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6篇
  免费   105篇
  国内免费   328篇
测绘学   99篇
大气科学   154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668篇
海洋学   226篇
天文学   51篇
综合类   48篇
自然地理   10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7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54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73篇
  2003年   80篇
  2002年   64篇
  2001年   42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64篇
  1997年   81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59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38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28篇
  1985年   30篇
  1984年   35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27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7篇
  1976年   4篇
  1936年   4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4篇
  1933年   4篇
  1932年   4篇
  192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倾倒破坏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为探究开挖条件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倾倒破坏机制以及层间剪切强度、岩层厚度因素对破坏特征的影响,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黏聚力裂缝模型(Cohesive Crack Model,CCM),基于连续-离散方法,经参数标定和对比,建立反倾层状岩质边坡CCM,采用开挖并增重的方式诱发边坡倾倒破坏。数值模拟结果与古水水电站坝前倾倒变形体离心模型试验结果基本一致,验证了CCM的正确性。进一步,基于以上参数及模型,研究了反倾层状岩质边坡的破坏演化过程和应力分布特征,并探讨层间剪切强度对边坡倾倒破坏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坡体前缘首先发生局部折断,后缘出现明显拉裂缝,反倾岩层由下往上依次折断直至倾倒体中部(一级破裂面)。随后,坡体前缘的表层岩层被挤出,形成二级破裂面,最后一级破裂面扩展至坡体后缘,形成连通宏观的破裂面。最后,二级破裂面扩展至坡体中部,边坡完全倾倒破坏;破裂面基本沿层间法向应力峰值位置连线发育;层间剪切强度对边坡倾倒破坏特征具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层间剪切强度的增大,岩层初始折断位置逐渐降低,垮塌范围逐渐减小,破裂面倾角增大;坡体层厚越大,一级破裂面分布越深,垮塌区范围越大,坡体滑动的整体性越强。研究成果可为反倾层状岩质边坡倾倒破坏的分析和监测提供有效计算方法及依据,为此类滑坡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巴塔哥尼亚南部群体是重要的经济种类。海洋环境因子在柔鱼资源分布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基于环境因子的动态产量模型评估2000-2010年的滑柔鱼的资源量。假设海洋环境因子(滑柔鱼产卵场最适宜海表温度占比)影响动态产量模型的参数K,DIC值表明在正态分布和均匀分布下均是基于环境因子的评估模型优于基本的动态产量模型。阿根廷滑柔鱼的最大可持续产量(MSY)在351600吨到685 100吨之间,资源生物量在1322400吨到1 803 000吨之间,其捕捞死亡系数均小于F0.1FMSY,资源处在良好状态,没有遭受过度捕捞。本研究为应用环境因子在柔鱼类的资源评估与管理提中供了科学的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3.
We constrain the multistage tectonic evolution of the Palaeoproterozoic UHT metamorphic(P=0.9–1.0 GPa,T>1000℃,t=2088–2031 Ma)Bakhuis Granulite Belt(BGB)in Surinam on the Guiana Shield,using large-to small-scale structures,Al-in-hornblende thermobarometry and published fluid inclusion and zircon geochronological data.The BGB forms a narrow,NE–SW striking belt between two formerly connected,~E–W oriented granite-greenstone belts,formed between converging Amazonian and West African continental masses prior to collision and Transamazonian orogeny.Inherited detrital zircon in BGB metasediments conforms agewise to Birimian zircon of West Africa and suggests derivation from the subsequently subducted African passive margin.Ultrahigh-temperature metamorphism may have followed slab break-off and asthenospheric heat advection.Peak metamorphic structures result from layer-parallel shearing and folding,reflecting initial transtensional exhumation of the subducted African margin after slab break-off.A second HT event involves intrusion,at ca.0.49 GPa,of charnockites and metagabbros at 1993–1984 Ma and a layered anorthosite at 1980 Ma,after the BGB had already cooled to<400℃.The event is related to northward subduction under the greenstone belts,along a new active margin to their south.A pronounced syntaxial bend in the new margin points northward towards the BGB and is likely the result of indentation by an anticlinorial flexural bulge of the subducting plate.Tearing of the subducting oceanic plate along this bulge explains why the charnockites are restricted to the BGB.The BGB subsequently experienced doming under an extensional detachment exposed in its southwestern border zone.Exhumation was focused in the BGB as a result of the flexural bulge in the subducting plate and localised heating of the overriding plate by charnockite magmatism.The present,straight NE–SW long-side boundaries of the BGB are superimposed mylonite zones,overprinted by pseudotachylites,previously dated at ca.1200 Ma and 950 Ma,respectively.The 1200 Ma mylonites reflect transpressional popping-up of the BGB,caused by EW-directed intraplate principal compressive stresses from Grenvillian collision preserved under the eastern Andes.Further exhumation of the BGB involved the 950 Ma pseudotachylite decorated faulting,and Phanerozoic faulting along reactivated Meso-and Neoproterozoic lineaments.  相似文献   
4.
