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
对在分类上存在混乱的云纹石斑鱼(Epinephelus moara)和褐石斑鱼(E.bruneus)的外部形态和骨骼系统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石斑鱼的体形和体表横带等外部形态特征非常相似,但体表斑纹不同;Fisher逐步判别法分析得出两者在可量性状,如体长/肛长、背鳍基底长/臀鳍基底长和头长/眼径,可数性状,如背鳍鳍条数、鳃耙数和幽门盲囊数等方面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两者骨骼系统均由脑颅、咽颅、脊柱、肋骨和附肢骨骼组成,主轴和附肢骨骼的形态结构基本相同,但在脑颅的眶前骨和眶后骨、咽颅的前鳃盖骨和尾舌骨、附肢骨骼的髓棘间骨以及尾下骨与尾鳍鳍条连接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上述形态与骨骼差异可作为两种石斑鱼种间分类的依据。研究结果确认云纹石斑鱼和褐石斑鱼为两个不同的物种。 相似文献
2.
为探求黄东海平滑真刺水蚤(Euchaeta plana)是否存在分化,对南黄海、东海2个海域平滑真刺水蚤进行ISSR分析。利用筛选出的4个ISSR引物对平滑真刺水蚤进行PCR扩增。共获得18个扩增位点,其中多态性位点14个,所占比例为77.78%。利用POPGENE软件计算遗传距离为0.071 8,遗传相似系数为0.930 7,从而说明2个群体之间遗传分化很小,并推断为黄海暖流影响其分布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是脊椎动物体内重要的非特异性免疫基因之一.为了研究赤点石斑鱼的MHC基因的结构与表达特性,本研究运用RACE,Realtime PCR及SSCP等技术,首次成功克隆获得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非特异性免疫因子MHC IIB基因的4个cDNA全序列,序列全长为1 195~1 355 bp,含有3′UTR、启动子、多肽结合区(β1)、IGC区(β2)、跨膜区、胞质区和5′UTR区,编码区大小为750 bp.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赤点石斑鱼MHC IIB分子具有经典MHC蛋白分子的空阃结构,在多肽结合区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β1区由1个a螺旋与4个反向平行的β折叠构成多肽结合区,β2区由多个β折叠构成2个反向平行的三明治结构.利用SSCP技术研究了赤点石斑鱼MHC IIB的表达多态性,发现其在头肾、心、肝等12个组织器官中均能有效表达,表达多态性也异常丰富.此外,根据MHCIIB分子中相对保守的lGC区氨基酸序列构建了脊椎动物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了该分子的IGC区氨基酸序列可以作为研究鱼类物种间进化关系的良好标记. 相似文献
4.
“2003国际海事防务展暨水下防务技术展”于2003年11月11日至14日在美丽的新加坡隆重举行。这次国际防务展是显示海事防务实力和各国海军装备的大展台,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现场测量资料和淤泥流变特性试验结果的分析,研究了可航容重的特性并探讨了粘性颗粒粒度含量对可航容重的影响,提出了汕头港外航道适航水深的应用技术指标。应用情况表明适航水深的研究取得所期望的功效。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