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75篇
  免费   235篇
  国内免费   677篇
测绘学   117篇
大气科学   279篇
地球物理   1058篇
地质学   1318篇
海洋学   336篇
天文学   96篇
综合类   79篇
自然地理   204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5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6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130篇
  2011年   184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72篇
  2008年   153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72篇
  2005年   168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3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62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1篇
  1993年   90篇
  1992年   97篇
  1991年   122篇
  1990年   102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115篇
  1987年   79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72篇
  1984年   48篇
  1983年   45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5篇
  1980年   5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地下成像和储层特征化中,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这项技术可以使地球物理学家推断出其他方法无法获取的关键信息。MVSP是一个新的、具有图形用户界面(GUI)的MATLAB工具,用于垂直地震剖面炮点建模、数据处理和解释。该软件处理垂直地震剖面数据,从加载和预处理阶段到廊道绘图,以及集成测井数据和地震数据的最终阶段。一些地震和信号处理工具箱被集成和修改,以适应并完善处理和显示的软件包。开发该软件的主要动机是为地球科学领域的新地学科学家和学生提供免费软件,它将所有垂直地震剖面模块汇集成一个易于使用的软件包。该软件有几个模块,允许用户测试、处理、比较、可视化和生成可发布的结果。该软件开发成一个独立的MATLAB应用程序,只需要MATLAB Compiler Runtime(MCR)即可运行完整的功能。我们将详细介绍MVSP,并使用该软件来创建合成的垂直地震剖面数据。然后使用不同的可用工具来处理这些数据。并使用该软件加载和完全处理实际数据。最后,将该数据和测井数据相结合以进行更详细的分析和解释。为了评估该软件处理流程的准确性,使用商业软件处理相同的数据。对处理结果的比较表明,MVSP在处理垂直地震剖面数据方面和目前工业中使用的商业软件包同样高效,并且能提供相似高质量的处理后的数据。  相似文献   
2.
地震预测是地球科学有待解决的最重要问题之一。过去的10年间,地震预测研究重新得到重视,目前地震可预测性的试验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就这些试验而论,与预测评估有关的一些极其重要的问题有:详细的试验说明书、使用成功的量度,以及恰当的参考模型的选取。本文我们对这些问题逐一进行论述,并重点讨论前瞻性地震预测的检验。我们考察一般类型的地震预报,其预报格式可用二元表示。也就是说,对于任意给定的时空间隔,我们可推断给定震级尺度的地震是否发生。这种设定允许我们进行确定性预报和概率性预报的检验,并比较二者的结果。此外,这种检验因为实质上是许多"是"或"否"的累加,所以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作为二元性能的量度及其广泛可用性的介绍,我们考察了前兆逆向追踪法,即一种近来旨在预报破坏性地震的地震预测算法。我们介绍并分析了几种测量预测性能的方法,但是前兆逆向追踪试验结果可能还不稳定,因为到目前为止所发生的地震数量少。针对3项10年尺度地震活动性预报,即相对强度、图像信息和美国国家地震灾害区划图的试验,我们介绍由Molchan图得到的成功量度的"校验区技能分数"方法。利用这种试验并应用统计假设检验的方法,我们说明了选取适宜的参考模型的重要性,并表明增加模型的复杂性未必在预测效能上获得显著改善。在说明了将校验区技能分数用作效能的量值之后,我们较为详细地讨论其统计学性质以及相关的计算程序。根据这项工作以及以前的试验成果,我们用校验区技能分数探索区域地震活动性的演化并优化了简单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3.
地震记录中时间的精确性对于现代处理技术至关重要。然而,对于由无法直接通信的仪器组成的台阵来说,仪器之间的时钟同步是很困难的。通过全球定位系统(GPS)进行时间同步是陆上的一个选择,但不能用于水下测量,因为电磁信号在水中不能有效传播。如果时钟漂移是线性的,那么可以通过部署前后的全球定位系统同步来估计海底地震仪的时间校正。但对于很多应用来说,这还不够,因为在长时间的实验中,这种漂移的非线性部分可以达到数十到数百毫秒。我们提出两种技术方法来提取同步记录的海底仪器在部署完成之后的时间记录差异。这两种技术都是基于对地震背景噪声的互相关分析,即使时钟漂移是非线性的,也都是有效的。第一种称为时间对称性分析(TSA),易于应用但需要合适的解释,以使噪声互相关函数在时间上是对称的;第二种基于重复地震分析方法,没有这种限制。本文分别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通过在两组海底地震仪数据集的实际应用,表明两种方法都可以将仪器时钟同步误差控制到约5ms以下(主周期的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2009~2013年)哥伦比亚马钦火山出现了新的地震活动。为了改善火山监测系统,本文通过分析该地区火山喷气孔和温泉的化学成分及同位素组成,研究了火山排放的流体地球化学特征。由于火山喷气孔中下部液相分离,导致穹丘中上部的喷气孔亏损δD和δ~(18)O(与大气降雨补给的流体相比)。在2011~2013年期间,发现喷气孔有很明显的岩浆成因He,同时排放的液体中岩浆的贡献量也有所增加,证实了地震活动性的增强。地球化学和地震资料都显示马钦火山已经苏醒,说明该火山仍然处于活跃期,值得我们对其活动性进行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5.
