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航磁资料对激流河地区进行岩性地质解译,对比1:25万地质调查结果,发现在原来的三叠纪二长花岗岩分布区有一个隐伏的火山机构,该火山机构呈椭圆形、南北走向,面积约60~ 70km2,具有放射状构造.这项解译成果丰富了该地区的地质内容,为进一步的基础地质研究和找矿工作提供了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2.
通过内蒙古林东地区第四纪冰川地质和冰臼群成因专项调查工作,发现了晚更新世冰碛泥砾层和龟背石、熨斗石、龟裂石等典型的冰碛砾石及冰斗、刃脊、角峰、冰川槽谷中的表皮构造等山谷冰川遗迹。在花岗岩体中发育的岩臼群,可划分为冰期冰雪融水形成的冰臼、现代季节性降水形成的瓯穴和风蚀作用为主形成的风龛3种类型。本区冰臼同山谷冰川相伴随,未发现远源巨型漂砾等大陆冰盖证据。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塔尔气地区位于大兴安岭中段兴安地块上,该区出露大面积晚古生代花岗岩。其锆石的 LA-ICP-MS U--Pb 测年结果显示,正长花岗岩形成于335 ± 5 Ma,二长花岗岩形成于313 ± 3 Ma,花岗闪长岩形成于320 ± 1 Ma,表明塔尔气地区花岗岩为晚古生代多期花岗质岩浆活动的产物。花岗质岩浆的就位与古生代时期古亚洲洋闭合中洋壳俯冲作用有重要关系。花岗闪长岩的176Hf /177Hf 为0. 282 833 ~ 0. 282 951,εHf ( t) 为+ 1. 1 ~ + 5. 6,TDM2 为525 ~ 752 Ma,暗示花岗岩的源岩为新元古代-早古生代时期亏损地幔来源的基性下地壳物质。结合目前已发表的花岗岩Sr --Nd 和锆石Hf 同位素资料,认为兴安地块可能从中元古代就开始地壳增生,峰期集中在新元古代-早古生代。  相似文献   
4.
西拉木伦河北岸新发现地质资料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内蒙古赤峰北部双井及其附近地区进行1/5万区调过程中,于西拉木伦河北岸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地质资料:双井古陆及其物质组成;早二叠世早期复理石建造;石炭纪一早二叠世早期的蛇绿岩及其构造侵位;侵位于双井古陆的早二叠世同碰撞Ⅰ型、S型二长花岗岩;早二叠世晚期的磨拉石建造;早二叠世末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韧性右行走滑及小苇塘岩片的构造侵位等。这些资料为加深对西拉木伦河断裂带的认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从而认为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为古蒙古洋板块与中朝板块最终碰撞缝合的位置,缝合时间为早二叠世早期末  相似文献   
5.
通过研究黑鹰山铁矿区航磁、遥感资料,发现与黑鹰山铁矿相对应的航磁异常特征明显,具有强度高、梯度陡,尖峰状异常特征;遥感铁氧化物异常表现突出与矿床对应较好.该项研究对该区寻找黑鹰山式铁矿有指导意义,即在北山地区,航磁强磁异常和遥感铁氧化物蚀变异常可以同时作为寻找黑鹰山式铁矿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6.
维拉斯托Sn矿床为内蒙古中南段地区新发现的大型斑岩型矿床,矿床的形成与石英斑岩有密切的成因联系。该斑岩型Sn矿床的发现与该区已发现的维拉斯托和拜仁达坝大型脉状Cu_Pb_Zn_Ag多金属矿床可能属于同一岩浆_热液成矿体系。虽然前人已对热液脉状Zn_Cu矿床和Ag_Pb_Zn矿床有了较多研究,但对新发现的斑岩型锡矿床开展的研究还十分欠缺。文章首次报道了新发现斑岩型矿床的成岩和成矿年龄。利用LA_ICP_MS方法对石英斑岩中的锆石进行U_Pb同位素定年,获得的年龄为(135.7±0.9)Ma(MSWD=1.4,n=24),表明石英斑岩的侵位时代为早白垩世。对与Sn矿化密切相关的辉钼矿进行了Re_Os同位素定年,结果显示辉钼矿的Re_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125.7±3.8)Ma(MSWD=1.7,n=4),可代表斑岩型矿床中Sn发生矿化的时间。本次获得的年代学数据表明,该斑岩型矿床成矿年龄稍晚于成岩年龄,与国内外众多典型斑岩型矿床具有类似特征。新发现的维拉斯托斑岩型Sn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与该区众多岩浆_热液多金属矿床的形成时代一致,推测矿床的成岩、成矿过程很可能与中生代岩石圈的伸展构造有关。  相似文献   
7.
<正>1矿区地质特征1.1地层矿区出露中侏罗统新民组,初步将其划分为二个岩性段:下段为灰白色流纹质晶屑凝灰岩、流纹岩,夹有少量的灰色、灰紫色凝灰质细砂岩、沉凝灰岩,构成宽缓背  相似文献   
8.
胡波  李泊洋  张明  张兰玲 《世界地质》2011,30(4):585-592
地质剖面测量和区域构造解析方法研究表明,嘉黎断裂是一条多期活动并在不同时期显示不同性质的、有着长期发展历史的深大断裂。在晚三叠世-侏罗纪时期,班公湖-怒江洋盆南侧比如弧后盆地发生裂解,此时的嘉黎断裂应是北倾的正断层,控制着弧后盆地的沉积。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时期,伴随着盆地的消亡,出现一系列由南向北的逆冲断裂和蛇绿岩的就位。中新世至第四纪,嘉黎断裂带表现为伸展构造体系,局部出现右旋走滑,形成机理是青藏高原隆升导致构造块体不均匀运动和塌陷所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