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1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6篇
  2022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东秦岭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2.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Sm-Nd同位素年龄的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主要由变质橄榄岩和变质玄武岩组成。变玄武岩全岩SmNd同位素等时年龄为(1030±46(2δ))Ma,INd=0.51161±5(2δ),εNd(t)=+5.7±0.2,代表蛇绿岩中玄武岩的形成年龄。这一年龄的确定,为探讨秦岭区中晚元古代的古构造格局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复合造山作用和中国中央造山带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4  
在全球大陆范围内,广泛分布的造山带纪录了板块汇聚的历史和碰撞造山的过程,因此,造山带的研究一直是地球科学经久不衰的重要领域。研究表明,世界上许多造山带是长期活动(300Ma)的复合造山带,活动域的宽度可超过1000km,并具有造山前的热结构,是大陆生长的最好见证。近10年来,全球造山带的研究已摆脱传统地质学和经典板块观念的束缚,面临一个新的起点,即由单一造山带向复合造山带研究转轨,由造山类型、造山作用向造山动力学研究聚焦。复合造山带长期活动的原因、大陆增生机制、造山带的流变学结构和造山热对造山作用的控制等已成为当前大陆复合造山带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复合造山动力学已成为当今地球科学前沿——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中国中央造山带位于北中国板块与南中国板块之间,是中国大陆上一条十分醒目而又极其重要的巨型(长5000km)构造带。中央造山带是经历了大致600Ma的活动历史,泥盆纪和三叠纪的两次碰撞造山以及白垩纪以来的陆内造山过程而构筑成的典型"复合造山带"。在全球复合造山带中,中国中央巨型造山带具有结构复杂性、活动长期性和非原地型,造山过程多期性以及造山带拼贴与大陆增生方式特殊性的特点,特别是世界最大规模的中央超高压变质带及其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的发现,揭示了中央造山带的形成还经历了板块汇聚边界洋壳/陆壳深俯冲至100km以上的地幔深处的两次壮观地质事件,使中央造山带成为全球造山带中最为精彩和不可多得的典型,与青藏高原一样,被国内外地学家们誉为当今中国地学研究的"瑰宝"。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可以作为研究复合造山过程与复合造山动力学的重大地学问题的范例,重要的核心科学问题是:中国中央巨型复合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和三叠纪陆块汇聚、碰撞造山过程以及中新生代陆内造山与周缘盆地互馈;两期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时空关系、形成条件和洋壳/陆壳的俯冲-深俯冲与折返动力学机制;揭示和探讨中国中央复合造山带的长期活动性,造山作用的多期性和叠置性,造山热结构以及复合造山过程;洋壳/陆壳深俯冲、复合造山与大陆增生理论的创新。此外,中央复合造山带的研究对于金属矿产资源的开拓、周缘中新生代盆地含油气资源的战略前景以及现今南北中国的气候、环境、人文、地理、生态和灾害的制约提供新的科学依据与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中央造山系是由亲劳亚的北方陆块群、亲冈瓦纳的南方陆块群及其间大量过渡性微陆块历经复杂拼合而成的复合型造山带,是中国大陆完成主体拼合的构造结合带。中央造山系自西而东包括昆仑造山带、祁连造山带和秦岭- 大别造山带,保存了古生代—早中生代时期华北、华南、柴达木、塔里木、羌塘等众多大小陆块造山过程的丰富信息,是研究东特提斯构造域原、古特提斯洋构造演化的重要窗口。本文综述了中央造山系地质、地球化学和高精度年代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到以下主要认识:① 550 Ma之前,众多大小陆块孤立散布于原特提斯洋;② 541~485 Ma,原特提斯洋各分支开始俯冲;③ 485~444 Ma,原特提斯洋持续俯冲,导致秦岭二郎坪弧后盆地、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打开;④ 444~420 Ma,原特提斯北祁连洋、南祁连洋和商丹洋闭合,昆仑祁漫塔格弧后盆地关闭;⑤ 420~300 Ma,昆仑地区古特提斯洋继承原特提斯洋,古特提斯勉略洋逐步扩张;⑥ 300~250 Ma,昆仑洋自阿其克库勒湖- 昆中缝合带向木孜塔格- 布青山- 阿尼玛卿缝合带发生俯冲后撤;⑦ 250~200 Ma,原- 古特提斯昆仑洋、古特提斯勉略洋关闭;⑧ 200 Ma以来,中央造山系转入陆内造山阶段。  相似文献   
