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地质学   19篇
  2023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铁格隆南矿床(荣那矿段)位于多龙矿集区多不杂斑岩型铜(金)矿的北东中部,铜(金)矿体的主要赋矿围岩为早白垩世中酸性斑岩及早中侏罗统色哇组(J1-2s)复理石或类复理石建造;下白垩统美日切错组(K1m)陆相中基性火山岩建造(110 Ma)覆盖在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之上,是该矿床得以良好保存的重要原因。通过详细的地质填图、地质编录、岩石地球化学、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测量、音频大地电磁测深和综合研究,确定了矿体形态整体上为一个似筒状体,铜(金、银)矿体总体呈北东向,控制矿体北东延长约2 000 m,南东—北西向约1 200 m,Cu平均品位大于0.5%,伴生Au品位0.08 g/t,伴生银品位2 g/t左右,单个矿床铜资源量约1 100万吨,远景资源量超过1 500万吨。矿石以典型的细脉浸染状为主,从浅部至深部,金属矿物由铜蓝、蓝辉铜矿、斯硫铜矿、雅硫铜矿、久辉铜矿、斜方蓝辉铜矿及黄铜矿、斑铜矿(微量辉钼矿),主要非金属矿物有明矾石、地开石、高岭石、水铝石、绢云母、石英、硬石膏等组成(图2-17),矿物和蚀变组合显示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体叠加于斑岩型矿体。成矿岩体为120 Ma侵位的花岗闪长斑岩,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显示斑岩成矿形成于119 Ma左右,明矾石Ar-Ar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16 Ma左右,表明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化略晚于斑岩型矿化。由于羌塘地体南缘的不断隆升,导致浅成低温热液矿化持续向深部迁移,形成巨厚典型的浅成低温热液矿物组合。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显示存在2套明显不同温度的流体,即形成斑岩及其围岩钾硅化与绢英岩化带矿化的中高温流体以及高级泥化带中的中低温流体,高温、高盐度的流体代表了斑岩系统的流体特征,而中低温、低盐度的流体代表了高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系统的流体特征。铁格隆南矿区的岩体侵位较浅,浅部岩体已经在ZK1604与美日切错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表明在美日切错组火山岩喷发覆盖于矿体上之前,含矿岩体已经出露地表,根据其估算形成深度(约1.2 km),可以判断在矿床形成之后地壳已抬升了一定高度,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系统上部的矿体和独立金矿体可能已被剥蚀。岩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均为高钾钙碱性,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弧岩浆地球化学特征;在Y-Th/Ta和Ta/Yb-Th/Yb图解中多龙地区主要侵入岩均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在Th-Co-Zr/10和Th-Sc-Zr/10微量元素构造图解中,大部分样品落在陆缘弧区域。区域上构造岩浆活动也表明多龙地区岩浆岩形成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早白垩世北向俯冲至南羌塘地体之下密切相关,类似于南美安第斯成矿带洋陆俯冲背景下的陆缘弧环境。锆石铪同位素落在球粒陨石与亏损地幔之间,地壳模式年龄相对年轻与多龙地区主要侵入岩一致,表明岩浆主要来源亏损地幔,同时也有部分新生地壳物质的加入,岩浆表现出角闪石源区作为主要源区熔融矿物的特征,表明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壳俯冲至50~70 km下发生相变,从而导致类似角闪石等矿物脱水引发的楔形地幔部分熔融。短波红外光谱填图和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测量显示在尕尔勤、地堡那木岗还有寻找铁格隆南(荣那矿段)式矿床的潜力,区域找矿潜力极大,多龙矿集区铜资源量可以达到2 500万吨以上。  相似文献   
2.
铁格隆南(荣那)矿床位于西藏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的多龙整装勘查区内,是西藏首例超大规模的浅成低温热液-斑岩型Cu(Au、Ag)矿床。目前,矿床的勘查工作和科学研究正同时展开,本文采用锆石U-Pb、辉钼矿Re-Os同位素定年技术,结合系统的钻孔地质编录,对编录中新发现的含矿石英闪长玢岩和辉钼矿进行了高精度同位素测年。石英闪长玢岩LA-ICP-MS锆石U-Pb模式年龄为(120.2±1.0)Ma;辉钼矿Re-Os同位素测年的模式年龄分布在117.8~119.4 Ma范围内,平均模式年龄为(118.5±0.8)Ma,等时线年龄为(119.0±1.4)Ma(MSWD=0.34)。成岩成矿年龄近于一致,成矿略晚于成岩年龄,表明二者属于同一斑岩-浅成低温热液成矿系统。辉钼矿187Re的含量分布于230.47~1226.6μg/g,指示成矿物质具幔源特征,暗示铁格隆南巨量金属物质的聚集可能与壳幔边界岩浆作用有关。对比研究表明,铁格隆南成矿作用与多不杂、波龙铜(金)矿床一同受控于统一的构造-岩浆成矿系统,该系统的形成无疑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向北俯冲有关。  相似文献   
3.
