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地质学   38篇
综合类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将农林废弃物通过不同碳化方式制备成水热炭或生物炭,用于土壤改良和环境污染修复,是当前研究和应用的热点领域。由于受到不同自然条件的长期影响,如环境温度变化,水热炭和生物炭会发生老化作用,从而影响其对污染物的吸附能力,因此,评估老化作用对碳化材料吸附能力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采用高温和冻融循环2种加速老化方式模拟自然界中的温度变化,对稻壳和玉米秸秆水热炭、生物炭进行老化培养,通过元素分析仪、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对老化前后水热炭、生物炭样品的物化性质进行分析,通过批实验对比研究2种新鲜炭材料对Cd(II)及莠去津的吸附能力及吸附稳定性,并研究了30、60、90次老化循环后生物炭和水热炭吸附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生物炭对Cd(II)和莠去津有良好的吸附稳定性,而水热炭对莠去津的吸附稳定性较差。2种老化作用均使水热炭、生物炭表面含氧官能团增加,从而增强了水热炭、生物炭对Cd(II)和莠去津的吸附能力。在高温和冻融环境中,随着老化时间的持续,生物炭比水热炭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研究相关成果对于水热炭和生物炭合理应用于不同环境的污染修复具有试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运用纳米零价铁进行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是近年新发展的环境修复新技术,传统合成纳米零价铁一般多采用无氧条件(通氮气保护)液相法,操作繁琐,不适合批量生产。为了达到纳米零价铁液相法大规模制备和便于现场应用的目的,通过对比传统方法(通氮气除氧),提出在空气氛围中(有氧)制备纳米零价铁。透射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空气中直接制备的纳米零价铁Fe@Fe2O3有明显核壳结构,粒径40~100 nm,内核零价铁,外壳氧化铁厚4~5 nm。纳米铁降解水中甲基橙和去除六价铬的实验表明,空气氛围中制备的纳米铁反应活性最好,10 min内0.4 g/L (RO) Fe@Fe2O3能够把200 mg/L甲基橙降解98.6%,30 min内0.2 g/L(RO) Fe@Fe2O3能够把20 mg/L六价铬去除84.7%。因此,省略了氮气保护环节,成功合成核壳结构纳米零价铁,这有利于现场应用时现配现用,并降低运输保管纳米铁的成本和风险,对开展原位现场污染修复具有启示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北京郊区农田土壤中HCH残留调查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京郊区农田分析区的土壤样品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各种HCH异构体检出.在所测样品中,HCH异构体平均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σ-HCH、β-HCH、γ-HCH、α-HCH,而且在各个样品中γ-HCH都没有占据主导地位,说明在土壤中没有新的HCH进入.与商品HCH进行比较,w(α-HCH)和w(γ-HCH)明显下降,w(β-HCH)和w(σ-HCH)却相对上升了,分析得出异构体之间的降解转化速率由大到小排序为α-HCH、γ-HCH、σ-HCH、β-HCH.初步评价近年没有新的HCH来源污染本区,但仍有一定风险.  相似文献   
4.
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核心与对策   总被引:30,自引:1,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工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文章论述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介绍了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的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5.
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近年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的发展及其应用现状,对新发展的建模方法手段、模型计划方法以及模型计算软件作了简要的归纳和评述,最后以地球化学反应模型用于成矿动力学研究的应用为例,说明地球化学反应模型在地球化学研究中,对了解反应体系中物质的形态,分布、迁移和转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欧阳勋  陈家玮  张小岗 《地质通报》2010,29(10):1655-1661
CO2在超临界状态下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作为一种“绿色”溶剂,它具有无毒、无污染、易获取等优点。近年来,有关超临界CO2流体热力学相行为和溶解度性质的研究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与之密切相关的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已在许多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根据近年国内外运用超临界CO2流体对土壤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重金属等污染物的萃取应用,分析了温度、压力、共溶剂等因素对萃取效果的影响,通过与其他土壤修复技术的比较,展望了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应用于土壤修复领域的可行性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土壤中单环芳烃定量分析的基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菲  王媛媛  陈家玮 《岩矿测试》2010,29(5):481-485
来源于燃料油泄露的单环芳烃对土壤的污染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因此,准确、高效地检测土壤中的挥发性单环芳烃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文章通过在标准系列中加入石英砂和土壤两种基质,比较水、水-石英砂、水-土壤3个定量库中得到的标准曲线的斜率,研究基质效应对土壤样品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芳香烃类物质在土壤基质中的斜率总体小于在石英砂基质中的斜率,在石英砂基质中的斜率比在水基质中的斜率小1%(苯)~9%(正丁苯),在水基质中得到的斜率最大;只有苯在土壤基质和水基质中的斜率相当,其余组分在土壤基质中的斜率比在水基质中的斜率小9%(丙苯)~24%(1,2,4-三氯苯)。单环芳烃在土壤基质中相对斜率的大小与化合物本身的沸点以及辛醇-水分配系数呈负相关。研究表明,在对土壤样品进行校准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基质建立定量库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云南个旧大白岩铜锡矿床铜锡与共伴生组分赋存状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位于个旧市南部的卡房矿田大白岩铜锡矿是个旧地区重要的铜矿产出地段,共伴生锡、金、银、钨、铋等有益组分。通过光薄片鉴定、电子探针测试和人工重砂分析发现,大白岩铜锡矿铜主要赋存状态为黄铜矿,其次为银黝铜矿和黝锡矿;锡主要以锡石,黝锡矿形式存在;伴生组分钨主要为白钨矿,铋元素以辉铋矿和自然铋存在,硫主要为磁黄铁矿、黄铁矿,其次为黄铜矿等硫化物,磁黄铁矿和黄铜矿中含有微量金。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类纳米零价铁的毒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菁姣  陈家玮 《现代地质》2012,26(5):926-931
纳米零价铁是一种高效的环境修复材料,可以处理多种污染物;然而,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可能导致其在自然界中存在潜在毒性风险。选择几种常用包覆型、负载型和裸露的纳米铁,通过大肠杆菌的耐受性实验,比较3种纳米铁的毒性。研究表明,负载型纳米铁的分散性最好,而裸露纳米铁最差。3种纳米铁虽然对大肠杆菌都表现出毒性,但是负载型纳米铁的毒性最小。通过毒性减缓的机理分析,说明纳米铁改性后阻止了纳米颗粒与细菌的直接接触,这是空间位阻效应的作用。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在使用纳米材料前应充分评估潜在毒性和环境效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膨润土负载纳米铁去除地下水中六价铬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晨桦  陈家玮 《现代地质》2012,26(5):932-938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有机污染物及重金属高强度场地污染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及社会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地下水中的重金属Cr(Ⅵ)污染逐渐受到重视,纳米零价铁可以有效地将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使其沉淀固定下来,从而将污染源区的污染物消减固定,防止其向周围扩散。然而由于纳米铁颗粒微小,易被氧化,极易团聚,自身活性受到限制,因此,纳米铁的分散性、稳定性、良好活性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低成本环境友好型粘土矿膨润土作为负载材料制备膨润土负载纳米铁(B-NZVI),批实验和柱实验研究B-NZVI去除模拟地下水中Cr(Ⅵ)。结果表明:(1)自制的膨润土负载纳米铁个体呈球形,呈分散状负载于膨润土;(2)相同铁含量的B-NZVI处理Cr(Ⅵ)的效率远大于纳米铁,还原反应符合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观速率常数K随着B-NZVI初始浓度的减小而减小;(3)B-NZVI在石英砂柱中基本无迁移,适用于点源污染,Cr(Ⅵ)穿透曲线为B-NZVI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