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7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利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水资源以及水环境健康的恶化,河湖水系连通性作为河流健康以及提高水资源利用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国家"十二五"战略规划中被着重提出。目前,中国对河湖水系连通特征及其对河流健康的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主要对河湖水系连通的定义、分类、评判指标、影响因素及其对水环境健康的影响进行了一一阐述。分析表明:维持水系连通可以明显地改善...  相似文献   
2.
郑州市水环境预警系统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郑州市突出的水环境问题,建立郑州市水环境预警系统.该系统是一个由基础信息层、专题应用层、决策支持层以及人机交互界面组成的完整体系,具备对郑州市水质实时监控、水污染事故应急响应、水资源优化调度和水环境综合管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体——北美五大湖的基本情况及水环境污染和治理历程,讨论美加两国政府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经验,概括了五大湖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五大湖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水环境保护策略是行之有效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五大湖的水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在人群健康保障、富营养化治理和有毒物质消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地下水资源开发与保护形势的日趋严峻,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地下水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贯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宗旨,构建以“地下水开发控制制度、地下水高效利用制度、地下水保护制度、地下水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四项基本制度为核心,总体分为四个层级结构的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制度框架体系,并叙述各层级上的建设要点和主要任务,为我国地下水管理保护工作提供政策与技术双方面的支撑.  相似文献   
5.
左其亭  刘静  窦明 《水科学进展》2016,27(3):439-447
为探讨闸坝工程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进行实地闸坝调控实验,监测河流水质指标在不同调控(0 m3/s、20 m3/s、40 m3/s和60 m3/s)方式下的空间变化,并调查水生态指标,探析长期和短期的调控干扰对河流水生态环境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60 m3/s调控,有助于闸下污染物的氧化和分解,提高河流水体的自净作用;水体的强烈冲刷和扰动作用促进底泥中污染物向水体转化,极易造成闸下区域水体的突发性二次污染;短期频繁地开闸调控对浮游动植物的密度分布影响显著;长期的调控干扰导致水生生物群落和结构单一,水生态环境显著恶化,闸上区域负面影响更为严重。研究结果可为河流生态修护与可持续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长江流域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径流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是水循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之一。长江流域是中国最大的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径流效应分析是研究该流域径流演变、水旱灾害的基础。本文利用1980、1990、1995、2000、2005年五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计算土地利用动态度、交换变量等指标,评价了长江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识别关键变化区域及其变化原因。在此基础上,利用SCS模型的降水—径流方程,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径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80-2005年时期,长江流域土地转移活跃程度在第一(1980-1990年)和第四(2001-2005年)时期内明显高于1991-1995年和1996-2000年,中上游四川及其北部地区的活跃程度最大。1980-2005年期间水田、旱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变化幅度都在8%以内。但受不同时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因素影响,耕地(水田和旱地)和林地、草地呈现相反的变化,而水域、未利用地和城镇用地相对变化较大;其中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城镇用地增幅最高,可达196.58%。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导致流域的平均径流系数变大,变幅从-0.67%到0.80%,平均增幅0.05%,变化最显著的地区在城市化水平较高的长三角一带。径流系数的增加导致洪水发生的可能性增大。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的水生态区划方法体系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分区方法、命名与编码规则几个部分。其核心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及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基本原则有区域相关性原则、协调原则、主导功能原则和分及区划原则;分区方法、命名与编码规则则随分区等级和研究尺度而异。本文采用2级分区的思路,提出了全国水生态区划分方案,包括6个水生态一级区和34个水生态二级区。基于以下3类7种水生态服务功能:水生态保育类(包括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物种保护),水生态调控类(包括洪水调蓄和生境维持),水生态服务类(包括产品提供和景观保障),以淮河流域为例,将3级水生态区划方法应用于流域尺度。在实例区共划分出2个水生态一级区、3个水生态二级区和21个水生态三级区。  相似文献   
8.
北美五大湖水环境保护经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位于美国和加拿大边界的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体--北美五大湖的基本情况及水环境污染和治理历程,讨论美加两国政府在水环境保护方面合作的经验,概括了五大湖环境保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实践证明,五大湖水资源综合管理体制、水环境保护策略是行之有效的.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五大湖的水质状况已有明显改善,尤其是在人群健康保障、富营养化治理和有毒物质消减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9.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评价农业用水效率的重要指标,由于气候差异,采用作物水分利用效率评价不同区域的用水效率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尚缺乏深入研究。基于潜在水分利用效率指标和气象数据,计算了2014年中国小麦、玉米和水稻在充分灌溉条件下的潜在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区域气候差异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提出了相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理论节水潜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表明:各类作物在不同站点的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标准差为0.49~1.01 kg/m3,多数作物潜在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大于实际水分利用效率的空间差异;主要作物的平均相对水分利用效率为50.7%,其理论节水潜力为884.8~4 064.5 m3/hm2;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和广义节水潜力指标可能高估或低估作物的用水效率和节水潜力。研究认为在比较区域间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时不能忽略气候差异的影响;由于考虑了区域气候差异,相对水分利用效率和理论节水潜力指标更合理。  相似文献   
10.
淮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界定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建立了能定量反映出经济社会系统、水资源系统、水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经济社会-水资源-水环境"复合系统模型;以"支撑最大经济社会规模"为目标函数,以"维系良好水环境状况"为约束条件,并考虑复合系统模型约束、水量约束和其它约束条件,建立了分区式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计算模型;提出承载程度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运用上述模型和方法,计算和评价了淮河流域71个单元的水环境综合承载能力和承载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