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昆北油田切12井区 E13 主要是一套近源且位于不整合面上的辫状河三角洲相沉积,岩性主要为含砾砂岩和砂砾岩,由于受沉积环境、成岩作用、构造等因素的影响,岩性复杂、成熟度低、分选差、孔隙结构具有多重性、有效储层与非有效储层混杂、储层非均质性极强,因此,采用了更精细的岩石物理相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研究。以岩性资料、测井资料及其解释成果为基础,选取了反映沉积、成岩、构造作用的自然伽马、自然电位、声波时差、密度和裂缝孔隙度5个参数,运用加权平均法计算了反映岩石物理相的综合评价系数。在此基础上,采用逐点岩石物理相综合评价系数,运用变异系数法对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计算,按 照 变 异系数值大小将工区储层非均质性分为3类:第Ⅰ类弱非均质性,变异系数≤0.2;第Ⅱ类中等非均质性,变异系数在0.2~0.4之间;第Ⅲ类强非均质性,变异系数>0.4。根据这个标准对储层平面非均质性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2.
中亚造山带南缘如何向南扩展,对深入理解增生型造山作用和大陆地壳生长机制以及中亚构造域与特提斯构造域的衔接具有重要科学意义。作为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关键构造单元,敦煌构造带大地构造属性长期备受关注且颇有争议。传统观点认为敦煌构造带是古亚洲洋南侧的前寒武纪稳定大陆地块,以刚性块体的形式参与了中亚造山带南缘的最终拼贴过程。然而,近年来研究认为敦煌构造带卷入了古亚洲洋南部的俯冲增生造山过程,属于中亚造山带南缘的增生系统。显然,这一争议限制了对中亚造山带南缘向南扩展方式及增生造山过程的理解。敦煌北部三危山地区出露一套古生代岩浆-变质杂岩,是解开这一争论的关键。本文综合前人研究基础及新的资料,归纳了这套岩浆-变质杂岩的野外岩石-构造组合、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等方面特征:该岩浆-变质杂岩整体显示"二元结构"特征,即较老的增生杂岩为基底,弧岩浆岩侵入或不整合覆盖其上;其中岩浆岩属于中钾-高钾钙碱性系列中酸性岩浆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与典型的弧岩浆岩类似,并且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反映中酸性岩浆的源区与俯冲沉积物部分熔融有关;岩浆作用大致归为510Ma、460~410Ma和370~360Ma三期。岩浆岩中结晶锆石不一致的εHft)值(既有正值,又有负值)以及继承锆石的存在表明,岩浆源区既有古老地壳物质的加入,也有新生地壳物质的形成。以上这些特征与发育在增生杂岩之上的增生弧十分类似,因此本文提出敦煌北部岩浆-变质杂岩的属性为古生代增生弧,并且该增生弧与其南部的红柳峡俯冲增生杂岩共同勾勒出敦煌构造带自北向南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基本构造格架,即敦煌构造带的大地构造属性实为造山带而非稳定地块。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及敦煌地区与北山地区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构造-热事件的对应关系,认为敦煌造山带属于中亚造山带中段南缘的增生系统,中亚造山带中段以增生弧-增生杂岩的形式向南扩展至敦煌地区。  相似文献   
3.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浅海碳酸盐岩中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焦作太原组灰岩存在至少四种类型的风暴沉积。类型A由下亚段正粒序分壳滞积层和上亚段生物扰动层组成,形成于风暴浪基面附近或之下;类型B由正粒序介壳滞积层、纹理层和痕迹层组成,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与风暴浪基面之间的下部环境;类型C由下亚段正粒序介壳滞积层和上亚段含少量痕迹化石的粒泥状灰岩组成,类型D仅由下部介壳滞积层和上部粒泥状灰岩组成,偶见痕迹化石,故类型C和D分别形成于正常天气浪基面之下和附近。  相似文献   
4.
肃南县羊露河上游似鞍山式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成 《地质找矿论丛》2005,20(Z1):129-130
羊露河上游铁矿位于北祁连西段加里东褶皱带西段.铁矿体赋存于下元古界长城系上岩组含铁角闪片岩中,含矿层位严格受地层层位控制,矿石构造具有同生沉积特征,并显示了热液富集作用特点,具"似鞍山式"铁矿成因特征,矿石品位较高,盲矿体存在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具有重要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5.
豫西济源谭庄组河流沉积中的Stipsellus遗迹组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豫西济源盆地上三叠统谭庄组下段为曲流河沉积。本文通过描述和分析谭庄组河流沉积特征,划分了4种不同河流沉积组合类型,识别出Stipsellus遗迹组构,并发现该遗迹组构常与曲流河沉积物伴生,可作为此类沉积的典型生物遗迹标志。其中,Stipsellus sp.A代表发育在河漫滩较浅水体下或潮湿的软底细粒沉积物中的一种遗迹组构类型;Stipsellus sp.B则代表发育在曲流砂坝上部的男一种遗迹组构类型。  相似文献   
6.
