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0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78篇
测绘学   50篇
大气科学   49篇
地球物理   38篇
地质学   170篇
海洋学   55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4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7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大连长兴岛的一套完整的晚更新世黄土剖面(贺家圈剖面),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对所采集的21个沉积样品的粒度数据进行分析。结论认为:从贺家圈剖面沉积物粒级组分中可以分离出3个代表不同沉积动力以及改造作用的沉积端元组分。并结合地球化学元素的对比分析,初步认为:端元1可能代表了剖面原始的粒度沉积组分,主峰为近源沉积,次峰为远源沉积;端元2可能代表了沉积物在沉积之后受到的淋溶作用和残积作用;端元3可能代表的是沉积物沉积之后受到的化学风化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CSR最新公布的GRACE RL06版本数据,采用Slepian空域反演法估算了南极冰盖27个流域的质量变化.Slepian空域反演法结合了Slepian空间谱集中法和空域反演法的技术优势,能够有效降低GRACE在小区域反演时信号出现的严重泄漏和衰减,进而精确获得南极冰盖在每个流域的质量变化.相对于GRACE RL05版本数据,RL06在条带误差的控制上要更加优化,获得的南极冰盖质量变化时间序列也更加平滑,但在趋势估算上差别并不明显(小于10Gt/a).本文的估算结果显示:在2002年4月至2016年8月期间,整个南极冰盖质量变化速率为-118.6±16.3Gt/a,其中西南极为-142.4±10.5Gt/a,南极半岛为-29.2±2.1Gt/a,东南极则为52.9±8.6Gt/a.南极冰盖损失最大的区域集中在西南极Amundsen Sea Embayment(流域20-23),该地区质量变化速率为-203.5±4.1Gt/a,其次为南极半岛(流域24-27)以及东南极Victoria-Wilkes Land(流域13-15),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29.2±2.1Gt/a和-19.0±4.7Gt/a,其中Amundsen Sea Embayment和南极半岛南部两个地区的冰排放呈现加速状态.南极冰盖质量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有西南极的Ellsworth Land(流域1)和Siple Coast(流域18和19)以及东南极的Coats-Queen Maud-Enderby Land(流域3-8),三个地区质量变化速率分别为17.2±2.4Gt/a、43.9±1.9Gt/a和62.7±3.8Gt/a,质量增加大多来自降雪累积,比如:Coats-Queen Maud-Enderby Land在2009年和2011年发生的大规模降雪事件,但也有来自冰川的增厚,如:Siple Coast地区Kamb冰流的持续加厚.此外,对GRACE估算的南极冰盖质量变化年际信号进行初步分析发现,GRACE年际信号与气候模型估算的冰盖表面质量平衡年际信号存在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但与主要影响南极气候年际变化的气候事件之间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这说明南极冰盖质量变化的年际信号主要受冰盖表面质量平衡的支配,而气候事件对冰盖表面质量平衡的影响可能是复杂的非线性耦合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西大别造山带的区调工作中,新识别出一系列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的岩石-构造单元,它们沿着吕王-高桥-永佳河一线展布,并构成一条NNW-SEE向展布的构造混杂岩带.该混杂岩带主要由超镁铁质-镁铁质岩、硅泥质岩、石英质岩、大理岩、含碳陆源碎屑岩、双峰式火山岩以及卷入其中的榴辉岩等多种变质岩块(片)共同组成,并赋存于一套遭受了强烈剪切变形的泥质片岩之中.混杂岩带内各岩块(片)的原岩年龄跨度较大(>4亿年),分别集中在1 200~1 100 Ma和800~700 Ma之间.锆石记录的变质年龄和云母的冷却年龄则主要集中在240~200 Ma之间.结合接触关系、岩性组合、年代学及地球化学数据的综合研究认为,混杂岩带的物质来源既包括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弧-弧后盆地系统的沉积岩-火山岩-侵入岩;也包括叠置其上的新元古代中-晚期大陆裂解期的沉积岩-火成岩.这些不同时代、不同性质岩石在三叠纪不同程度地卷入了华南陆块北缘向华北陆块之下的俯冲,而后快速折返,最终沿着区域上折返断裂(桃花-七角山断裂)就位于西大别造山带之中,形成一条包含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的三叠纪构造混杂岩带.混杂岩带内新厘定的中元古代末弧-弧后岩浆-沉积事件,可与大洪山-黄陵庙湾同时期的地质事件对比,它们共同揭示扬子北缘曾经存在一条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早期的俯冲岩浆带.   相似文献   
4.
地处幕阜山西北缘低山丘陵与江汉平原过渡部位的咸宁市北部,分布着大面积的冲洪积物,与江汉-洞庭盆地充填演化密切相关.通过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和工程地质钻探,查明了冲洪积物的分布范围及发育特征,以泥质充填为主、砾石分选差、磨圆差、混杂堆积等特征表明其为近源快速堆积.ESR年代学测试结果显示,冲洪积物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至中更新世中期,具多期活动特征.结合前人对江汉-洞庭盆地周缘冲洪积扇堆积的研究,认为在江汉-洞庭盆地充填演化过程中,盆地周缘水系由山区进入盆地时普遍发育冲洪积扇堆积,其活动时代不仅限于早更新世,而是一直持续至中更新世中期.  相似文献   
5.
