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质学   15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在北秦岭双龙-夏馆地区精确圈定出大面积榴闪岩,榴闪岩常以似层状、条带状、豆荚状和透镜状产于秦岭岩群郭庄岩组混合片麻岩内,空间上可划分三个带:南带与松树沟一带的麻粒岩构成一个较宽的高压-超高压变质带,北带则与官坡-双槐树一带的榴辉岩构成一线,而中带向西可能延伸至丹凤大寺沟一带。区内榴闪岩主体受秦岭岩群郭庄岩组的展布形态控制,呈面状遍布于整个郭庄岩组内,而非局限于某一侧或两侧,暗示秦岭岩群可能整体卷入早古生代的俯冲和碰撞作用。野外宏观特征、岩相学及锆石U-Pb年代学研究表明榴闪岩原岩为辉长岩,成岩年龄为654.1±5.6 Ma、656.1±6.7 Ma,获得峰期高压麻粒岩相变质年龄为472.9±6.0 Ma、485.0±33.0 Ma,其后分别在455.4±9.0Ma、416.7±1.9Ma和401.1±6.2Ma遭受了多期次退变作用的叠加。结合区域研究成果,初步认为北秦岭高压-超高压基性岩石的原岩至少存在于新元古代中期和晚期,其成岩时代分别与扬子地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晚期的镁铁-超镁铁质岩床群一致,并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而两者是否为同一大地构造背景下的同期侵位的产物,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 56%~62. 04%)、较高的Al2O3(10. 70%~18. 55%)、低的MgO(4. 06%~6. 21%)和FeOT/MgO(1. 23~1. 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 Pb年龄为446. 0±1. 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 0±3. 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3.
翟文建  张永  唐国胜  赵焕  翟文芳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24-2023060024
二郎坪群抱树坪组作为北秦岭早古生代重要的沉积记录,其研究程度较低。本文通过对抱树坪组内火山岩夹层和花岗斑岩脉进行岩石学、地球化学和锆石U- Pb测年研究,旨在进一步确定其沉积时代与构造环境。研究结果表明:豫西夏馆地区抱树坪组火山岩夹层已变质为(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常与黑云石英片岩呈“互层状”产出;岩石原岩为安山质凝灰岩,具有相对低的SiO2(52. 56%~62. 04%)、较高的Al2O3(10. 70%~18. 55%)、低的MgO(4. 06%~6. 21%)和FeOT/MgO(1. 23~1. 81),富集轻稀土元素和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K,相对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P、Ti,具镁安山质岩石的特点;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及前人研究认为,抱树坪组可能形成于活动陆缘弧后盆地。获得黑云阳起钠长片岩原岩的结晶锆石U- Pb年龄为446. 0±1. 7 Ma,以及侵入其中花岗斑岩脉的成岩年龄为430. 0±3. 0 Ma,首次将抱树坪组的形成时代准确地限定为晚奥陶世至早志留世。综合区域研究成果认为,小寨组和抱树坪组在地层层序和地层时代上符合广义二郎坪群的划分方案,但大庙组、火神庙组及由小寨组和抱树坪组构成的整体三者在形成时代上表现为近于同时性,在空间上主体呈现近平行关系,可能主体属时代大体相当的不同沉积环境的产物;在大地构造属性方面,认为二郎坪群是在约470 Ma之前由于商丹洋向北俯冲而形成的火山岛弧,在470~436 Ma转化为弧后盆地,至约430 Ma之前最终完成消减闭合。  相似文献   
4.
豫北和鲁西地区寒武系苗岭统上部δ13C演化表现为下降趋势,芙蓉统下部δ13C呈上升趋势,并表现出显著正漂移,这次δ13C正漂移出现在三叶虫Chuangia带内,可与世界各地芙蓉统排碧阶的δ13C正漂移(SPICE)对比。δ13C演化趋势与三叶虫、牙形石、浮游植物的繁盛与萧条表现出一定的耦合关系。苗岭世晚期三叶虫大规模绝灭时期,δ13C呈逐渐降低趋势,苗岭世末期新的三叶虫科大量出现时期,δ13C呈上升趋势。另外,海平面升降对δ13C演化具有明显的影响,海侵时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其δ13C呈逐渐增大趋势,高水位早期沉积的碳酸盐岩具有较高的δ13C值,高水位晚期或海平面下降期沉积的碳酸盐岩的δ13C呈逐渐下降趋势。海平面变化是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生物群落演化、碳同位素组成演化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6.
在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太行山南段丰峪一带,发现一处不整合于长城系大河组之下的蚀变正长花岗岩体。岩石类型为黑云母正长花岗岩,钾化、绢云母化蚀变明显。岩体低硅(SiO_2=67.46%~68.89%)、富碱(K_2O+Na_2O=8.09~9.62,K_2O/Na_2O远大于1),铝指数A/CNK=1.20~1.57,属过铝质、钙碱性A型花岗岩。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显著亏损Nb、Ba、Ta、Sr、P、Ti元素,稀土元素含量高(192~774μg/g,平均483μg/g)。用LA-ICPMS技术测得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为(1790±22)Ma(n=22,MSWD=0.80),这是迄今为止太行山南段长城系底界直接的控制年龄。岩石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表明,丰峪蚀变正长花岗岩形成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为熊耳期三叉裂谷东北一支的存在提供了重要的岩浆岩石学证据,其所处的太行山区与熊耳群火山岩所处的豫西地区均为熊耳期三叉裂谷的组成部分,进而为太行山区与豫西地区的长城系对比提供了重要支撑。  相似文献   
7.