5.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秦岭前寒武纪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证据表明,北秦岭具有明显高的初始ε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区别于明显低初始εNd(t)值和Pb同位素比值特征的华北陆块和扬子块体群.北秦岭与南秦岭具有明显不同的前寒武纪构造与演化特征.北秦岭是2 000 Ma左右形成于华北陆块南侧洋岛基础上的独立陆块,经历2 200~1 800 Ma和1 400~900 Ma分别以垂向加积增生和侧向加积增生为主要机制的地壳生长.北秦岭在早元古代洋盆演化基础上,首次于1 600 Ma左右拼接于华北陆块南缘,1 300~1 000 Ma发生扩张裂解,出现宽坪裂谷-洋盆构造环境,100 Ma左右再次拼贴于华北陆块南缘.同时,北秦岭南侧可能发生与南秦岭陆块群中的陡岭微陆块的拼接.  相似文献   
6.
南秦岭勉略古板块缝合带的东延问题是探讨秦岭造山带形成演化的关键之一. 最新的研究发现, 在湖北随州南部的土门、周家湾、小阜、源潭等地区断续出露有多个岩浆构造岩片, 总体呈北西向带状展布于大洪山北缘, 逆冲侵位于三里岗-三阳断裂带中. 主要由辉绿岩、基性-中性熔岩、火山碎屑岩和少量凝灰岩组成. 地球化学研究表明, 辉绿岩与中-基性熔岩具有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均以亏损Nb, Ta, 富集Th和大离子亲石元素(K, Rb, Ba)以及高场强元素不分异为特征. 显示其成因与板块俯冲作用有关, 代表洋盆消减阶段的产物. 现有地质资料限定其形成于石炭纪-中生代初. 综合现有资料分析认为, 南秦岭勉略古洋盆东延达桐柏-大别南缘, 表明该地区存在古洋盆和板块俯冲消减过程.  相似文献   
7.
松树沟蛇绿岩中橄榄石位错构造及其流变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对东秦岭松树沟蛇绿岩的变质橄榄岩进行详细构造解析和显微构造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运用透射电子显微镜法着对橄榄石位错构造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富水基性杂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富水基性杂岩体以浅色辉长岩为主,是侵入于早元古代秦岭群变质杂岩南部的岩浆侵入体,浅色辉长岩富Al、LILE、LREE,贫HFSE。为高铝辉长岩,具钙碱性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9.
造山带与前陆盆地结构构造及动力学研究思路和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大陆岩石圈结构和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造山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总结了造山带结构、构造及其形成演化研究的新进展。指出前陆盆地的研究是深入研究造山带的关键,前陆盆地是前陆冲断作用引起岩石圈挠曲变形的结果,阐述了前陆盆地形成机制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天山南缘乌瓦门地区发现蛇绿混杂岩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新发现的乌瓦门蛇绿混杂岩出露于中天山南缘断裂带中,主要表现为以变质粉砂岩为主的基质中混杂着大小不一、性质各异的块体。基质主要为泥盆纪绢云石英片岩、绢云绿泥石英片岩、二云石英片岩、千枚岩和变质粉砂岩,块体有肢解的蛇绿岩岩块、片麻岩岩块和大理岩岩块。肢解蛇绿岩岩块主要有含辉纯橄岩岩块、辉长岩岩块、基性火山岩岩块和硅质岩岩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