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69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13篇
地质学   178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4篇
  2021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变革(包括知识革新、思想解放、口号宣传等)是水资源管理政策变迁的重要原因。目前针对水文化的相关研究多数采用定性分析方法,难以客观准确地揭示水文化变迁的阶段性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知识发现方法,科学知识图谱能够全方位揭示知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具有用作一种水文变迁定量研究方法的潜力。通过提取《人民日报》中与水相关的文章关键词,绘制出1946—2012年我国水文化变迁的知识图谱并对图谱解读,分析出我国水文化变迁的轨迹;将水文化变迁与当时的水政策、水利开发阶段和水文极端事件进行关联,发现具有较好的协同性,显示出科学知识图谱是定量研究水文化变迁的有效分析方法。进一步深化报纸普适性、关键词提取准确性以及可视化分析精确性等方面工作是提升基于科学知识图谱的水文化变迁定量研究水平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2.
泛北极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合作示范区域,已有的重大线性工程及新的基础设施建设均面临着与多年冻土相关的冻融灾害及工程病害问题。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增强的背景下,泛北极多年冻土主要呈现地温升高、活动层厚度增加趋势,且低温多年冻土地温升高更加明显,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平均地温(MAGT)升温最高可达3℃;自北向南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增加,且增厚趋势趋于明显,在俄蒙边境地区活动层厚度增速为3~5 cm·年-1。多年冻土退化诱发系列与热喀斯特过程相关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热喀斯特滑坡与热喀斯特湖,且灾害数量急剧增加,如加拿大Banks Island地区1984~2015年热喀斯特滑坡数量增加了约60倍。在多年冻土退化、热稳定性降低的背景下,泛北极铁路、公路和管道等重大线性工程出现了沉陷、裂缝等不同类型、不同程度的病害,整体上多年冻土区道路工程病害率大于30%。热融灾害及工程病害的发育均与气候及岩土、冻土条件相关,但工程病害还与工程运营期限、工程结构形式密切关联。对比泛北极道路、管道等线性工程状况及其与工程结构的关系,以及病害特征和防治措施效果,表明基于保护冻土的“主动冷却”设计原则依然是多年冻土区工程设计的主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分析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带、尼泊尔Ms8.1地震震中区地震构造及地震发震构造,讨论主震对余震触发及余震的时空强特征和地震对周边地区地震活动趋势的影响。初步分析认为,主边界断裂为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属于低角度逆冲断层地震;余震分布范围与震源破裂面积和方式基本一致,具有向东迁移的时空特征;西藏定日Ms5.9、聂拉木Ms5.3地震不属于尼泊尔地震余震,是应力扰动的结果;沿俯冲带向东至喜马拉雅东构造结是大震发生的危险地段。  相似文献   
4.
施雅风先生不仅是"中国冰川之父",对中国冻土研究的开创和发展,施先生也功不可没.全国解放前,对中国的多年冻土仅有不多的、零星的报道.1952年后,由于大兴安岭的林业开发和森林铁路的兴建,铁道和林业部门对东北多年冻土开始了调查和资料收集.1956年,辛奎德、任奇甲在《地质知识》上发表了题为"中国东北地区多年冻土的分布"的文章.1958年,铁道部第三设计院出版了《多年冻土的工程地质和铁路建筑》一书,初步比较全面地总结了兴安岭地区的冻土调查与观测资料,以及冻土工程地质勘测和铁路建筑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此外,1957~1959年中苏黑龙江综合考察队在黑龙江沿岸某些地段曾做过专业性的冻土调查.1954年,青藏公路通车,也传出了青藏高原有多年冻土分布的信息.但这一时期的冻土研究均较分散,且不系统.  相似文献   
5.
