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海洋学   8篇
  2014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1.
根据2010年春季对台湾海峡中部日本鲭的生物学测定数据及怀卵量计数结果,对其产卵群体的生物学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日本鲭产卵群体性比符合1∶1的雌雄性比关系;叉长范围212.00~271.00 mm,平均244.76 mm,优势组230.00~260.00 mm;雌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5.00 mm,雄鱼最小性成熟叉长221.00 mm;体质量范围110.99~242.00 g,平均170.97 g,优势组130.00~220.00 g.雌雄个体的性腺成熟度均以Ⅳ~Ⅴ期为主,摄食强度均较高,雌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00,雄鱼平均摄食强度为2.25;雌鱼的平均摄食强度随性腺成熟度的提高呈下降趋势,而雄鱼正好相反;在达到完全性成熟前,雌雄鱼的性腺指数GSI都随着性腺的发育而增加,雌鱼的平均性腺指数GSI略高于雄鱼;绝对怀卵量5.283 5万~16.884 7万粒,平均10.405 0万±0.611 8万粒;叉长相对怀卵量227~625粒/mm,平均423±22粒/mm.随着叉长的增加,怀卵量也持续增加.叉长250.00 mm以上个体怀卵量相对于250.00 mm以下个体出现大幅增加趋势.与20世纪80年代研究结果相比,目前该海域日本鲭的大量性成熟年龄由2龄提前为1龄,最小性成熟年龄即为大量性成熟年龄;产卵群体年龄组成由1~5龄转变为1~2龄,优势组由2~3龄下降为1龄;产卵群体平均绝对怀卵量下降了33.23%.因此,为了保护该海域日本鲭资源并提高种群数量和年龄结构,应该首先制定合理的最小开捕叉长,同时在其春汛产卵期采取必要的休渔措施及在主要产卵场设立保护区.  相似文献   
2.
东海北部和黄海南部小黄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2002年11月~2003年10月在东海北部、黄海南部(31°N~34°N,126°E以西)所获取的小黄鱼渔获样品,合计采集1 064尾,通过每月对小黄鱼鳞片生长轮的观察和基础生物学测定,研究了小黄鱼的年龄和生长,并对渔业生物学状况进行了动态分析。结果表明: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体长范围在75~220mm,平均体长为135.42mm;年龄组成为当龄鱼~4龄鱼,共5个年龄序列,并以当龄鱼和1龄鱼为主,占81.39%,1~4轮组的年轮形成时间为2~6月;体长与体重的关系雌雄间无明显差异;Von Bertalanffy生长参数在性别方面无显著性差异,雌雄合并估算的L∞=233.23mm,K=0.29/a,t0=-1.4a。分析和比较了东海北部、黄海南部小黄鱼的渔业生物学历史状况,目前小黄鱼较以往任何年代渔获个体小型化、低龄化现象明显;小黄鱼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80年代变慢,低年龄段的个体生长速度较20世纪90年代加快,生长参数随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发生了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3.
基于个体模型的东海鲐鱼渔场形成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鲐鱼Scomber japonicus资源丰富,在我国近海渔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渔场的形成受海洋环境的制约,本文确定鲐鱼运动和物理环境之间的响应关系,建立起了基于个体的东海鲐鱼生长洄游模型。结果显示,鲐鱼集群分布与捕捞生产渔场基本吻合,鲐鱼聚集主要受台湾暖流、大陆沿岸水、黑潮影响,往往集群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并在冷暖交汇区温盐梯度大偏暖水一侧。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交汇的锋面附近、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黑潮与中国大陆沿岸水形成的潮境区域均有大量的鲐鱼聚集,并形成渔场。产卵位置的变动使偏西产卵位置的鲐鱼由于受台湾暖流影响较大,鲐鱼会呈长带状大量聚集在台湾暖流和沿岸水的锋面附近,并使在台湾暖流暖水舌前端的聚集数量增多,而偏东的产卵的鲐鱼受黑潮影响较大,聚集分布范围较大,会使黑潮形成的锋面附近聚集数量增多,而使台湾暖水舌的前端的聚集量减少。正常产卵位置在生存率方面是最佳产卵位置。研究表明鲐鱼所处空间位置不同,会影响其集群的位置,用数值模型验证了物理环境会对鲐鱼的洄游和渔场的形成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水母暴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母(Jellyfish)是一个泛称,主要包括腔肠动物门(Cnidaria)的水螅虫纲(Hydrozoa)、管水母亚纲(Siphonophorae)和钵水母纲(Scyphomedusae)等具固着水螅型和浮游水母型的水母,以及终生营浮游性生活的栉水母门(Ctenophora)水母  相似文献   
5.
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东海区2000年和2001年底拖网调查所获取的乌贼渔获物组成、各种类出现频率、分布站点和质量资料,分析了东海区经济乌贼类资源结构和优势种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东海区经济乌贼类优势种较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金乌贼(Sepia esculenta)、神户乌贼(Sepia kobiensis)已替代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成为资源最丰富的种类,为东海区重要的捕捞对象,目前乌贼渔获组成结构相对稳定;经济乌贼类集群已由春季变为秋冬季,密集分布区由近海浅水区变为外海深水区,但金乌贼和神户乌贼的地理分布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Alice台风对东海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鲐(Scomber japonicus)的补充量受物理环境影响很大。本文基于东海鲐鱼个体的初期生态模型,遴选对东海鲐鱼输运路径影响最大的Alice台风,研究台风导致的物理环境的改变对鲐鱼鱼卵仔鱼的输运分布和补充量的影响。研究发现,Alice台风对鲐鱼仔鱼的输运分布影响不大,原因是Alice台风逆时针旋转的气旋与潮流顺时针旋转的反气旋相互抵消,减少了台风对仔鱼输运区域低频率潮流的影响,使东海鲐鱼的输运路径处在受台风影响最小的区域。台风移动速度快、作用时间短也是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之一。台风使鱼卵仔鱼普遍向深水移动,台风过后2.5和5天存活数量分别为4.08×109和3.67×109个,而没有台风影响的分别存活6.64×109和5.93×109个,Alice台风最终导致仔鱼的存活率降低。本文为深入探讨环境变化与鲐鱼资源量的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1997~2000年东海中南部(25°30'~29°00'N,120°30'~127°00'E)四个季节的底拖网调查资料,运用聚类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NMDS)的方法分析了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结构的空间特征,结果显示,东海中南部鱼类群聚大致可分为近海群聚和外海群聚.在不同季节两个群聚的种类组成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并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近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为带鱼、发光鲷等.外海群聚的特征种类主要为黄鳍马面鲀、短尾大眼鲷、黄鲷等.鱼类群聚与环境因子水深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以2005-2006年江苏省帆式张网渔获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黄海南部黄鲫资源的时空分布、群体组成结构以及产卵群体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黄海南部黄鲫主要利用渔期为春季3-5月、冬季1月或12月.春季高产渔区主要分布在大沙渔场的西南部和吕泗渔场的东部,冬季和秋季高产渔区相对靠近或较春季高产渔区偏东.黄鲫高产渔区的分布无明显季节变化特征.黄鲫渔获群体主要由体长70-110mm、体重0-15g的个体组成,产卵群体的平均体重范围为8.7-12.0g.与1981-2000年的研究结果相比,黄鲫个体小型化越趋显著,当前利用个体偏小.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