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8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因其特有的结构特性而使该土层中桩基承载性状复杂,传统的桩基设计计算理论和方法应用于该土层中桩基承载力计算时其理论计算值与工程实测值或多或少存在一定误差而存在适用性问题。基于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直剪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剪切位移法的基础上,提出了桩土接触面软化模型,即桩土接触面处于弹性阶段时,桩侧摩阻力随位移线性增加;桩土接触面处于软化阶段时,桩侧摩阻力随位移线性减小,且减小速率与土体灵敏度、桩土接触面法向压力有关;桩土接触面处于滑移阶段时,桩侧摩阻力不随位移变化。依据该模型推导了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中竖向荷载作用下单桩位移及轴力解析解,并比较了计算与试验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复合桩基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效应系数进行了研究,讨论了土类、桩长、桩距、桩数等对承台外区土阻力群桩效应及其群桩效应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承台外区土阻力随承台宽与桩长之比 (B/L)的增大而增大,但增幅不大;随桩距S增大而增大;受桩数n的影响不大。(2)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随B/L增大几乎无变化;随S增大而增大;不随n变化而变化。(3)承台外区群桩效应系数与土类有关。  相似文献   
3.
不同变位模式下无黏性土非极限被动土压力计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泰华  龚建伍  汤斌  俞晓  贺怀建 《岩土力学》2013,34(10):2979-2983
假定内摩擦角与位移呈非线性关系,采用所提出的土压力计算理论,结合室内模型试验结果,对墙体的平移(T模式)、绕墙体底采点转动(RBT模式)、绕墙顶采点转动(RTT模式)变位模式下考虑位移的被动土压力进行计算分析,分析表明:计算结果在土压力强度沿墙高度上的分布、土压力合力大小以及合力作用点位置均与实测值较为吻合,从而表明:(1)用该计算理论公式计算不同变位模式下被动土压力是可行的。(2)从土压力强度的计算值和实测值吻合情况来看:RBT变位模式下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最好,T变位模式下次之,RT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差。(3)从达到朗肯被动土压力合力所需位移量来看:T变位模式下最小,RTT变位模式下次之,RBT变位模式下相对最大。(4)土压力合力作用点位置:T变位模式下在离墙底1/3高度处,RB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上,RTT模式下均位于离墙底1/3高度以下,并且RBT和RTT模式下均随着转动点至挡土墙最近端点的距离与墙高的比值n的增大逐渐向T变位模式下的合力作用点位置靠拢(即离墙底1/3高度处),这一观点与事实情况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4.
利用在常规三轴仪的基础上改制而成的应力控制式三轴仪进行了加(卸)荷作用下软黏土变形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得到了以下的结论:(1)在加荷载和卸荷载大小相同的情况下,卸荷过程中的变形量比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小,约为加载过程中的变形量的十分之一;(2)当卸荷比例比较小时,试样的回弹变形量非常小;(3)当卸荷比例达到某一定值以后,...  相似文献   
5.
群桩效应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汤斌  陈晓平 《岩土力学》2005,26(2):299-302
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基的群桩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桩长 L、桩距与桩径之比 Sa/d、桩数 n、土类等对群桩效应及群桩效应系数η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桩基中各个基桩的极限承载力 Qu及η随 L 增大而增大;当 Sa/d 小于某个数值时,Qu,η随 Sa/d 增大而增大;当 Sa/d 大于某个数值时,Qu,η随 Sa/d 增大而减小。群桩效应及η与土类有关;η存在极大值,随 n 增多而减小,但减幅不大。  相似文献   
6.
考虑流变性状的软土地基固结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汤斌  陈晓平  张伟 《岩土力学》2004,25(4):583-585
对具有流变性状的软土地基固结特性进行了研究,编制了相应的有限元程序。利用该程序对某高速公路软土地基固结问题进行了计算和分析。通过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可得到以下结论:在软土地基的固结变形计算中,考虑流变性状的影响是必要的,其计算值与实测值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7.
赵盛男  霍玉龙  汤斌 《岩土力学》2023,(S1):197-205
触变性是分散体系流变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黏土的触变性是指黏土受扰动后强度降低,静置之后强度逐渐恢复的现象。为研究黏土的黏粒含量、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对黏土触变性的影响程度及规律,选取强、中、弱3种灵敏度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为研究对象,设计正交试验方案,开展不同养护时间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表明:触变强度随黏粒含量、含水率、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存在幂函数关系,随灵敏度的增大而增大,存在对数关系,R2均大于0.95,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触变强度比率随黏粒含量、含水率、灵敏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孔隙比的增大而减小;对灵敏度相同的试样,影响因素对触变性作用强度为孔隙比>含水率>黏粒含量;采用最小二乘法开展多元回归拟合,建立了各因素与触变强度的多元回归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8.
广泛分布于北部湾沿岸地区的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具有强烈的触变性,产生的工程问题比较突出。为了研究湛江组结构性黏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其触变性的影响,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宏观试验研究,通过改变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得到重塑土在不同静置龄期的触变强度比率,建立3种物理力学特性分别作为变量下重塑土的触变强度比率与静置龄期的关系,分析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含水率、孔隙比及灵敏度对其触变性强弱的影响。结果表明:(1)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含水率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较大,且含水率越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幅度越大;触变强度比率增长的速率表现为前期增长快,后期增长慢。(2)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在前期,孔隙比的变化对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影响不显著,在后期,随着孔隙比增大,湛江组结构性黏土触变强度增长的速率与幅度显著减小。(3)湛江组结构性黏土强度恢复情况与灵敏度有关,湛江组结构性黏土扰动后,随着静置龄期的增加,不同灵敏度重塑土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大,扰动后,在静置前期,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均增长快,扰动后,其黏聚力、内摩擦角、触变强度比率增长慢。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