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东海、黄海近代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的 分布及其反演潜力 总被引:7,自引:7,他引:3
以东海、黄海2006年4月、10月航次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为研究对象,结合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而讨论BSi的反演潜力。研究发现,调查海域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介于0.018%~2.516%,平均值为0.726%,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波动较小,相对稳定。整体而言BSi含量与相应年代的浮游植物现存量变化的趋势相近。经一元线性分析发现BSi含量与硅藻生物量的相关性显著。为进一步证实由BSi含量反演古生产力的有效性和可信度,采用Tunnicliffe等的方法探讨了BSi含量在沉积物中的稳 相似文献
2.
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长期变化 总被引:6,自引:6,他引:1
依据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胶州湾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 系统分析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的长期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自 1981 年以来, 胶州湾浮游植物总量呈现增加的趋势, 但空间分布格局没有发生明显改变。胶州湾的浮游植物优势种组成发生改变, 洛氏角毛藻、密联角毛藻、波状石鼓藻、叉角藻与梭角藻等成为近 5 年来新的优势种。胶州湾浮游植物优势类群数量的长期变化趋势表明, 中肋骨条藻、 角毛藻等小型链状硅藻数量呈现增加趋势, 波状石鼓藻等暖水性种类的数量持续升高, 甲藻类浮游植物数量升高、分布范围扩大, 表明胶州湾浮游植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综合影响已经做出响应。 相似文献
3.
黄、东海水母暴发机理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3,他引:2
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海洋赤潮、绿潮、白潮(水母暴发)等生态灾害在多重压力下不断出现。对于以水母为代表的胶质类生物的数量增多,国际上有很多的解释和争论:水母的暴发是一种趋势性的还是周期性的现象,关键问题是对导致水母暴发原因的认识。针对这些问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关键过程、机理及生态环境效应"开展了综合性的研究,对前期的研究进展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发表在本专辑中,涉及水母生活史策略、环境因子对水母不同生活史阶段的生长和发育的影响、水母的暴发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对中国近海水母暴发的新认知等。 相似文献
4.
2011 年春夏季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 总被引:3,自引:3,他引:1
通过2011年4月和8月利用"科学三号"考察船在黄、东海海域开展的春、夏季综合调查,研究了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分布格局及其时空变动规律,探讨重要环境因子的变动对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表层水体中小型、微型和微微型粒级叶绿素a浓度的范围分别为0—4.36、0.02—2.27、0—2.66mg/m3,平均叶绿素a的浓度分别为0.56、0.31和0.14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55.4%、30.8%和13.8%。夏季表层由大至小3个粒级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范围分别为:0—6.78、0—2.59、0—0.86mg/m3,平均叶绿素a含量依次为0.50、0.24和0.07mg/m3,对叶绿素a总量的贡献率分别为61.8%、30.1%和8.1%。春季小型浮游植物叶绿素a浓度的垂直分布较为均匀,微型和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随深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夏季叶绿素a浓度出现明显分层现象,10m层以上小型和微型浮游植物浓度较高,10m层之下浓度迅速降低。微微型浮游植物浓度在不同水层都保持较低水平。受黄、东海不同季节水团影响而引起的温、盐以及营养盐分布格局的变化是影响黄、东海浮游植物粒级结构组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2011年胶州湾网采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于2011年1-12月对胶州湾海域浮游植物进行了周年调查,获得了同步的温盐和营养盐数据,分析了浮游植物丰度、优势种类、多样性指数和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检出浮游植物108种(包括变种和变型),其中硅藻门34属93种,甲藻门6属14种,金藻门1属1种。浮游植物主要由硅藻和甲藻两大类组成,其中硅藻占绝对优势,全年甲藻/硅藻比均小于0.08。优势种共有35种,夏、冬季优势种交替明显,全年几乎均出现的种类为圆筛藻(Coscinodiscus spp.),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生态类型主要以广布种、广温近岸种、温带近岸种为主,也出现了少数暖水种和外洋种。浮游植物丰度分别在2月、4月和7月份达到峰值,其中4月全年最高,为591×106cell/m3,2月是次高峰,数量为468×106cell/m3,7月为172×106cell/m3,秋季浮游植物丰度相对较低。本研究结果与胶州湾浮游植物典型双峰型变化不同。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平均为2.4,秋、冬季节较高,春、夏季节偏低,水平分布上呈现湾外 > 湾口 > 湾内的趋势,均匀度平均值为0.26,分布趋势与多样性指数基本相同。由此可见,湾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较湾口和湾内更为稳定,温度、硅酸盐、亚硝酸盐、硝酸盐、铵盐和磷酸盐对浮游植物丰度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6.
