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自然地理   5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胡广录  赵文智  刘鹄  李守波 《中国沙漠》2010,30(6):1398-1404
以1987年、2000年、2008年3期LandsatTM影像为信息源,在GIS技术和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支持下,获得了民乐县童子坝河流域研究区不同时期的景观类型信息和描述景观格局特征的8个景观指数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分析了实施综合治理前后流域景观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①在类型水平上,各种草地景观类型的斑块呈现边缘整齐、形状规则的特点,斑块的破碎化程度减小,聚合度增加;特别是高覆盖度草地的斑块数目、平均斑块面积都呈增加趋势,斑块边界形状变得连续、规则,显现出人为干扰的痕迹;河床、河漫滩景观的斑块数目减少,斑块边界形状趋于规整,贯穿连通性增强。②在景观水平上,景观空间格局规整有序,景观多样性提高,异质性增加,破碎化程度减小,空间连接性增强,以高覆盖度草地为主的景观优势显著体现出来。③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对童子坝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是积极有效的,这可为内陆河小流域继续开展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干旱区植被生态需水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植被生态需水的概念及其内涵,评价了植被生态需水的主要研究理论——生态适宜性理论、系统阈值理论、水文循环水量平衡理论、农业气象学理论,评析了各种理论在实践应用中的优缺点。指出在未来的植被生态需水研究中应加强生态体系健康标准建立、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数值模拟模型构建,研究中还必须注重植被生态需水的时空特性,充分利用“3S”技术手段和先进的科学试验设备,全方位、多角度获取不同研究区域的基础信息,为建立植被生态需水理论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祁连山典型小流域降水特征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祁连山排露沟流域降水特征及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 降水的季节性强且分配不均匀, 存在明显的干季(11月至翌年4月)和雨季(5-10月)之分;排露沟雨季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88%, 占全年降水频数的70%;干季降水仅占全年的降水量12%, 占全年降水频数的30%. 降水事件主要以0~5 mm的降水为主, 占全年降水事件的78.8%, 占全年降水量的30%;0~10 d的降水间隔期出现的频率高达86.1%, 占全年无降水期的55.5%. 降水受海拔高度的影响明显, 沿海拔梯度呈先增后减的趋势, 降水的峰值出现在海拔3 400 m的区域. 径流受降水的影响, 主要集中在雨季, 占全年的95.6%, 干季径流仅占4.4%. 径流与日降水、旬降水及其雨季月降水显著相关, 其复相关系数均<0.7. 径流主要受降水量和前期降水的影响, 对于前期无降水基础、雨量<20 mm降水过程, 径流变化迟缓, 而对于前期有一定降水基础, 雨量>25 mm的降水过程, 径流变化大.  相似文献   
4.
张掖市黑河近期综合治理工程效益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河流域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引起了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按照国务院指示,张掖市2000年启动了黑河中游水量调度方案,即当莺落峡来水15.8亿m3时,正义峡下泄水量9.5亿m3。2001年开始实施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工程项目。通过介绍黑河近期(2000—2005年)综合治理工程的概况,并分析工程产生的效益,结果表明:中游实施调水6 a来,总计调入下游的水量53.42亿m3,调水次数23次,调水天数396 d;张掖市利用黑河干流的水量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增大、农业用水量降低、工业和生态用水量增加、下游生态环境逐渐得到了恢复。节水工程实施5 a来,张掖市工农业用水效率提高、粮经草种植比例由45∶48∶7调整为31∶50∶19、产业的经济结构由41∶24∶35调整为37∶25∶38、农民纯收入增加了28%、农业节水工程的节水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
