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6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尹力  潘蔚  田青林 《铀矿地质》2014,(2):122-127
多重分形理论的建立为研究自然地物带来了新的方法。自然地物由于其独特的分形特征,适合采用多重分形等非线性方法来进行定量描述。文章利用遥感重点实验室机载激光雷达测量生成的DEM数据,对不同类型岩石进行了分形几何特征研究,发现不同岩性分布区的DEM多重分形谱存在差异性。多重分形谱f(ɑ)值随ɑ值变化出现大小差异体现了纹理在不同尺度的差异,此特征对于遥感纹理分类和岩性信息提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芮本善  潘蔚 《铀矿地质》1996,12(1):61-61
雷达遥感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众所周知,进入90年代以来,雷达遥感技术迅速发展。自1991年初前苏联的卫星ALMASAR(Syntheticapertureradar)率先升空后,欧洲和日本分别把卫星ERS-1和卫星JERS一1送入空间轨道。在此期间,美国...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和工作方法,对吐鲁番-哈密盆地南缘诛罗系地层进行了详细研究,识别出3个I类层序,分别与岩石地层单位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大致相当;在层序体系域、沉积体系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层序内高水位体系域(HST)中的辫状河三角洲体系是层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产出的有利层位。  相似文献   
4.
李瀚波  潘蔚  毛玉仙 《铀矿地质》2010,26(5):301-305
在简要介绍变差函数的原理、算法和研究区地质情况的基础上,将变差函数引入火山岩型铀成矿作用与地形相关性研究中。详细描述了赣杭构造带中不同成矿规模矿田(床)区地形高程变差统计的过程,初步分析了变差统计结果的地质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地形高程值变差函数的长轴方向可以反映研究区的主要构造方向,变差函数的长短轴半径与铀矿床的成矿规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概述了小波分析方法提取矿物光谱吸收特征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小波基及小波分解尺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提出了基于小波分析提取矿物光谱吸收特征的方法,并使用野外实测的岩石矿物光谱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矿物光谱吸收特征提取方法,该方法受原始信号的噪声影响小,对矿物光谱吸收特征中心波长、起止位置等参数的提取更加精确,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光谱特征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7.
现阶段砂岩铀矿岩心编录中颜色的辨识和描述依赖编录人员的感知与经验知识来完成,急需引入自动化手段,实现颜色识别的定量化和描述的规范化。文章分析了砂岩铀矿颜色和成像光谱数据的特点,参考石油行业岩石颜色参数命名规范,设计了可见—近红外全谱段法和真彩色三通道法的岩心颜色识别流程、结果优化与定名方法,开发了相应的软件代码。在庆阳地区ZKH3孔岩心颜色自动识别与定名实验中,针对岩心块之间空隙和岩心箱残留等干扰会造成颜色异常的问题,提出了通过判别待识别单元及前后色段颜色来去除异常色的方法,提高了颜色和定名的准确率。实验结果表明,三通道法识别的颜色偏暗且分段位置不准确,全谱段法识别结果与彩色相机照片一致,可以作为岩心颜色自动识别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针对双根岩心图像采集系统存在的几何失真和亮度失真,建立系统成像的几何模型,在朗伯辐射体假设前提下,推导出图像几何校正的坐标变换公式以及亮度校正方法。实验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校正圆柱形岩心图像的几何与亮度失真,满足后续图像分析与信息提取的要求,且可以同时采集两根岩心进行校正,提高了图像处理的效率,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美国克劳布特矿山为例,系统介绍了可地浸砂岩型铀矿从勘探到开采的全过程,特别介绍了地浸开采和矿山环境恢复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相似文献   
10.
There is a continuous and relatively stable rainy period every spring in southern China (SC). This spring precipitation process is a unique weather and climate phenomenon in East Asia. Previously,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associated mechanisms of this precipitation process have been mostly discuss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asonal mean. Based on the observed and reanalysis datasets from 1982 to 2021,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diversity of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in SC, and focuses on the potential influence of the tropical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anomal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monthly precipitation in spring in SC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nd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each two months are very weak. All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s of precipitation in three months are related to a similar western North Pacific anomalous anticyclone (WNPAC), and the southwesterlies at the western flank of WNPAC bring abundant water vapor for the precipitation in SC. However, the WNPAC is influenced by tropical SST anomalies in different regions each mon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arch in SC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the signal of El Ni?o-Southern Oscillation, and the associated SST anomalies in the equatori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regulate the WNPAC through the Pacific-East Asia (PEA) tele-connection. In contrast, the WNPAC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April can be affected by the SST anomalies in the northwestern equatorial Pacific through a thermally induced Rossby wave response. The interannual variation of precipitation in May is regulated by the SST anomalies around the western Maritime Continent, which stimulates the development of low-level anomalous anticyclones over the South China Sea and east of the Philippine Sea by driving anomalous meridional vertical circ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