由于天然或人为干扰产生的局部脉冲式噪声影响,使得地震预警系统出现误报。为减少此类问题,我们利用美国南加州和日本的30万条地震波形记录,训练了一个生成式对抗网络(GAN)用于识别P波初至特征。我们将GAN判别器作为自动特征提取器,并利用70万条地震事件和噪声波形记录训练了一个随机森林分类器。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辨别99.2%的P波和98.4%的噪声信号。其优越的性能有望极大地减少因局部脉冲式噪声而造成的误触发数量。我们的研究表明,GAN判别器能获取简洁有效的地震波形特征,可广泛应用于地震学研究。小结地震预警系统受到脉冲式噪声信号的干扰(非真实地震信号),有时偶尔会出现误触发的情况。这会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公众恐慌。本文利用机器学习工具判别波形是由地震产生的还是由局部噪声源产生的。我们通过利用美国南加州和日本大约70万条波形来训练算法。研究表明,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可以识别99.2%的地震和98.4%的噪声。该方法可以减少大量的误报,能显著改善地震预警系统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6.
富碱侵入岩具有深源浅成的属性,是示踪地幔组成的窗口。位于东天山与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交界处的阔克塔格以西出露一处以正长岩为主体、包含少量中—基性岩石单元的富碱侵入岩。LA- ICP- MS锆石U- Pb测年显示其侵位于227~224 Ma之间,为印支期岩浆作用产物。该岩体具有富碱(Na2O+K2O=7. 93%~ 12. 28%)、富铝(Al2O3=15. 62%~18. 67%)、贫镁(MgO=0. 12%~4. 01%)、贫钛(TiO2=0. 14%~1. 63%)的特征,属于准铝质的(A/CNK=0. 78~1. 00)高钾钙碱性—钾玄岩系列。微量元素表现出高场强元素Nb、Ta、Th、U、Zr、Hf的富集,不相容元素Sr、P、Ti的亏损特征;轻重稀土分馏明显((La/Yb)N=15. 09~34. 90),表现为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型曲线,Eu异常变化较大(δEu=0. 12~1. 72)。在同位素组成上,富碱侵入岩呈现相对宽泛但总体富集的全岩Sr- Nd和锆石Hf同位素特征,(87Sr/86Sr)i=0. 70489~0. 70581,εNd(t)=14. 56~6. 74,εHf(t)=11. 48~+3. 06,锆石δ18O值(5. 49‰~6. 87‰)略高于地幔值(5. 3‰±0. 6‰)。阔克塔格西富碱侵入岩具A1型花岗岩特征,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基于主、微量元素及Sr- Nd- Hf- O同位素特征,笔者认为该杂岩体为同源岩浆演化产物,源于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原始岩浆上升并经历AFC(同化混染- 分离结晶)过程。晚三叠世塔里木克拉通北缘—东天山—北山地区处于板内构造体制,A1型花岗岩和正长岩差异化的时空分布特征很可能记录了古亚洲洋自西到东 “剪刀式”的闭合过程。  相似文献   
7.
K.  Shou  J.  Yen  M.  Li  胡成超译 《岩土钻凿工程》2011,(2):82-90
润滑剂普遍应用于项管工程中,尤其是在复杂地质条件和长距离顶管中。使用润滑剂的主要目的是减小管土之间的摩擦力,但是定量地确定这两者之间的真实接触情况是十分困难的。测量管-土相互作用的新型技术目前仍然很少并有待进一步发展,所以只能利用间接手段测定管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且这些测量方法的应用基于对工程的定性评价。本研究应用一种简单的试验方法来测定台湾地区最常用的润滑剂的摩擦特性,这些摩擦特性可以用于顶力的估算和直线与曲线顶管中管-土相互作用的数值分析。对顶力的分析结果表明顶力的减小与摩擦系数的减小密切相关,并且润滑剂在曲线顶管中的作用比在直线顶管中略大。此外,对台中科技园中400m长直线顶管工程的研究显示由经验公式得到的顶力估算值比实际要大,这表明由超挖造成的管土之间接触面积的减小对砂砾石地层中顶管施工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  相似文献   
8.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顶管过程中的管一土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将数值分析与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比对校准之后,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BAQUS对顶管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破坏机制和管-土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作用于开挖面上的推力对于顶管是至关重要的:推力过小是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而推力过大则会引成地表隆起。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管道的埋深对于选取合理的推力以及确保开挖面的稳定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跨越德国与荷兰两个国家的15000公里高压输送天然气管网建设中使用水平定向’钻进和顶管等非开挖技术的情况。  相似文献   
1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0508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results of a set of numerical models focussing on structural controls on hydrothermal mineralization.We first give an overview of natural phenomena of structurally-controlled ore formation and the background theory and mechanisms for such controls. We then provide the results of a group of simple 2D numerical models validated through comparison with Cu-vein structure observed near the Shilu Copper deposit(Yangchun,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and finally a case study of 3D numerical modelling applied to the Hodgkinson Province in North Queensland(Australia).Two modelling approaches,discrete deformation modelling and continuum coupled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modelling,are involved.The 2D model-derived patterns are remarkably consistent with the Cu-vein structure from the Shilu Copper deposit,and show that both modelling approaches can realistically simulate the mechanical behaviours of shear and dilatant fractures.The continuum coupled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model indicates that pattern of the Cuveins near the Shilu deposit is the result of shear strain localization,development of dilation and fluid focussing into the dilatant fracture segments.The 3D case-study models(with deformation and fluid flow coupling) on the Hodgkinson Province generated a number of potential gold mineralization targe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