河南西峡盆地上白垩统马家村组沉积厚度巨大,达1 960 m,由辫状河沉积、曲流河沉积和湖泊沉积组成。在河流与湖泊沉积中,发育丰富的遗迹化石,共6种类型,分别为Skolithos linearis、Cylindricumichnosp、Palaeophycus tubularis“J”形潜穴、垂直分枝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从形态分析,大多数为居住迹,按照遗迹化石产出岩层的岩性、扰动特征和残留遗迹等总体特征,将所发现的遗迹化石层划分为两类遗迹组构,即软底组构和僵底组构。前者主要发育在纹层状极细砂岩和粉砂岩中,潜穴密度大,属种单一,包括Skolithos组构和Palaeophycus组构;后者主要发育在厚层泥岩中,潜穴密度较大,类型稍多,包括由Cylindricum ichnosp、垂直分枝潜穴J形潜穴和垂直螺旋潜穴所组成的遗迹组构。与报道过的其他地区陆相遗迹化石的对比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沉积中的组构特征在白垩纪有明显变化,而浅湖沉积中的遗迹组构表明造迹生物的扰动能力显著加强。  相似文献   
7.
张国成  王招明 《地学前缘》2000,7(B08):239-248
高成熟度演化地区的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是铁以油气演化的影响,油气的聚集在储了踪迹,既有对储层储集性能的改善有利的一面,也有对储层形成伤害的一面,对和田河气田的碳酸盐岩储层薄片观察,凝析油气的地球化学分析和储层沥青分析表明,主要有3期油气运移,分别为:晚加里东期-早海西期、晚海西期和喜山期,前两期都是寒 系来源的油气,均被生物降解或散失,喜山期是天然气的关键聚集时期,第一期以油相运聚的油气被降解,形成的沥青对储层造成了伤害,第二期以气相运移的油气散失,仅在储层中留下凝析油,第三期油相运移的石炭系来源的油受到后期转移上来的寒武系干气的气侵,产生沥青质沉淀,使得寒武系凝析油被封堵,储层产出的凝析油的地球化学特征更接近石炭系源岩。  相似文献   
8.
西昆仑大地构造相解剖及其多岛增生过程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西昆仑造山带的大地构造相自北向南大致包括:(i)塔里木地块西南构造域, (ii)库地北岩浆弧,(iii)库地混杂带,(iv)库地微陆块,(v)主剪切带,(vi)峡南桥钙 碱性岩浆杂岩带,(vii)麻扎-康西瓦混杂带-增生楔,(viii)甜水海前陆褶皱冲断带等组成 部分.其中大地构造相(I)-(v)记录了晚元古代-早古生代原特提斯大洋向北消减,欧 亚大陆向南增生的历史,而大地构造相(vi)-(viii)记录了羌塘地块北部被动陆缘沉积 大地构造演化、古特提斯洋晚古生代-早中生代的消减以及羌塘地块与欧亚大陆碰撞、 拼贴并最终焊合的历史.大地构造相分析表明西昆仑造山带存在复杂的多岛海-增生弧 造山作用.这种复杂的多岛增生作用是欧亚大陆向南增生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研制适用于三元复合驱采油污水工况条件下的MPM固体缓蚀阻垢剂,分析三元复合驱采油污水中MPM的电化学特性.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增加,20#钢在采油污水的腐蚀速率呈增加趋势,极化曲线显示钝化区表面材料在表面高温下处于钝化状态,产生的钝化膜能够降低腐蚀速度.在阻垢缓蚀剂质量浓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温度的电化学阻抗谱在高频区出现容抗弧,显示优良的缓蚀性能.不同质量浓度MPM极化曲线表明,缓蚀率随MPM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大,MPM极值质量浓度为80mg/L.污水体系中的Ca2+、Cl-对缓蚀率产生影响.MPM适用于高质量浓度Ca2+的三元复合驱采油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0.
张国成  李继亮 《地质科学》1998,33(3):257-266
新疆喀喇昆仑山东北侧的中下三叠统河尾滩群是形成于海底浊积扇中外扇环境的浊积岩,其薄层和中厚层砂岩中发育了一套半深水-深水遗迹化石,共有11属12种:Bergaueria sp.;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lockeria sp.;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P.tubularis;Spirophycos sp.;Thalassinoides sp.和简单型Zoophycos sp该遗迹群落不能简单地归入Seilacher的深海Nereites遗迹相。根据共生关系,该遗迹群落可以划分为3个组合。组合1包括Bergaueria sp.,Muensteria sp.,Palaeophycos striatusThalasinoides sp.;组合2只有Zoophycos组成;组合3由深水类型遗迹化石组成,包括Chondrites sp.,Cosmorhaphe lobata,Gordia sp.,Helminthopsis sp.,Palaeophycos tubularis,Spirophycos sp..遗迹组合的生态分析表明其形成水深在300-2000m。遗迹化石产出岩层未见浅水沉积标志支持这一推论。该套遗迹化石在青海省的果洛、玉树地区相同时代的复理石沉积中亦有产出, 表明喀喇昆仑以北在三叠纪时有一个延伸范围较大的深海盆或洋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