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质学   2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87,(2):149-156
在我国岩溶地区,修建了很多水力发电站和水库,其中大多数是成功的,但有一些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对地质条件认识不足和防渗处理不当。为了研究岩溶渗漏规律和估算岩溶渗漏量,以及对防渗帷幕进行最优设计,作者提出将岩溶渗漏型式划分为八组二十八种类型,渗漏程度分为五级;并提出了水库允许渗漏量和防渗帷幕在平面及剖面布置型式的分类。  相似文献   
2.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88,(2):133-138
近二十年来,对于深岩溶和岩溶渗漏问题的研究,采用了一种利用氚作为天然示踪剂的新方法。本文以乌江渡、猫跳河四级水电站为例,根据地下水的氚含量,确定深岩溶发育的部位,利用氚等值线进行岩溶渗漏带的划分。  相似文献   
3.
贵州岩溶区地下河开发利用及其工程地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正> 一、前言云贵东部贵州高原亚热带岩溶化原野具有层状地貌的特点。岩溶地貌成因类型为溶蚀;溶蚀、侵蚀;溶蚀、构造三种。形成有峄顶齐高的峰丛、峰林与洼地、谷地;有中低山与沟谷、坡立谷、洼地;还有河流深切的峡谷、深谷与两岸阶地、台丘、平台,构成了多种组合类型。这些类型间隔而多级的分布在不同的高程上,总的趋势是由西往东形成阶梯状大斜坡,海拔高程由2900米,下降到400米,从而构成了岩溶地貌景观的“多层性”和“叠加性”。在这个多级型地块上,占全省面积(17.64万平方公里)73%的碳酸盐岩层,所形成的地下河和种类繁多的岩溶形态,主要受控于众所周知的岩性、构造、古水文网和现代水文网。  相似文献   
4.
关于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问题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何宇彬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7,16(2):167-175
探讨喀斯特洞穴发育深度,必须考虑其形成的环境条件。喀斯特洞穴的形成环境可归结为两大系统:1)常温常压开放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强烈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溶蚀作用;2)高温高压封闭系统,主要表现为在微弱的地下水动力作用下的化学溶蚀作用。热水溶蚀及混合溶蚀作用是发育深部洞穴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5.
肖鸿林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7,16(2):105-112
喀斯特峡谷,是喀斯特地区由河流的侵蚀、溶蚀和崩塌作用共同塑造的一种特殊地貌类型,它的发生与发展,与岩石性质、河床水力比降、流量等各因素密切相关。峡谷的发育和存在,对水利水电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水文地貌物理场观点出发,分析喀斯特峡谷形态与上述各因素的相关关系,并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为喀斯特峡谷的研究尝试一种新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6.
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时空演化问题初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当前对喀斯特地貌发育机理及演化规律的讨论,不仅涉及复杂的学术问题,而且也涉及到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贵州省马畔塘水库岩溶渗漏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洪文  邹成杰 《贵州地质》1996,13(2):190-195
本文主要论述在防渗处理前后库首地区首溶地区水动力条件及岩溶渗漏的发生规律和基本特点,为此,应用多种新的分析研究方法,以寻坟解决岩溶地下动力条件及渗漏问题的途径。这些新的分析研究方法,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北方喀斯特水特征对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何宇彬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6,15(3):259-268
通过对比分析,论述我国南北方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含水介质类型,喀斯特水类型,水文特征,喀斯特水的排泄,水文化学以及河谷水动力特征等问题。由于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存在,在宏观评价各类喀斯特水文工程地质问题时,对该两大“自然喀斯特区”的各自特点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水库岩溶渗漏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90,9(3):231-240
笔者通过分析研究10座岩溶水库的14条岩溶渗漏量动态曲线(即渗漏量与库水头关系曲线),初步建立了6种岩溶渗漏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0.
某些岩溶地区地下水位变化规律及压渗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邹成杰 《中国岩溶》1985,(3):201-214
<正>前言 地下水位的任何自然变化,都是地下水在岩石或土壤渗透场中动能与位能互相转化的结果。这种能量的转化,无不依赖于地下水头的变化与传导,这就构成了地下水运动的渗流场。对岩溶地区来说,则表现得更为突出。 地下水位的每一升降,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岩溶发育的程度以及岩体的透水性。因此对地下水位变化规律的研究,应是岩溶水文地质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为评价岩溶发育程度和岩体的透水性,方法是很多的。在此,笔者提出一个计算和应用“压渗系数”的新方法,试图把它作为岩溶水文地质工作中一个相对的定量指标,也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