西藏多龙矿集区地堡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羌塘地块南缘,是多龙矿集区中具有较好找矿前景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本文首次对地堡含矿斑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测年、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分析。含矿斑岩23个锆石点测试,获得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值年龄为122.0±2.5Ma(MSWD=0.34),与多龙矿集区成矿岩浆活动时限一致,是多龙矿集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锆石微量元素特征揭示地堡含矿斑岩中锆石为岩浆锆石,锆石Ti温度计计算出其结晶温度为663~850℃,平均为765℃,其岩浆源区可能经历了水饱和条件下的部分熔融作用。Hf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地堡含矿斑岩锆石n(~(176)Hf)/n(~(177)Hf)值相对较高,为0.282726~0.283054,ε_(Hf)(t)为1.1~12.6,均为正值,其物质来源有幔源组分的加入,可能为壳幔混源的新生下地壳。  相似文献   
4.
王艺云  唐菊兴  宋扬  杨超  林彬  高轲 《矿床地质》2018,37(6):1281-1295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笔者通过对该矿床进行系统的矿相学研究,结合电子探针显微分析,首次在该矿床发现了硫锡砷铜矿,虽然其总量不多,但其与不同矿物组合特征可反演其形成时的物化条件,对矿床成因类型判别具有一定指示意义。该矿床中的硫锡砷铜矿多为粒径约10μm的不规则细粒,无内反射,均质性,与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黄色-淡黄色,与斑铜矿、黄铁矿、蓝辉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伴生产出时呈乳褐色-浅褐色。根据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发现,硫锡砷铜矿形成于黄铁矿、斑铜矿、砷黝铜矿、硫砷铜矿之后,蓝辉铜矿、铜蓝之前。电子探针分析显示,硫锡砷铜矿的基本成分包括Cu、As、V、S、Sn、Sb,普遍含有少量Fe、Ge、Zn,部分样品中含少量W、Au、Ag,以S原子数为32为基础,计算得出其分子式为Cu_(23.71~26.92)V_(1.43~2.10)(As_(2.55~5.86),Sb_(0~0.63))_(3.15~5.95)(Sn_(0~2.6),Ge_(0~0.7))_(0.01~2.60)(Fe_(0~2.4),Zn_(0~0.24))_(0~2.4)S_(32),其中,存在Sb~(5+)?As~(5+)和Sn~(4+)?Ge~(4+)、(As,Sb)~(5+)+Cu~+?(Sn,Ge)~(4+)+(Fe,Zn,Cu)~(2+)以及V~(5+)?V~(4+)+Cu~+等复杂的元素耦合置换。结合矿石矿物组合及蚀变组合分析指出,酸性或略偏中性的、中低温高硫化态环境是促使硫锡砷铜矿生成的关键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5.
西藏山南隆子县列麦地区始新世花岗岩的成岩时代和背景对喜马拉雅地区同碰撞阶段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隆子县列麦乡界归党村的白云母花岗岩开展独居石LA-ICP-MS U-Th-Pb测年,独居石40个测点的~(208)Pb/~(232)Th加权平均年龄为41±0.1Ma(MSWD=1.4),形成于始新世中期。结合区域上的始新世岩浆岩活动和区域变质作用,本文认为在50~45Ma印度下地壳发生中-高压变质和部分熔融;45Ma新特提斯洋洋壳板片断离,软流圈地幔上涌;45~41Ma喜马拉雅发生短暂的拉张环境导致大量的埃达克质岩浆岩侵位和麻粒岩的折返。  相似文献   
6.
