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完全免费   3篇
  海洋学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7 毫秒
1
1.
水产养殖业的尾水排放已成为水域生态环境的污染源之一,为探究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效果,对凡纳滨对虾-缢蛏串联养殖池塘的水生态进行周年跟踪测定,并采用权重赋值法与灰色聚类法对其生态修复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串联模式下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6.8×105~2.5×108cell/L,生物量为2.04~65.72 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4~2.56,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3~0.72,多样性水平较高,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好;与传统虾蛏混养模式相比,虾蛏串联养殖模式对养殖池塘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修复作用。基于权重赋值法的生态修复效果评价表明,虾蛏串养模式的综合改善率为28.96%,生态修复目标综合值为0.6347,整体修复效果为良;灰色聚类法评价结果表明,虾蛏串联养殖模式的生态修复评价得分为1.6413,比传统虾蛏混养塘评价得分提高39.76%。因此,相比传统虾蛏混养模式,虾蛏串联养殖模式更加有利于维持池塘生态稳定,对养殖池塘水生态环境有明显的修复作用,这一结果为养殖尾水达标排放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与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生态循环养殖过程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与水质因子变化特征之间的相关性,本实验于2018年6月至11月在宁波市鄞州区椿霖养殖场对虾蛏循环养殖池塘中水质及浮游植物的动态开展了逐月采样监测,分析了养虾塘与养蛏塘中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及水质因子变动。结果显示:(1)对虾养殖期间共鉴定出6个门101种浮游植物(包含9个未定种),从种的数量上来看,硅藻门 > 甲藻门 > 绿藻门 > 蓝藻门 > 裸藻门 > 隐藻门,其中包含优势种14种,养殖初期优势种为硅藻门的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等,随后甲藻门的海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和绿藻门的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等逐渐占据优势,后期仍以硅藻门为主要优势种。(2)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6.8×105-2.5×108cell/L,生物量为2.04-65.72mg/L,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范围为1.34-2.56,均匀度指数范围为0.43-0.72,多样性水平较高,物种分布的均匀度较好。(3)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与水质因子进行CCA分析后得到硅藻门种群变化主要与温度、盐度、pH密切相关(P<0.05);绿藻门种群优势受氮含量(总氮、亚硝酸盐氮、氨氮)的影响较大;而甲藻门、蓝藻门种类则与磷含量(总磷、活性磷)与温度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银鲳(Pampus argenteus)应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相关基因表达研究,本研究设置4个温度组:对照组26℃和实验组28、30、32℃。并对银鲳的肝、肾和鳃的组织结构、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相对活性变化和丙二醛含量变化以及hsp70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随温度的上升,3种组织的组织结构损伤程度逐步加深,且肝、鳃组织表现更为明显且复杂;(2)高温显著影响了银鲳抗氧化酶活性,短期热胁迫时,银鲳对28℃能逐步适应,而在30℃和32℃高温胁迫下,则会对银鲳机体产生不可逆的损伤;(3)随应激时间的延长,不同温度下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均在0.5天时显著升高并达到峰值,之后迅速回落。研究表明:短期热胁迫时,银鲳对28℃能逐步适应,而在30℃下,胁迫将对其产生严重损伤;32℃高温胁迫下,银鲳表现出强烈的应激响应,胁迫对其造成致命损伤。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