测量拉萨地磁台观测区内自然地磁场梯度和建成地磁记录室后的地磁场梯度,并测量新建记录室内不同高度磁场梯度,对比分析新建地磁记录室内的磁场稳定性,进而找出潜在干扰源,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去除,为产出连续可靠的地磁相对记录数据提供环境条件.  相似文献   
6.
建立药用耐盐植物盐地碱蓬(Suaeda salsa)的HPLC指纹图谱。运用DAD-Agilent 1100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条件:Agilent Zorbax XDB C18柱(4.6 mm×250 mm;5.0μm)色谱柱,1.0 mL.min-1流速,320 nm检测波长,360 nm参比波长,10μL进样量,30℃柱温,乙腈(A)-0.1%磷酸水(B)梯度洗脱。建立了盐地碱蓬的HPLC指纹图谱,包含16个共有峰,指纹图谱特征明显,化学信息完整。方法的系统适应性测定结果符合指纹图谱的技术规范。结论:首次建立的盐地碱蓬HPLC参考指纹图谱可用于盐地碱蓬的快速真伪鉴别。  相似文献   
7.
新疆阿尔泰以发育VMS型多金属矿、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矿、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和造山型金矿为特色,近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地质矿产勘查研究院发现了巴斯铁列克中型钨多金属矿,这是首次在阿尔泰发现的钨矿,拓展了阿尔泰找矿思路。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赋存于矽卡岩中,成矿过程划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和石英-硫化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是白钨矿主要成矿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是铜锌金的主要成矿阶段。切穿多金属矿体的伟晶岩脉锆石LA-Q-ICP-MSU-Pb加权平均年龄为275.4Ma,矿石中辉钼矿Re-Os等时线年龄为284.4 Ma,厘定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形成于284Ma,属早二叠世成矿。成矿时代及岩体年龄表明,巴斯铁列克钨多金属矿的形成与矿区西可斯尔鬼黑云母二长花岗质岩浆期后热液交代康布铁堡组大理岩和变粒岩形成的矽卡岩有关。  相似文献   
8.
稳定同位素技术是研究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有效技术。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了黑石礁海域浮游植物和6种海洋生物的δ13 C和δ15组成、营养位置、空间分布和月份变化。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δ15 C远低于其他物种,不同物种的δ13 C和δ15 N存在明显的差异,且有交叉现象,表明他们同化了不同的碳源;物种的δ15 N值空间差异较大而δ13 C值空间差异不明显,且δ15 N值与距离排污口的远近有关系,越靠近排污口δ15 N越大,与人类活动营养物质的输入有关系,可以用δ15 N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孔石莼的δ15 N月平均变化很大,浮游植物δ15 N值基本没有变化,其他物种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孔石莼是适合短期监测人类活动对海洋影响的物种。  相似文献   
9.
We isolated a strain of lymphocystis disease virus (LCDV) from Japanese flounder (Paralichthys olivaceus) cultured in northern China. Based on published sequences of major capsid protein (MCP) gene of LCDV-cn (GenBank: AF126405), we designed two primer sets P1/P2 and P3/P4. We then used one-step or nested PCR and in-situ hybridization (ISH) to detect LCDV and identify the target tissues or cells in infected Japanese flounder. The PCR products were positive in purified viral supernatant, skin nodules, gut, gill, kidney, spleen, stomach, heart, and liver of Japanese flounder. We compared the DNA sequence with 14 MCP nucleotide sequences from GenBank, including Megalocytivirus (OFIV and RSIV), Iridovirus (CzIV and WIV), Ranavirus (TFV and FV3), and Lymphocystivirus (8 LCDV). Based on the alignment, we confirmed the PCR product was from Lymphocystivirus (GenBank accession number DQ279090 (LCDV-HD)). Using ISH, we noted the presence of LCDV in the skin nodules, gut, gill, spleen, stomach, and heart of spontaneously infected Japanese flounders. We successfully amplified LCDV fragments from Schlegel’s black rockfish (Sebastes schlegeli Higendorf), redwing sea robin (Lepidotrigla microptera Günther) and turbot (Scophthalmus maximus) using the one-step and nested PCR, suggesting the target genes can be widely detected in fish using this method.  相似文献   
10.
土地利用方式对西藏东部河谷山地土壤肥力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现场调查取样和室内理化分析,研究了西藏东部主要河谷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肥力性质及其随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耕地和裸地土壤砂粒含量高于其他利用方式,本区域土壤砂质特征明显;受有机质积累影响,乔木林地、灌丛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N素养分;受施肥等因素影响,农耕地土壤具有相对较高P、K养分;在所有利用方式中,裸地土壤尽管具有相对较高的粉粒含量,但所有养分指标均最低,显著低于林地土壤。总之,对于西藏脆弱生境而言,耕作使得有机质更易于消耗。由于有机质与植被之间存在明显互相促进的作用,因此维持土壤有机质平衡对于恢复植被、保护青藏高原东缘生态屏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