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顶管过程中的管一土相互作用进行了分析。在将数值分析与模型试验的结果进行比对校准之后,运用有限元分析程序ABAQUS对顶管过程中的地表沉降、破坏机制和管-土相互作用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作用于开挖面上的推力对于顶管是至关重要的:推力过小是造成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而推力过大则会引成地表隆起。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管道的埋深对于选取合理的推力以及确保开挖面的稳定是十分关键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水平定向钻进在硬岩地区应用的实例。如今,越来越多的水平定向钻进工程是通过穿越山体来实现管道的连接。在欧洲,水平定向钻进施工已广泛应用于穿越硬岩山体,也证明了水平定向钻进在山区施工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波兰华沙用微型隧道工法铺设污水输送管网解决自然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所铺下水道管道在工程实践中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在微型隧道工法铺设管径、铺设长度和曲率顶管等三方面打破了已有世界纪录。  相似文献   
7.
矩形断面管道具有空间利用率高的特点。在本工程中,采用泥水平衡顶管技术施工,证实了矩形顶管机在长距离及弯曲顶管施工中的各方面适用性,相信今后矩形顶管机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由于下水管道进出口数量有限,因此在管道固化过程中控制热水或者蒸汽的能量使其沿着管道均匀固化很难实现。现在常用的方法是在特定的检查室内用点式传感器(pt—100)测量下水道外层薄膜的当前温度值。本文将展现在下水道管道修复中用于控制管线固化的一种新的温度测量体系,这种温度测量体系将无缝的测量整个管道。该体系包括光纤监测系统、软件工程设计和硬件设计。当然我们也会展示以下内容:该系统通过研究不同的管道工程而逐渐成熟的研发过程,经过优化的导向过程的优势,降低管道修复的成本,提高管线的质量和客户的接收程度。  相似文献   
9.
格陵兰岛西南部Nassaq地区辉钼矿Re-Os年龄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陵兰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目前已探明的金属矿点(床)有800多个,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世界主要矿业公司多数对格陵兰的找矿与开发表现出积极态度。因此,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深入研究对进一步找矿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格陵兰西南部的那萨克(Nassaq)地区交通较为便利,本文在对该地区系统的野外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采集了含辉钼矿斜长角闪岩样品,并从中选择代表性样品,进行辉钼矿Re-Os年代学研究,为其成矿作用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基本依据。该地区辉钼矿的形成年龄为2553 Ma,为新太古界末期的产物,其矿化是Qorqut花岗岩侵入时(2550Ma)所形成,在格陵兰西南部应重视Qorqut花岗岩有关的辉钼矿的找矿与评价工作。  相似文献   
10.
1999年海城-岫岩地震序列的精准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9年11月29日,北京时间12点10分39秒(04:10:39 UTC)在我国辽宁海城-岫岩地区发生了一次Ms5.4地震.这次地震是继1975年2月4日海城Ms7.3地震之后该地区发生的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区域性的辽宁数字地震台网记录了这一序列的前震、主震与 余震.本文运用该台网的记录资料,用双差法对海城-岫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