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6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1.
桂东南云开地区变质杂岩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对位于华夏古陆东南部的广西云开地区大面积出露的晚前寒武纪变质杂岩中的主体花岗质片麻岩、中深变质的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和中浅变质的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进行了高精度锆石SHRIMP U-Pb定年.获得天堂山岩群石榴辉石岩的形成年龄为1894Ma±17Ma和1847Ma±59Ma,表明其时代为古元古代;云开岩群洋中脊型变质基性火山岩(斜长角闪岩)的喷发年龄为1462Ma±28Ma,证明该地区存在中(-新)元古代的古洋壳残片;获得花岗质片麻岩的侵入年龄为906Ma±24Ma,应为1000Ma前后发生的全球性Grenville期(四堡期)造山作用的产物,并获得2702Ma±13Ma的继承碎屑锆石年龄,这是云开地区乃至华夏古陆目前获得的最古老年龄,证明华夏古陆曾存在新太古代陆壳物质.  相似文献   
2.
蛇绿岩就位机制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东昆仑蛇绿岩研究的基础上 ,结合其它地区资料 ,对蛇绿岩就位机制进行了研究 ,把蛇绿岩就位机制分为俯冲刮削拼贴式、俯冲折返拼贴式和仰冲推覆式三种类型 ,并对不同就位机制下形成的蛇绿岩的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电子探针独居石定年法及五台群的变质时代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电子探针独居石Tn-U-Pb化学法定年是近年来发展起来新的定年方法。它的实施前提是独居石中基本没有普通铅存在,除了Th和U衰变过程以外,其它因素基本不会改变独居石内的Th/U/Pb之间的比值关系。因此通过独居石内母、子元素定量测量和相关处理后,便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年龄。选用国际标准的ThO2、金属U,PbCrO3和YAG分别作为Tn,U,Pb和Y4种元素的标样,在JEOL公司生产的JXA-8100电子探针仪上进行了系统误差和条件试验,建立了实验方法。并对已经有较好年龄约束的五台群金刚库组变质泥质岩进行了试用检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说明此方法可以应用于变质变形定年研究,并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对云开地块北缘构造带中变质基性火山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结果证明,该区存在洋中脊型 (MORB)和岛弧型 (IAT)两类玄武岩.MORB型具有大体类似的地球化学性质,它们均含较低的 TiO2(0.80%~ 1.62%,平均值 1.50% )和 P2O5(0.05%~ 0.15%,平均值 0.13% ),轻稀土元素呈亏损-平坦型,具洋中脊玄武岩特征;而 IAT型含更低的 TiO2(0.47%~ 1.26%,平均值 0.80% )和 P2O5(0.04%~ 0.07%,平均值 0.06% ),轻稀土元素呈富集型,具岛弧型玄武岩特征.MORB和 IAT组合的出现说明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端的广西云开地区在 Grenville期 (四堡期 )可能存在过洋盆,它们很可能代表了 Grenville期 (四堡期 )造山作用形成统一的 Rodinia超级大陆以前的一个"多岛洋盆"系统,华夏古陆和扬子板块可能在该古洋盆于新元古代早期发生的全球性 Grenville期 (四堡期 )造山运动而发生消减消失后才开始碰撞和造山,形成统一的 Rodinia超级大陆.  相似文献   
5.
Th-U-Pb系统数据不协调是独居石电子探针化学定年(EPMA CHIME Dating)中一种很常见的问题。独居石矿物产生数据不协调的主要原因包括:1)蚀变或重结晶造成的铅丢失;2)不同年龄域在空间上的重叠或者存在于很小颗粒上的小年龄域。独居石EPMA年龄必大于U等于0时的极端情况给出的值,即当U为0时,EPMA CHIME年龄给出的是~(208)Pb/~(232)Th年龄,这是测量区域内最老年龄的下限。当Th为0时,EPMA CHIME年龄值介于~(206)Pb/~(238)U和~(207)Pb/~(235)U年龄值之间,这是EPMA法所能得到的最老年龄的上限。分析表明,当独居石EPMA数据出现不协调时,传统等时线方法计算的年龄值误差较大。本文提出了一种处理数据不协调情况下的优化算法。该算法考虑了测量误差,并根据剩余铀的总量剔出大的离散数据。利用已公开的数据进行算法对比的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优化算法计算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6.
INTRODUCTION Point defects in quartz have attracted intensiveand continuing research since the 1950s ( Weil ,2000 ,1984 ; Marfunin, 1979 ; Weeks , 1956 ; McClellandand Donoghue ,1953) because they are key factors inenhancing ( or reducing) device performance andquality of this i mportant piezoelectric and optical ma-terial (Beall ,1994) .Point defects in quartz are usu-ally dilute in concentration and,therefore ,are ame-nable to study by only a fewstructural techniques ,ofwhich electron…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