雾水的D和18O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凝结水的D、18O同位素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雾水方面,露水和土壤吸附水的相关研究仍属空白。由于形成时的温度较高,大多数雾水的D、18O同位素较当地雨水富集,但不同类型雾的同位素特征存在差异。平流式海洋雾为单级的蒸发—冷凝封闭循环系统的首次凝结,D、18O同位素较当地雨水显著富集;热带云雾林中的地形雾与降雨同时发生,且水分源于同一云团,δD、δ18O值差异较小;内陆辐射雾因部分水汽源于当地水分的再循环,过量氘和δD、δ18O值高于降雨。目前有少量研究用D、18O同位素指示雾水对植被、地下水和地表径流的补给作用,但以定性分析为主,基于端元混合模型的定量评价极少。露水和土壤吸附水的稳定同位素研究是干旱区凝结水研究的重要方向;D、18O同位素与其它同位素或化学指标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凝结水生态水文效应的研究进展;短间隔、高密度的长期观测和用于稳定同位素分析的凝结水采样器的设计是需要进一步开展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生态水文研究前沿问题及生态水文观测试验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自1987年Ingram HAP提出生态水文学概念以来,生态水文学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7年,“生态水文学与环境可持续性”已成为UNESCO/IHP第7阶段计划的主题之一。回顾了生态水文学概念的变迁,综述了有关术语及其科学内涵,简要分析了水循环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文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水文过程与生命过程耦合、绿水及其生态作用等方面关注的科学问题及其观测研究进展;介绍了黑河流域生态水文学研究的初步认识。  相似文献   
7.
以青藏高原腹地不同植被类型多年冻土区土壤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可培养菌群数量、多样性和生理代谢功能的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从沼泽草甸到高寒荒漠,土壤水分、总碳、总氮含量逐渐降低,pH值升高,可培养细菌数量在2.97×106~2.88×107 CFU.g-1,与含水量、总碳、总氮显著正相关;Actinobacteria(51.4%)和γ-Proteobacteria(31.7%)为优势菌群,α-prote-bacteria仅在沼泽草甸中有分布,β-protebacteria、Bacterioidetes丰度与含水量、总碳、总氮间显著正相关;自沼泽到荒漠,菌群代谢活性和Shannon功能多样性指数降低,pH与Shannon指数显著负相关,继氨基酸类碳源之后,多聚物逐渐成为被细菌群落主要利用的碳源种类.研究表明,伴随冻土退化地上植被逆向演替的过程,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下土壤微生物群落丰度、遗传和代谢功能多样性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响应.  相似文献   
8.
程国栋  朱元林 《冰川冻土》2009,31(2):393-394
我国冻土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德高望重的科学家吴紫汪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2月28日17时11分在厦门市中医医院与世长辞,享年74岁.我们怀着万分悲痛的心情对吴紫汪先生的逝世表示深切哀悼!  相似文献   
9.
黑河下游河岸林植物水分来源初步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通过分析黑河下游极端干旱区荒漠河岸林植物木质部水及其不同潜在水源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O),应用"同位素质量守恒多元"分析方法初步研究了不同潜在水源对河岸林植物的贡献.结果表明:在黑河下游荒漠河岸林生态系统,在河水转化为地下水和土壤水及水分在土壤剖面再分配的过程中均存在强烈的同位素分馏.对植物水δ18O而言,胡杨、柽柳和苦豆子的δ18O分别为-6.43‰、-6.28‰~和-6.61‰,较苦苣菜(-5.14‰)和蒲公英(-5·52‰)明显偏负.柱状频率图显示胡杨最多能利用93%的地下水,柽柳最多利用90%的地下水.而苦豆子97%水分来源于80 cm土层范围内的土壤水.除0~20 cm土层内的土壤水外,苦苣菜和蒲公英可能还有其他潜在水源.即在黑河下游天然河岸林乔木和灌木较多地利用地下水,而草本植物仍然以地表水为主.  相似文献   
10.
青藏铁路块石气冷结构路堤下冻土温度场变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11  
马巍  吴青柏  程国栋 《冰川冻土》2006,28(4):586-595
基于青藏铁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温度监测断面,选取了不同冻土分区中的8个块石路堤结构(块石路基、块石护坡、块石路基加块石护坡)断面,对其下温度场的变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3个冻融循环后,块石结构路堤下冻土上限已抬升了1.4~5.3 m,说明块石路堤结构已起到了积极调节下伏冻土温度的作用.结果也显示,在上限抬升的同时,其下部的冻土地温也在升高,但是这种过程已逐渐被块石路堤结构的降温所抑制,而这种抑制程度受控于不同的冻土区域.在不同的冻土分区中,无论是何种形式的块石路堤结构,其降温趋势是不同的.IV和III冻土区块石路堤基底的负温积累比较明显,而I和II区的较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