江南断裂构造属性及成生环境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江南断裂作为江南隆起带北缘边界的区域性断裂,时空变形特点表现为前燕山期非造山性质的沉积相突变带和燕山期具造山性质的构造变形带。突变带内同生角砾岩仅具相带划分意义。构造变形带内江南断裂中浅层宏观总体表现逆冲断层;地质证据和ESR年龄证据表明断裂作用起始于燕山早期,持续至喜山早期;宏微观构造、包体测温和差异应力等综合研究显示断层总体处于脆性、低温、低差异应力构造变形环境。但江南断裂现今中浅层主要变形形迹和成生条件所表现的构造属性与空间断层性质不相对应,原因可能与中浅层构造变形样式、基底变形特征及区域应力作用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8.
郭君功  翟文建  晁红丽  赵焕 《中国地质》2020,47(S1):189-200
河南省小水幅(I49E016015)1∶50 000地质图是在充分收集、综合分析已有地质矿产资料基础上,应用数字填图技术,通过地质填图及数据库建设完成的。本地质图数据库为MapGIS格式,包括9个地层单元和6期岩浆岩事件,数据量为31.9 MB,其中电子探针数据70个、化学捡块样测试数据57个、锆石U-Pb测年数据73个、全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147个。图幅采用造山带填图新理论和新方法,重点突出构造–岩性填图和特殊地质体及非正式填图单位的表达,图面表达内容的科学性、易读性和实用性提高。本图幅建立了由商–丹构造带、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秦岭微陆块构造和二郎坪岛弧–弧后盆地组成的北秦岭造山带结构,明确了朱–夏蛇绿构造混杂岩带形成于早古生代,查明了秦岭岩群的物质组成及4期褶皱变形,确定了高压–超高压岩石空间分布规律、原岩及变质时代,揭示了秦岭微陆块整体卷入早古生代造山带并遭受强烈改造。图幅成果为《河南地质志》编写、河南省地质勘查基金提供了新的基础地质资料支撑,荣获2018年度全国区域地质调查造山带填图区“优秀图幅奖”。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然重砂数据库系统(ZSAPS2.0)对河南省1∶20万自然重砂测量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在嵩箕成矿亚区圈出了9个铅族矿物自然重砂异常,其中3个为Ⅱ级异常,6个为Ⅲ级异常。这些异常的矿物组成相对简单,以铅族矿物为主,伴生有铜族矿物及少量锌族矿物和辰砂、雄黄、雌黄、自然金等,异常主要分布于下古生界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区,与已有矿点的矿物组合对比表明,异常由寒武系碳酸盐岩中MVT型铅锌矿引起,对该区找矿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二郎坪单元是位于北秦岭构造带中部的一个年轻地体,发育了大量的花岗岩类,是研究北秦岭早古生代大陆地壳增生的理想场所。本文对北秦岭构造带太平镇北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体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体开展了岩石学、年代学、地球化学及Sr-Nd-Hf同位素研究。LA-ICP-MS锆石U-Pb测年表明,太平镇北奥长花岗岩和蛮子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的形成时代分别为468.8±2.8Ma和462.2±1.9Ma。太平镇北岩体为高硅(71.79%-78.66%)、富钠贫钾(K_(2)O/Na_(2)O=0.27-0.77)的低钾拉斑-钙碱性系列岩石;蛮子营岩体为高硅(72.20%-74.90%)、富钾(K_(2)O/Na_(2)O=0.97-1.36)的高钾钙碱性岩石。两者轻重稀土分异均较明显,均具有富集Rb、Ba、Th、U、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而亏损Nb、Ta、P、Ti等高场强元素的特征。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具有类似的锆石εHf(t)值(奥长花岗岩8.2-12.7;黑云母二长花岗岩8.9-13.2)、全岩(87Sr/86Sr)i(奥长花岗岩0.704038-0.705221;二长花岗岩0.703876-0.705371)和全岩εNd(t)值(奥长花岗岩1.49-2.03;黑云母二长花岗岩1.68-1.92)。研究表明,太平镇北岩体岩浆源区为玄武质弧下地壳,岩浆结晶分异作用形成英云闪长岩和奥长花岗岩;蛮子营岩体岩浆为早期形成的英云闪长岩部分熔融形成。太平镇北岩体和蛮子营岩体均形成于洋内弧的构造环境,从弧玄武岩到富钠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再到富钾的二长花岗岩,代表了地幔物质经过多阶段岩浆演化形成富硅富钾长英质地壳的过程。综上,认为洋内弧的形成和岩浆演化是北秦岭大陆地壳增生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