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29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对断块型潜山的形成及油气成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渤海湾叠合盆地各构造作用之间普遍存在的沉积间断为潜山的大规模发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位于渤海湾东南部的济阳坳陷发育了大量的断块型潜山。断块型潜山的形成与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古生代的构造演化为潜山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印支期的构造运动是潜山形成的重要条件,燕山期的断块作用使断块型潜山初具雏形,新生代是断块型潜山形成的重要时期。按照断块型潜山发育的构造位置不同可分为断阶断块型、断脊断块型和残丘断块型3种类型。济阳坳陷的构造演化特征决定了潜山油气的类型、储集条件及油气田形成的规模。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盆地的形成和演化与板块运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中国陆相盆地的形成和演化是古生代以来板块运动的必然产物。济阳坳陷属于渤海湾盆地的一部分,所以研究其演化特征必须要了解渤海湾盆地的形成。济阳坳陷所处的区域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征。古生代华北板块总体上以升降运动为主,但由于北缘长期处于活动大陆边缘状态,东南缘又经历了多阶段的板块构造演化,其开合作用造成了华北内部地壳较弱的挤压变形;中生代的裂前拱起和初始断陷阶段,济阳坳陷已初具雏形;新生代是济阳坳陷的强烈构造运动阶段,此时板块运动形成了盆地大体框架后,经过地幔波状运动的内部改造便形成了当今四凹六凸“北断南超”的箕状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地质学会青工委、四川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青工委、四川省地质学会青工委和中国青年沉积学工作者协会联合主办、西南石油地质局承办的全国沉积盆地分析青年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11月29日至12月2日在蓉召开,同时举行了中国地质学会首届“青年地质科技奖”颁奖大会和四川省地质学会青工委成立大会。中国地质学会、四川省人大、科委、科协和有关学会、单位的领导、专家31人到会祝贺,地矿部朱训部长等领导同志发来贺信、贺电。参加  相似文献   
4.
试论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近年来综合研究,证实了晚古生代上扬子地台的峨眉地裂运动是中国扬子地台上的一次重大地质事件。它表现为上扬子地台西部的松潘-甘孜地区发育一系列小洋盆,向其东南缘(滇、黔、桂、湘)发育弧后拉张盆地,到上扬子地台内部(黔中和川中地区)拉张破裂为台块和台槽和大陆裂谷(康滇地区)等复杂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逆冲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汶川地震前观测的碌曲—若尔盖—北川—中江大地电磁剖面的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揭示了沿剖面的松潘—甘孜地块、川西前陆盆地、龙门山构造带及秦岭构造带50 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表明青藏高原东缘向东挤压,迫使向东流动的地壳物质沿高原东缘堆积,并向扬子陆块逆冲推覆.龙门山恰好位于松潘—甘孜地块与扬子陆块对挤部位,主要受松潘—甘孜地块壳内高导层滑脱和四川盆地基底高阻体阻挡的约束,地壳深部存在着西倾且连续展布的壳内低阻层,表明龙门山深部确实存在着逆冲推覆构造,其逆冲断裂系中的三条断裂不仅以不同的倾角向西北倾斜,并且向深部逐渐汇集,但茂县—汶川断裂可能在深部与北川—映秀断裂是分离的.龙门山两翼的四川盆地和松潘甘孜褶皱带的电性结构既具有明显差异性,又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四川盆地显示巨厚的低阻沉积盖层和连续稳定的高阻基底的二元电性结构,而松潘—甘孜地块则表现为反向二元结构,即上部大套高阻褶皱带,下部整体为低阻的变化带,龙门山逆冲构造带本身又表现为松潘地块逆冲上覆在四川盆地之上,构成上部高阻褶皱带、中部低阻逆冲断裂带和底部盆地高阻基底的三层电性结构.对比龙门山逆冲构造断裂带的西倾延伸上下盘两侧的两个反对称的二元电性结构,松潘区块深部推断的结晶基底与龙门山断裂带下盘推断的下伏盆地结晶基底又存在某种内在对应关系,推断可能存在一个西延至若尔盖地块的泛扬子陆块.因此,龙门山构造带地壳电性结构研究对于揭示青藏高原东缘陆内造山动力过程,探索汶川大地震的深部生成机理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后叠合形成的塔河西南部,用常规速度分析及成图方法都无法制作高精度的构造图,不能满足生产的需要。这里利用塔河西南部钻遇S-D的50口钻、测井资料和3D地震资料,提出了以标准层为基础的井控外推法来拟合速度并最终作构造图的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成本低,与实际钻探圈闭相对误差小于1.5%,能满足成图精度要求。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了多个圈闭,这必将对该区油气资源的重新评价及进一步勘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造山带与沉积盆地是形成于统一的地球动力学系统之中的一对孪生体,由此构造了盆山系统。盆山系统是陆块相互作用、岩石圈层圈相互耦合的复杂系统,主要表现为物质的循环系统和能量的交换系统。盆山系统形成演化过程中造山带和沉积盆地之间一切相互作用的总和即为盆山间的耦合关系。盆山系统是中国西部中新生代构造的基本格局,并有单测盆地型盆山系统和双测盆地型盆山系统两种基本类型。小陆块拼合、多旋回构造运动和陆内构造活动强烈等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形成演化的地质背景。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在垂向上表现为造山带隆升与沉积盆地沉降呈镜像关系,在横向上表现为物质流和能量流循环均有两个传递方向,并且盆山系统岩石圈各层圈间有着强烈的相互作用。中国西部盆山系统盆山间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C(陆内)—型俯冲,对于单侧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L(龙门山)—型俯冲,而双测盆地型盆山系统其耦合关系的动力学模式为T(天山)—型俯冲。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阿克库勒凸起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演化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李坤  赵锡奎  张小兵  叶斌 《地质科学》2007,42(4):766-778
阿克库勒凸起受多期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输导系统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输导层型及复合型4类。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构造格局,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而输导层和不整合面(中-下奥陶统顶面、奥陶系顶面和志留系顶面)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输导体顶面的几何形态,尤其是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势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不整合面—岩溶网络组成的"层—面—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草湖凹陷油气勘探的基本条件及前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九·五”期间 ,我们对塔里木盆地库尔勒鼻凸—草湖凹陷油气勘探靶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个地区 ,经过十余年勘探 ,成果不理想。因此 ,有的研究者认为无进一步勘探的价值 ,有的专家则认为是有利的后备区。通过研究 ,我们认为 ,库尔勒鼻凸由于长期暴露 ,无进一步勘探价值 ;而草湖凹陷虽不是象阿克库勒凸起那样的优越的勘探区 ,但仍具备一定勘探前景 ,可以作为较为有利的后备接替勘探区。有利区块为小干湖区块和草 1井区块 ,其次是草湖凹陷西斜坡。  相似文献   
10.
上扬子地区下二叠统碳酸盐岩中,不同程度地发育一种中—粗晶白云岩或云灰岩,人们俗称为“糖粒状”白云岩。80年代以来,其成因多被解释为淡水透镜体模式形成的混合水白云化。笔者1987—1988年对黔中织金、清镇、黔西等地十余个剖面详细观察和室内薄片、扫描电镜、碳、氧同位素、有序度、包体均一温度的综合研究,结合该区地质演化分析,认为这类白云岩的成因当属埋藏过程中受构造活动影响的热液作用所致。一、“糖粒状”白云岩的产状与分布规律黔中地区下二叠统中—粗晶白云岩或云灰岩,多以似层状、巨厚块状(可达40m)、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