哈思山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区域生态效应。2013年5月到2014年1月,对该地区9个采样点的泉水流量进行了逐月采样,并测定了水体氢氧稳定同位素,研究了泉水流量的变化规律及氢氧稳定同位素的特征。调查结果显示,哈思山泉水为基岩裂隙水,泉水流量无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可能受包气带、土壤的持水性及汇水面积和海拔高度等因素的影响。同位素研究结果显示,氢氧稳定同位素值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且呈现δD=5.7439δ18O-10.6535的线性关系,表明泉水的补给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且林区受到强烈蒸发作用的影响;此外,δ18O值与泉所在海拔高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δD值也存在一定的海拔效应,但并不显著。最终研究表明,位于半干旱地区的哈思山山区的水文过程十分复杂,泉水流量影响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典型灌丛植物防风固沙效应,通过野外调查观测,定量分析了固沙植物梭梭(Haloxylonam modendron)、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对风沙流流量及风沙流结构的影响规律,并应用空气动力学原理分析了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固沙植物防风效果表现为梭梭>沙拐枣>泡泡刺,且在迎风面和背风面差异显著,梭梭与其他灌丛植物相比防风效果更加显著,风速降幅可达到62.9%,有效防护距离最大;梭梭、泡泡刺、沙拐枣的阻沙效率分别为60.7%、51.0%、46.3%,且各灌丛植物在相同风速下输沙率随高度呈阶梯式递减;灌丛植物输沙率与风速符合指数函数或多项式函数关系,风速超过7.0 m·s-1时输沙率增加速度最为剧烈。梭梭的阻风效果优于泡泡刺和沙拐枣,但其近地表防风蚀效果一般,泡泡刺因为低矮密集的植株结构表现出较好的防风蚀性,但有效防护距离最小,且在高度较大时防风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7.
土壤水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荒漠固沙植被的生长状况和分布格局,不同植被对土壤水分的需求也不相同,研究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可为合理调控固沙植被空间分布格局提供理论依据。以黑河中游荒漠绿洲过渡带上的固沙植被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为对象,于2014—2018年每年5月上旬(雨季前)和10月中旬(雨季后)钻取植被根区不同深度的土壤样品,研究不同植被根区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土壤含水量的分布特征及其变异性。结果表明:(1)土层越深,固沙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越高;(2)除2017年外,其余年份两种固沙植被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均是雨季后大于雨季前;(3)水平方向上距离植被根区越远,土壤含水量越高;(4)两种植被根区土壤含水量的变异性在垂直方向上浅层大于深层,且垂直方向的变异性大于水平方向。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马衔山多年冻土区和非多年冻土区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酶活性的差异,选取多年冻土区、季节冻土区和交界区为对象,分析了0~30 cm土层微生物碳氮和转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淀粉酶、过氧化氢酶、多酚氧化酶酶活性不同季节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氮、总有机碳、微生物量碳氮与多数土壤酶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在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碳氮均在0~10 cm含量最高,10~20 cm次之,20~30 cm最低。土壤微生物碳氮在生长季表现为含量逐渐增加,但是多年冻土区与季节冻土区差异不大。土壤酶活性在深度方面表现与微生物碳氮含量变化一致。土壤酶并无的季节变化规律。在多年冻土区,转化酶、多酚氧化酶和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本研究表明,尽管多年冻土区的植被和土壤总有机碳明显高于非多年冻土区,其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相当,且一些土壤酶活性也相当。说明非多年冻土区土壤的生物地球化学相对强度较大。因此,多年冻土退化后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退化。  相似文献   
9.
绿洲灌区小麦水分生产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以黑河流域的洪水河灌区为例,利用1995—2006年的灌溉用水量、农作物产量、气象等资料,分析计算了绿洲灌区的小麦水分生产率。结果表明,1995—2000年小麦水分生产率为0.983kg.m-3,节水改造项目实施后的2001—2006年为1.070kg.m-3,提高了8.9%。水分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业用水科学性与合理性的综合指标,其影响因素比较多。根据洪水河灌区小麦生长发育期的实际情况,选取了11个影响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显示,≥10℃积温、农药费用、劳动力和管理费用、化肥施用量、水费依次是影响水分生产率的前5位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在有限的水资源利用条件下,绿洲灌区小麦生产应加大生产资料、劳动力和管理费用等的投入力度,才能生产更多的粮食,以确保区域粮食供给安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