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是广泛分布于海洋近岸和外海海域的中小型桡足类中最为丰富的类群之一,由于个体小且形态差异微小,通过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法对其进行准确鉴定难度较大。本文对南海分布的长腹剑水蚤属内的5个种,即瘦长腹剑水蚤(O.tenuis)、羽长腹剑水蚤(O.plumifera)、刺长腹剑水蚤(O.setigera)、伪长腹剑水蚤(O.fallax)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以及DNA数据库中长腹剑水蚤属其他地区种类COⅠ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使用ABGD (Automatic Barcode Gap Discovery)和GMYC (Generalized Mixed Yule Coalescent)模型进行物种界定,分析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进化关系。结果显示ABGD和GMYC模型均可以很好地对长腹剑水蚤进行种类划分;种内遗传距离为0.0%~1.6%,种间遗传距离为17.7%~44.5%(Kimura 2-parameter双参数模型),表明种间出现较高的分化;贝叶斯系统树和最大似然树进化树结果均表明,简长腹剑水蚤(O.simplex)与其他种类相距较远,羽长腹剑水蚤和拟长腹剑水蚤(O.similis)中存在隐种的分化,分别是我国南海海域和地中海的羽长腹剑水蚤以及朝鲜海峡和北海的拟长腹剑水蚤,种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8.6%、22.9%。  相似文献   
2.
浙南近海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2016年5月(春季)和2016年8月(夏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生物量作为虾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虾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虾类30种,隶属于10科21属,以对虾科(Penaeidae)虾类最多,其次为管鞭虾科(Solenoceridae),长臂虾科(Palaemonida)位居第3位。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虾类2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6.97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Solenocera koelbeli)、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和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等3种;冬季鉴定出虾类25种,平均生物量为1.65 kg/km2,优势种为凹陷管鞭虾、扁足异对虾(Atypopenaeus stenodactylus)、日本鼓虾(Alpheus japonicus)、鲜明鼓虾(Alpheus digitalis)、中国毛虾、中华管鞭虾和周氏新对虾(Metapenaeus joyneri)等7种;春季20种,平均生物量为2.22 kg/km2,优势种为戴氏赤虾(Metapenaeopsis dalei)、东海红虾(Metapenaeopsis dalei)和中华管鞭虾等3种;夏季16种,平均生物量为10.36 kg/km2,优势种有鹰爪虾(Trachysalambria curvirostris)和中华管鞭虾等2种。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秋季均低于冬季。秋冬季受到浙闽沿岸流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低,夏季受到台湾暖流外侧影响,温度、盐度相对较高,且各季节间由于瓯江、椒江、飞云江、鳌江等陆源性冲淡水的影响,盐度、温度变化相对较大,使得该区域的物种不得不适应一个跨度较大的温盐范围,广温广盐性种类为主。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连云港海州湾资源修复为研究对象,针对主要海岛及海岸线不当利用的现象,分析目前海洋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海州湾海岛资源修复及海岸线规划整治专题研究、生境修复等工程,以及综合整治的技术路线。通过一系列的规划整治途径研究,为连云港海州湾地区科学管海,促进海洋经济、生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反转期的界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的构造反转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保存有明显的控制作用.以往的研究认为,松辽盆地晚期经历了嫩江组沉积末期、明水组沉积末期和古近纪的多期反转.通过对松辽盆地北部进行剖面与平面的构造演化分析,认为嫩江组沉积末期为南北向差异升降活动,未引起地层褶皱变形和构造格局的改变,该期形成了区域伸展不整合面;明水组沉积末期松辽盆地从区域拉张转为挤压,盆地表现为东西向缩短,构造格局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反转构造,该期构造反转奠定了盆地现今的构造格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进一步证明,松辽盆地不同方向的反转构造带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形成的.  相似文献   
5.
川西盆地演化及盆地叠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川西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松潘甘孜构造带东缘龙门山前陆地带,是四川盆地的一部分。自震旦纪以来,川西盆地经历了海相盆地与陆相盆地两个时期的演化,其中陆相盆地演化与松潘-甘孜构造带及龙门山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晚三叠世以来,川西盆地与松潘-甘孜构造带、龙门山构造带之间经历了盆岭耦合与盆山耦合两期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形成了结构复杂、多期演化的叠合盆地,其盆地性质、类型在不同地质时期各不相同。总的说来,川西盆地经历稳定克拉通海盆发展时期(震旦纪-中三叠世)、海陆交互相断陷盆地发展时期(上三叠世须家河组一段-须家河组三段)、陆相坳陷盆地发展时期(须家河组四段-中侏罗纪世)、前陆盆地发展时期(晚侏罗世-现今),最终形成了4期单型盆地的有序叠置。  相似文献   
6.