2014年冬季西太平洋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西太平洋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系数,结合相应的生态因子,对西太平洋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西太平洋走航断面表层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值基本在0.2以下,而DY(大洋)断面Fv/Fm平均值仅为0.16,光能利用效率α的变化范围为0.007-0.117,平均值为0.039;相对最大电子传递速率rETRmax变化范围为6.8-113.4(μmol/(s·m2)),平均值为32.72(μmol/(s·m2));饱和光强Ek的变化范围为60.3-1662.7(μmol/(s·m2)),平均值为846.83(μmol/(s·m2))。DY断面Fv/Fm最大值水层与DCM层(叶绿素最大层)相吻合,既保护了浮游植物光反应中心不受强烈光辐射影响,又支持了DCM层浮游植物相对较强的光合作用和对整个水体初级生产力的贡献率。DY断面浮游植物具有极低的光能利用效率却需要较高的光强来达到光饱和,导致这种生活环境下浮游植物处于一种低活衰老的状态,这是造成某些大洋海区低生产力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胶州湾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2
于 2007 年 1—12 月在胶州湾搭载“创新号”考察船完成了 12 个航次的浮游纤毛虫丰度和生物量调查。结果表明, 胶州湾纤毛虫丰度的范围为 41—31077ind/L, 生物量范围为 0.06—99.37μg C/L。表层纤毛虫平均丰度于 6 月达到全年最高值(6065ind/L), 12 月为最低值(843ind/L); 平均生物量8 月达全年最高值(18.5μg C/L), 6 月为最低值(0.6μg C/L)。除 6 月和 8 月外, 湾内站位纤毛虫的平均丰度比湾外的高。砂壳纤毛虫种数于 8 月达到最高值(25 种), 1 月种数最少(6 种)。砂壳纤毛虫丰度
在纤毛虫丰度中的比例全年平均为 25%, 分别于 1 月和 8 月达到最低(8%)和最高值(57%)。 断面资料显示, 纤毛虫的分布表层高于底层。表层砂壳纤毛虫生物量及表层纤毛虫的生物量均与表层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 表层砂壳纤毛虫的生物量及表层纤毛虫生物量与Chl.a浓度都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图像自动识别技术在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结合 Zooscan 扫描技术与 ZooProcess 分析与图像自动识别方法, 进行了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自动识别的研究。通过对胶州湾 2009 年浮游动物样品进行标准化扫描, 随机选取不同类群的浮游动物图像, 建立胶州湾浮游动物图像培训数据库并进行性能验证, 表明对胶州湾绝大部分类群, 图像识别的准确率可以达到 80%以上, 且误判率低于 20%。对于毛颚类、桡足类、夜光虫、磷虾等的识别准确率可以高达 90%以上。进一步将图像自动识别结果与人工分类的结果进行比较, 发现对于胶州湾5个主要的优势类群, 两种方法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性, 尤其是桡足类和毛颚类, R2值分别可达到 0.96 和 0.75。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该图像识别方法在胶州湾浮游动物体积变动、粒级组成中的应用, 为利用图像手段进行胶州湾浮游动物生态学及长期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10.
目前关于中国近海浮游植物光合作用特征的研究较少,尤其是海洋浮游藻类冬季光合生理生态方面的研究少见报道。本实验利用浮游植物荧光仪Phyto-PAM测量了胶州湾浮游植物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快速光曲线、光化学淬灭以及非光化学淬灭,通过显微镜镜检获得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组成与丰度结果,结合相应的环境因子,对胶州湾冬季浮游植物进行了原位光合作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期间胶州湾浮游植物具有较高的光合活性与潜力,最大光化学量子产量保持在0.69左右,光能利用效率大部分处于0.2—0.3之间,快速光曲线十分典型,当光强超过1000μmol/(s·m2)后依然能保持较好的光合活性,光化学淬灭值较高;当光强超过1500μmol/(s·m2)后,相对电子传递速率开始下降,实际光量子收益达到最低,非光化学淬灭升高,此时海洋浮游植物将光合机构吸收的过量光能以热能的形式耗散掉,有效地保护了胶州湾浮游植物的光合器官不因高光强的照射而受到损伤。冬季大部分时期胶州湾浮游植物丰度极低,但是湾内浮游植物具有较强的光合活性,加上相对稳定的水文、生物等环境以及较丰富的营养盐和相对有利的营养盐结构,是推动冬季浮游植物高峰期出现的关键生理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