铁格隆南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多龙矿集区,是青藏高原发现的首例具有典型高硫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化特征的超大型Cu(Au、Ag)矿床。本文通过大量的钻孔岩矿心地质编录,结合矿相学及电子探针分析,查明铁格隆南矿床的矿石矿物以原生硫化物为主,主要是斑铜矿、黄铜矿等Cu-Fe-S体系矿物、硫砷铜矿、砷黝铜矿等Cu-As-S体系矿物和以铜蓝和蓝辉铜矿为代表的Cu-S二元体系矿物,以及少量辉钼矿、方铅矿、闪锌矿,微量硫锡砷铜矿等。从矿石矿物组合特征可看出,铁格隆南矿床是高硫型矿化叠加于斑岩型矿化之上复合成矿的典型实例,矿床深部具有进一步扩大斑岩铜矿规模的巨大潜力,是下一步获取更多资源量的重点勘查方向。  相似文献   
7.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拿若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由斑岩型和隐爆角砾岩型矿体组成,现已探明铜资源量243万t,伴生金资源量87 t,达到超大型矿床规模。此次研究通过隐爆角砾岩中岩体角砾与胶结物的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金属硫化物S同位素,旨在探讨该隐爆角砾岩的成岩时代、岩浆与成矿物质的来源。2研究方法(Methods)锆石U-Pb测年和硫同位素测试在北京核工业测试中心完成,使用仪器为PE Nex ION 300等离子体质谱仪和Geolas 193准分子固体激光器;硫同位  相似文献   
8.
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广泛分布中生代岩浆活动,对于认识特提斯洋的演化有重要的启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卡错微陆块去申拉组安山岩的锆石U-Pb测年和Hf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其中21个测点给出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110.3±0.7Ma;ε_(Hf)(t)值为-5.66~1.05,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020~1448Ma,表现出壳幔混源的特征。综合区域构造沉积演化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东卡错微陆块内发育的去申拉组火山岩很可能与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壳南向俯冲消减引起的板片断离有关,并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其岩浆来源于聂荣微陆块成熟地壳物质发生深熔或重熔作用形成的酸性熔体与古老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产生的基性熔体的混合。  相似文献   
9.
西藏改则县多龙矿集区分布着大量的SSZ型蛇绿岩残片,是班公湖-怒江蛇绿岩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对代表性辉绿(玢)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及Sr-Nd同位素分析,获得辉绿玢岩加权平均年龄为252.1±1.5Ma(MSWD=0.09,n=33),表明多龙SSZ型蛇绿岩形成于晚二叠世。岩石烧失量普遍较高(1.57%~5.23%)的特征,表明样品普遍遭受蚀变;而且具有富硅、高铝、低MgO及低Mg~#值(36.8~63.1)的特征,说明其经历过一定程度的分离结晶作用。多龙辉绿岩和辉绿玢岩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Cs、K、Sr、P、Pb),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Ta、Nb、Ti、Zr、Hf);稀土元素总量为23.27×10~(-6)~58.95×10~(-6),δEu为0.83~1.35,(La/Yb)_N为0.66~1.30,具有与岛弧拉斑玄武岩类似的稀土元素和总体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岩石(~(87)Sr/~(86)Sr)_i值为0.707345~0.708748,(~(143)Nd/~(144)Nd)_i值为0.512669~0.512705,t_(DM2)值为305~456Ma,ε_(Nd)(t)值为+6.9~+8.8,表明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源区,其地球化学成分具有洋内弧的特征,暗示其可能是洋内俯冲作用的产物。综合分析认为,班-怒洋壳于晚二叠世时(ca.252Ma)在板块汇聚边缘发生了类似西太平洋Izu-Bonin-Mariana的洋内俯冲作用,形成兼具MOR蛇绿岩亲缘性和俯冲带SSZ蛇绿岩地球化学印记的双重属性的多龙辉绿岩及辉绿玢岩的母岩浆;母岩浆经过结晶分异、上升侵位,最终于洋内俯冲带之上的弧前盆地环境下形成多龙辉绿岩和辉绿玢岩。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了解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闭合时限及构造演化模式,对西藏双湖县玛日埃错地区花岗斑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方面的研究.结果显示,玛日埃错地区花岗斑岩形成于晚白垩世晚期(78.3±0.4 Ma);具有高硅(72.41%~74.06%)、富碱(Na2O+K2O=6.66%~7.14%)的特点,属钙碱性系列,A/CNK值介于1.01~1.07,具弱过铝质特征;稀土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右倾型,并且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如Rb、Ba、U、K、Th等),亏损高场强元素(如Nb、Ta、P、Ti),显示其源区残留相为石榴石-角闪岩相.岩石具有相对较低的87Sr/86Sr初始比值(0.705 2~0.706 0)和较低的正εNd(t)值(1.5~2.3),及相对年轻的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692~758 Ma);Pb同位素组成相对均一,具造山带演化特征.综合分析研究表明,玛日埃错地区花岗斑岩可能起源于伸展背景下的新生地壳部分熔融,源区富含流体,残留相以石榴石-角闪岩为主,不含斜长石.玛日埃错花岗斑岩形成于班怒洋盆闭合、两侧地体碰撞后的伸展背景下,表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地区在晚白垩世晚期已经进入后碰撞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