捕捞压力在改变南海鱼类种类演替和生物量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大于气候和环境因素是一个普遍的、有争议的假设。根据1959~2010年南海北部北部湾口底拖网的调查数据,报告了该海域鱼类种类组成、优势类群的丰度比例、生物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建立了鱼类生物量与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外部因素之间的广义加性模型。结果表明,捕捞压力驱动底层渔业资源急剧下降的主要因素,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值鱼类被低值鱼类所取代。1993年和1998年期间鱼类生物量的突然减少与同期厄尔尼诺事件相对应,气候变化可能是渔业拖网捕捞中中上层鱼类比例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更好地了解鱼类群落动态,需要区分捕捞压力和环境驱动因素对不同生活史策略鱼类物种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几种紫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随机多态DNA(RAPD)标记方法对11个紫菜(Porphyra)样品进行遗传多样性检测,从46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有效引物,共扩增出282条DNA带,其中多态位点224个,占79.4%。用类间平均链锁法对各样品间的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2个条斑紫菜之间的亲缘关系很近,遗传相似系数达98.1%,和坛紫菜的亲缘关系较远;坛紫菜不同样品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75.8%~90.6%之间,表明坛紫菜种质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是良种选育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乌尔逊凹陷各反射界面终止类型的识别,分析地震反射终止类型的纵向叠置特征,结合各时期构造运动和沉积建造背景,解析乌尔逊凹陷各不整合界面的地质意义,并通过剖面演化史分析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区域性构造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界面,上覆地层通常上超于界面之上,界面对下伏地层普遍表现为削截;局部不整合界面虽然在局部会出现上超下削...  相似文献   
9.
文章根据2015年11月(秋季)、2016年2月(冬季)对浙南近海进行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用标准化后的渔获率作为鱼类资源分布的数量指标,对该海域鱼类的组成、数量分布以及季节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域共鉴定出鱼类115种,隶属于2纲13目51科91属,以鲈形目(Perciformes)鱼类最多,其次为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鲱形目(Anguilliformes)位居第三位。根据适温性可将其划分为暖水种、暖温种和冷温种3种适温类型,以暖水种鱼类为主,有78种,占鱼类总数的62.9%。按季节来看,秋季共鉴定鱼类97种,各站位平均生物量为411.65kg/km2,丰度为1.26×105 ind/km2,优势种为龙头鱼(Harpodon nehereus)、带鱼(Trichiurus japonicus)和棘头梅童鱼(Collichthys lucidus)等3种,占总渔获量的64.82%;冬季鉴定出鱼类68种,平均生物量为27.89kg/km2低于秋季,丰度为3.07×105 ind/km2高于秋季,除了龙头鱼和棘头梅童鱼仍为优势种外,黄(Lophius litulon)的优势度明显上升,3种鱼占总渔获量的78.14%。从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来看,秋季、冬季ABC曲线W值均为负值,秋季W值为-0.066,鱼类群落受到中等强度干扰,冬季W值为-0.13,且生物量优势曲线几乎全部在数量优势度曲线之下,鱼类群落可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相似文献   
10.
陈骁  杨圣云  潘聪 《海洋学报》2008,30(6):115-121
摘要:在对我国南部沿海闽东、闽南、粤西、海南、北部湾5个海域的条纹斑竹鲨群体线粒体控制区多态性研究中,获得长度为1 094~1 096 bp的线粒体控制区完整序列。序列比对发现了6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定义了8个单倍型。5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度(h=0.542 5~0.744 8)和核苷酸多样度(π=0.000 571~0.000 980)均处于较低水平,说明条纹斑竹鲨的线粒体DNA进化速率较低。分子方差分析(AMOVA)结果显示群体间的遗传差异较小(Fst=0.216 26,P<0.000 1),变异主要发生在群体内部。10 000步Markov链计算的群体间遗传分化概率及单倍型系统地理学分析结果将5个群体分成两个地理种群(台湾海峡种群、南海北部种群)。综合分析表明条纹斑竹鲨的基因流主要在浅海近岸水域扩散,遗传变异程度受地理结构和距离隔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