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6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我国西南地区泥石流频发、多发,造成巨大的损失,如此数量众多的泥石流沟要逐一调查清楚非常困难。文中提出泥石流的初步分类理念,采用主沟平均比降、流域形态参数、形成区山区坡度、流域切割密度、主沟弯曲系数、植被覆盖率这6个影响因子,采用模糊C均值聚类法(FCM)对乌东德库区的541条泥石流进行了分类研究。为验证分类方法的正确定,对现场的27条泥石流沟进行了现场调查。结果发现,基于FCM得到的泥石流分类与泥石流的危险度或敏感度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可体现泥石流沟的实际发育状态。  相似文献   
2.
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微生物降解的生标组合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吐哈盆地低演化烃源岩有机质受到细菌微生物改造后其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低演化有机质在经受细菌微生物作用时不同系列生物标志物的降解敏感性存在“类阶梯式”序列:正构烷烃>无环类异戊二烯烷烃>藿烷>甾烷>芳香烃。甾烷C29αββ/(ααα+αββ)和芳烃9 MP/ΣMP是良好的细菌微生物作用有机质的敏感参数。同一烃源岩有机质的生物标志物参数出现:OEP2>OEP1(OEP1可能出现偶碳优势);藿烷C31αβ22S/22(S+R)>甾烷C29ααα20S/20(S+R);及甾烷C29αββ/(αββ+ααα)>C29ααα20S/20(S+R)等异常组合特征,可认为该源岩经历过较强烈的微生物作用过程,其降解程度可用每对参数比值的大小来判识,进而可将这些异常生标组合特征作为判识该地区有无微生物成烃(气、油)的依据。研究区源岩被微生物改造后改变了原始有机质的性质,使其生烃活化能大大降低,在低演化阶段即可生烃,从而有利于低熟油、气的生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吐哈盆地煤系地层中下侏罗统煤岩、炭质泥岩、原油饱和烃组分的有机组分分析,获得以下认识:具有共同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γ 羽扇烷、异降松香烷、C24 四环二萜烷、高丰度C29甾烷,表明它们具有相同的高等植物母质来源。较高Pr/Ph比值、以及γ 蜡烷相对丰度很低等指示环境的参数具有一致性,说明它们的早期沉积环境相同,都是水质偏淡的弱氧化—弱还原环境。甾烷异构化参数C29 ββ/(ββ+αα)在研究的低演化煤岩及炭质泥岩(Ro:0.47~0.53)中显示明显的高比值(0.294~0.489),显示岩样在成岩过程中曾遭受过比较强烈的微生物作用,因此,煤岩早期的微生物作用可能是煤系地层早期生烃的动因。  相似文献   
4.
生物气碳、氢同位素组成是探讨其形成途径和成藏特征的基本手段,研究基于我国10个生物气气藏31个气样的碳、氢同位素组成资料探讨了这些气藏的形成途径和成藏特征。研究表明:这些气藏的氢同位素组成可以分为三个区间,即δDCH4>-200‰;δDCH4值在-250‰~-200‰之间和δDCH4<-250‰。前人认为在陆相淡水条件下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主要是乙酸发酵作用,我国10个气藏31个气样碳、氢同位素研究表明,海相及盐湖相条件下生物气形成途径为典型的CO2还原途径,具有重的氢同位素组成,其δDCH4>-200‰,而陆相条件下成藏的生物气也主要为CO2还原途径,但氢同位素组成较典型海相成因生物气轻,其δDCH4值在-250‰~-200‰之间。其值可能与古湖泊水介质的咸化程度有关。从柴达木的资料来看,随水介质咸度增大,生物甲烷氢同位素组成也具有相应增大趋势。陆相条件下有处于CO2还原和乙酸发酵两种作用过渡区形成的生物气气藏,其形成可能与古水介质无咸化过程和地温梯度较高有关,如保山盆地。该区形成的生物气具有轻的氢同位素组成,δDCH4<-250‰,碳同位素组成则相对较重,其碳、氢同位素组成之间具有较好的负相关。生物气碳、氢同位素组成的成气机理及途径有可能成为判识自然界采集的生物气气样是否具有工业意义,一般而言,乙酸发酵途径形成的生物气不利于成藏。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盐湖相低演化烃源岩沥青“A”的热模拟研究表明:在热作用下其排烃高峰在热模拟温度较低区间220~270℃,且以非烃和沥青质相对丰度最高为特征。沥青“A”在由未熟—低熟—成熟的演化过程中,各系列生物标志物的成熟速率不同,表现为正构烷烃>藿烷>甾烷。非烃和沥青质中含杂原子的极性化合物在热模拟温度300℃后开始大量发生脱羟基、脱羧基、脱羰基及链断裂反应。沉积有机质在低演化阶段甾烷C29 ββ/(ββ+αα)值异常高表明该地区细菌微生物发育。柴达木盆地低演化烃源岩在较低温度区间大量排烃,是细菌微生物对沉积有机质改造后其活化能大大降低所致。  相似文献   
6.
用能谱和GC/MSD对两块来自涩北1井(900 m和1 200 m)钙质泥岩的研究表明,研究样品中细菌遗骸骨特征明显并检测出微生物特征生标(角鲨烷和2,6,10,15,19 五甲基 二十烷),表明涩北1井研究层沉积岩中微生物发育;微生物的降解作用明显改变了常规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低演化源岩的正构烷烃首先遭降解,出现OEP2>>OEP1特征、甾烷异构化参数C29ββ/(ββ+αα)和Σ8,14 断藿烷/Σ藿烷比值比正常热演化样品出现异常高值。这些参数可能作为判识低演化沉积有机质是否曾遭受微生物降解,同时可间接判识是否有生物气产生的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