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晚二叠世是地质历史中重要的成煤时期,在中国南方多个省区都形成了可采煤层。受海平面变化的影响,华南地区晚二叠世发育一套完整的陆相—海陆过渡相—海相含煤岩系。通过对野外露头及钻孔剖面资料分析,识别出了区域不整合面、下切谷底部冲刷面、河道间古土壤层和沉积相转换面等关键层序地层界面,以及依据海相石灰岩标志层横向分布规律反映的区域最大海泛面,同时结合前人关于华南地区地层对比及煤层对比方面的成果,将华南上二叠统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及9个体系域。利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恢复了各层序中岩相古地理及煤层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层序Ⅰ中煤层主要形成于潮控下三角洲平原以及潟湖潮坪环境,厚煤层的展布受这些沉积相带控制;层序Ⅱ中三角洲平原环境中煤层最厚,开阔台地煤层最薄,平面上煤层厚度表现为西部厚、中部次之、东部无煤的阶梯式递变;层序Ⅲ中煤层主要形成于三角洲平原环境,此时聚煤作用主要发生于华南西部的康滇古陆东侧,在华南中部及东部大部地区发育的浅海台地和深水盆地均不利于聚煤作用发生。  相似文献   
2.
现代泥炭地中蕴藏着巨量的碳,泥炭地生产力的高低会影响全球碳循环及全球气候变化。前人对全新世以来泥炭地生产力做了大量研究,但对前第四纪的“深时”阶段的泥炭地生产力则极少涉及,其主要原因是缺少精确的定年方法。以二连盆地吉尔嘎郎图凹陷早白垩世6号煤为例,利用地球物理测井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并获得煤层中米兰科维奇旋回周期参数(123 ka(偏心率):38.1 ka(斜率):22.1 ka(岁差)),将米兰科维奇旋回作为“深时”地层时间的“度量”工具,计算出6号煤层碳的聚集速率为35.1~38.9 g C/(m2·a),进一步推算出其所代表的泥炭地的碳聚集速率为46.2~51.2 g C/(m2·a),净初级生产力(NPP)为231~256 g C/(m2·a)。将该计算结果与全新世同一纬度带泥炭地生产力水平比较,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综合分析影响因素,得出早白垩世泥炭地生产力水平主要受温度和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控制,而这两种因素又与气候相关联,则泥炭地生产力的研究可能对进一步了解古气候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阿尔泰山圆叶桦由于生长周期短、对气候变化反应灵敏,具有典型的指示意义.以长时间序列遥感数据为基础,借助GIS技术和分形插值方法,研究近24 a来阿尔泰山圆叶桦的空间分布对温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24 a来阿尔泰山气温上升速率为0.18℃·(10a)-1,圆叶桦面积增速达7.28%,圆叶桦随随温度上升呈显著增长,且温度上升速率越大,圆叶桦面积增长越快;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温度上升不仅促进了圆叶桦面积的扩大,还抬高了圆叶桦分布的平均海拔,且温度变化对海拔较高区域的植被生长影响力较大;各坡向圆叶桦面积随温度的上升均有所增加,温度上升对阳坡圆叶桦影响显著,对阴坡圆叶桦影响微弱.  相似文献   
4.
侏罗纪是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期,中国北方及中亚地区在中侏罗统发现了多个大型煤田.泥炭地作为碳储存的重要场所,所形成的煤层保留了丰富的古气候和古环境信息.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旋回作为重要的时间尺度度量"工具",被广泛地用于"深时"研究,近年来该"工具"也被用来度量泥炭地发育的时限并对前第四纪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进行分析.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中侏罗世厚煤层,利用自然伽马、密度和电阻率测井曲线进行频谱分析,获得其米兰科维奇周期参数(偏心率123ka、斜率37.1ka、岁差21.7ka),并进一步计算43号和3号煤层的沉积时限分别为876~970和322~357ka.考虑煤化作用过程中的碳损失,获得43号和3号煤层的泥炭地碳聚集速率分别为58.6~64.9和60.3~66.8g C m~(-2)a~(-1),净初级生产力分别为251.8~279.1和259.1~287.1g C m~(-2)a~(-1).研究区中侏罗世的净初级生产力高于前人所获得的全新世、晚二叠世同一纬度带的净初级生产力,与早白垩世同一纬度带的净初级生产力相近.其主控因素为二氧化碳、氧气含量和温度,过低的二氧化碳或过高的氧气含量均导致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下降.中侏罗世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冰室期二叠纪、全新世,与温室期白垩纪相近,该结果与Berner的全球二氧化碳曲线一致.因此,由测井信号提取出来的米兰科维奇轨道参数可用于计算不同地质历史时期的泥炭地净初级生产力,从而实现对"深时"古气候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二连盆地吉尔嘎朗图凹陷是一个陆相断陷聚煤盆地,下白垩统赛汉塔拉组是其主要含煤地层,作者利用岩心、钻孔资料对其岩相类型、沉积相、层序地层及聚煤作用特征进行研究。(1)赛汉塔拉组主要由砂砾岩、砂岩、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厚层褐煤组成,发育扇三角洲平原相、扇三角洲前缘相、辫状河三角洲平原相、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相、滨浅湖相,分别属于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2)识别出2种层序界面:不整合面和下切谷冲刷面,将赛汉塔拉组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从层序Ⅰ到层序Ⅱ,煤层厚度逐渐增大,聚煤作用逐渐增强。(3)在滨浅湖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早期,在扇/辫状河三角洲环境下厚煤层主要形成于湖侵体系域晚期,煤层厚度在凹陷中部最大,向西北和东南方向均变小。聚煤作用明显受基底沉降作用影响,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形成了区内巨厚煤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