾沉积物的硝化速率范围为[(0.00—4.68)±0.87]μmol/(m2·h);反硝化速率范围[(0.00—2.88)±0.41]μmol/(m2·h);硝化与反硝化作用之间存在耦合,比例范围为0%—100%。沉积物的硝化、反硝化速率和耦合比例与上覆水的温度、DO含量,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和Eh值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对沉积物的硝化与反硝化作用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上层海水关键水质因子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北部水域33个站位上层海水(水深200m以上)的温度、盐度、无机营养盐(包括NO3N、NO2N、NH3N、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溶解氧、pH、叶绿素a等水质理化因子进行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并对这些参数进行主成分的统计分析与关键水质因子筛选,进而阐述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统计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大约70%的总体方差。主成分1中温度、溶解氧、pH、硝酸盐等参数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而温度最高的特征分值说明海水的温度是南海北部水体最为关键的水质因子,海水的温热结构决定着其他水质参数的分布模式和变化特点。南海北部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以及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都与海水的温度、溶解氧和pH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主成分2含有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2个参数,代表海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叶绿素a与海水中的亚硝酸盐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南海北部海水中藻类生长和海水中亚硝酸盐的水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用5个级别的人工复合重金属污水处理红树植物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幼苗,2个月后对其叶片和根系中的保护酶SOD、POD和CAT活性变化以及对膜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当污染级别不大于5倍污水时,根系中SOD活性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污染程度再升级其活性迅速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叶片中SOD活性在1倍污水时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随后的变化与在根系中的变化相似。POD活性在根系和叶片中的变化相对一致,均随污染级别的增加而升高;但在叶片中的变化幅度大于根系中的变化幅度。CAT活性在叶片中不受污染程度的影响,保持平稳,但在高程度污染下活性有下降趋势;而根系中CAT活性在10倍污水时达到最大值,污染程度再升级其活性下降。叶片中膜脂质过氧化作用随污染程度的增加而加剧,MDA的积累增加;但根系中MDA含量在5倍污水时最少,只为对照组的21.98%,其后随着污染程度的增加其MDA含量大幅度积累,膜脂质过氧化作用加剧。从整个试验结果分析认为,木榄在遭受重金属胁迫时具有优先保护根系以增强植物的抗重金属能力。  相似文献   
10.
印度—亚洲俯冲带结构——岩浆作用证据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在印度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 ,两个大陆之间是否存在大陆俯冲是关系到高原地壳加厚、隆升等构造演化模式的重要问题。近 2 0年来以各种地球物理方法为主的深部探测结果揭示了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结构 ,表明印度向亚洲下部的俯冲是存在的 ,但是其俯冲的规模仍存在争议。不同观点认为印度岩石圈前缘已经到达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下部约 2 0 0km深度、俯冲在整个西藏岩石圈深部、或者仅仅越过雅鲁藏布江断裂。地热泉He同位素、碰撞后岩浆作用的年代学、岩石学与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冈底斯带与高原北部地区具有相同的岩石圈地幔源区 ,并且存在印度板块在 13~ 2 5Ma之前就俯冲在冈底斯带西部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证据 ,考虑到印度板块的持续向北运动 ,则岩浆作用支持印度岩石圈现今已经达到或者越过班公—怒江缝合带的俯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