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头号岩体位于华北板块北缘,西拉木伦河缝合带以南,侵位于新太古代变质花岗岩中,被晚侏罗世钾长花岗岩所侵入。通过LA-ICP–MS锆石U-Pb测年获得了(236.2±9.6)Ma(MSWD=3.6)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应代表其侵位年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ω(SiO2)为73.09%76.96%,ω(Na2O+K2O)为8.14%76.96%,ω(Na2O+K2O)为8.14%8.95%,A/CNK为1.03%8.95%,A/CNK为1.03%1.13,标准矿物计算中各样品均出现刚玉(C),σ值为1.951.13,标准矿物计算中各样品均出现刚玉(C),σ值为1.952.54,为过铝质岩石、高钾钙碱性岩石系列。稀土元素蛛网图中,轻重稀土元素分馏较强,Eu为明显的负异常,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高场强元素亏损(HFSE),Zr/Hf比值偏离较大,为S型花岗岩,并且岩浆作用后期可能与高温含水流体发生了相互作用。头号岩体形成于造山晚期向造山期后转变的构造体制下。结合前人区域研究资料,认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已沿西拉木伦河缝合带闭合。  相似文献   
2.
3.
1668年郯城8 1/2 级地震,发震断层南起郯城窑上北到莒县土岭,全长为130 km,由5条北北东走向的活断层段组成。郯城地震断层南段沿沂沭断裂带内的F2断裂分布,倾向南东东,倾角为30°~60°。北段紧邻F1断裂分布,倾向不稳定,倾角较陡(多为70°以上)。南段表现为右行逆冲或逆右行的运动性质,北段则以右行走滑为主。郯城地震断层南、北两段均发育断层泥带、断层角砾带和碎裂带,南段总宽度为几米到十几米,北段总宽度为几十米到近百米,局部发育多条断层泥带。郯城地震断层的排列方式及其几何学特征表明:为老断层复活,而非新生断层。通过断层擦痕的反演同震应力场显示:北段为北东东-南西西向挤压应力场,南段为北东-南西向的挤压应力场,该地震是发生在区域性挤压应力场状态下。这种应力场空间变化可能是地震断层几何学空间变化导致的。其同震应力场与该地区现代区域应力场是一致的,这说明郯城地震并未造成震后应力场调整或震后应力场调整时间较短,未影响到现今应力场。  相似文献   
4.
论安徽铜陵地区侵入岩的岩石系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铜陵地区是我国长江中下游铜-铁-硫-金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发育众多的铜、金、多金属矿床,同时燕山期岩浆岩广泛分布.区内金属矿床和岩浆岩一直是地质学家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