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8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中平原全新世环境演变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根据陕西歧山等剖面高分辩率孢粉分析和古土壤类型研究得知,全新世大暖期关中地区发育的土壤为淋溶型森林土壤,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半干旱气候下的森林草原型的黑垆土;该区全新世可分为三个时期9个阶段,全新世早、晚期分别包括2个阶段,中期包括5个阶段;植被类型以落叶阔叶林为主,间有森林草原出现;中全新世气候最佳阶段年均温比今高约3℃,年均降水量比今多200mm左右。  相似文献   
2.
以方家沟沟掌台地上的十六国末期赫连伦墓地和沟口汉墓群为依据,确定出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地貌年龄上限为北魏太武帝始光二年(425 A D)。结合现代侵蚀沟地貌年龄计算公式,最终确定其现代侵蚀沟初始侵蚀年代为唐贞元五年(789 A D)前后。根据洪河流域20多年来的侵蚀模数值,计算方家沟流域1 129 a来的侵蚀总量。在1∶10 000地形图上测得方家沟流域现代侵蚀沟的空腔体积。在此基础上,以今天地貌为基准,复原其地貌至唐初,并虚拟绘制出地貌复原图。结果显示,至少到唐初,方家沟流域还是低丘宽谷地貌,不存在深陷的V型谷,V型谷形成的时间要稍晚一些。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陇东盆地泾河的三、四级支流和部分一、二级支流流域。复原结果很好地支持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日趋严重这一结论。  相似文献   
3.
在对先秦历史文献可信度高的记录进行考辨的基础上,提取出包含多层面气候变化信息的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气候事件,参证于甲骨文等考古学资料,并与竺可桢曲线、郭德冰心δ^18O记录进行对比接受验证,确认了所提取气候事件的客观存在,结论是:5-2.7kaB.P.黄河中下游平原气候环境变化呈多样性,间有高温强降雨、海侵、降尘等现象发生,干旱作为头等灾害一直存在,提取的历史气候事件概括性、真实性强,在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可能具有大范围的对比性。  相似文献   
4.
十六国时期夏国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省靖边 县城北无定河北岸,今天的自然景观属 于沙漠,仅存稀疏的次生灌丛和草本群落。但是,在约1600年以前,当地为温带干草原, 在塬面或山丘上分布有侧柏林,沟谷、河岸边生长喜温湿的乔木,河流、湖泊、沼泽中水生 植物繁盛,在丘间低洼处或盐碱土上分布有灌木和草本植物。当时该地区的年平均温度为7 8℃~9.3℃,最热月平均温度23.0℃~24.9℃,最冷月平均温度-12℃~-5.6℃,年 较差285℃~38.2℃,年 降雨量403.4~550.0 mm,最大月降雨量83.8~123.9 mm,最小月降雨量为4.4~1 2.2 mm。 当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出0.2℃~0.7℃,年降雨量也高出60~100 mm。如此的历史景 观今天 已经向南迁移,侧柏林或森林草原退缩至延安以南。在此近 1600年的时间里,毛乌素沙漠 分布范围不断扩大,其南部边缘推进了约200 km,推测沙漠扩展的速率达到平均125 m/ a。  相似文献   
5.
王晗  侯甬坚 《地理研究》2010,29(1):163-172
依据史料和已有研究,恢复了洛川塬土地利用的演变过程及其对土壤侵蚀的影响。研究表明,清至民国时期是一个由土地垦殖的初步恢复到土地垦殖力度的增强、垦殖范围的扩大,再至战乱、自然灾害后期的重建以及民国时期土地垦殖发展的过程。地貌的复杂性、降水的不稳定性,对土地开垦造成客观限制;政策制度的推行对土地开垦起到主导作用;而人口因素是土地开垦的根本动力。土地开垦面积随不同时期的人口变化而呈现显著差异,即土地开垦面积和人口数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洛川塬环境伴随着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强度增强而逐步恶化。这种恶化是地理环境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减弱,继而引发土壤侵蚀加剧,并呈现为人为加速侵蚀和自然侵蚀交相混合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陕北黄土高原人工林下土壤干化原因与防治   总被引:26,自引:13,他引:26  
黄土高原的退耕还林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宏伟工程,成功实施该项工程对恢复该区严重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和减少黄河下游水患具重大现实意义。当前植树造林面临的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土壤干化。土壤干化导致人工林生长不良,甚至干枯死亡,查明土壤干化原因对在植树造林工作中采取合理对策有重要作用。野外调查和资料分析显示,陕北黄土高原土壤干化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原因;二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包括该区本来降水量较少,近50a来降水减少和气温升高3个方面。人为原因包括植被破坏,人工林密度过大,在不适于森林发育的地带进行了造林和没有遵循植被演替规律进行了造林4个方面。根据黄土高原已经发生了变化的自然条件,本文建议在陕西延安以南至关中盆地南缘的落叶阔叶林带应采取植被的自然恢复或人工草灌和稀疏的植树相结合的措施恢复森林植被,在延安至长城之间的森林草原带应以人工发展优良草灌为主,配合大间距的植树恢复森林草原植被,在长城以北以种草为主。为提高乔木成活率和确保人工林正常生长,继续采取建造鱼鳞坑等集雨工程措施是很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人文景观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侯甬坚  周杰  王燕新 《中国沙漠》2001,21(2):188-194
通过使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对北魏时期(AD386-534)历史文献记录进行断代考证研究,参用研究精度较高的第四纪地质实验分析资料。围绕鄂尔多斯高原景观问题按地理要素展开探讨,取得的结果是本时段内库布齐沙漠沙深,面积广大,毛乌素沙地已有风成沙丘,植被不丰,干燥气候条件下多个季节仍有雨雪冷湿天气,高原上呈现沙草并存在荒漠-荒漠草原景观,居住其上的人民在套上黄河支流发育地段务农,牧民和载畜量由北向南增多,东南缘边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8.
本文根据实地考察资料,并结合史料,浅析了在当地社会经济条件不断变动的情况下,水陆路间的消长关系和航道缩短原因,探讨了近50年来丹江河道航程缩短的里程和时间尺度,进而提出近期河道开发以挖掘丹江口库区运输潜力为宜的意见。  相似文献   
9.
费杰  周杰  侯甬坚  安芷生 《世界地质》2003,22(3):214-225
用中国的历史文献来研究较早历史时期的火山喷发的气候效应,尤其是喷发持续时间长、过程复杂的冰岛式火山喷发的气候效应,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本文主要探讨了-934 AD冰岛Eldgjá火山喷发在中国的气候效应,发现在Eldgjá火山喷发后,中国的气候变冷突出表现在93-~942 AD,初步估计,939/940 AD冬季洛阳开封一带相对于933-938 AD的降温幅度可达5℃-8℃。在北半球范围,Eldgjá火山喷发后的气候变冷集中在935-937 AD(峰值在935 AD)和939-942 AD(峰值在939-940 AD)两个时期。推测Eldgjá火山在长达3-8年的喷发过程中,可能于934-935 AD和938-939 AD前后各出现一个喷发的高潮。  相似文献   
10.
北魏(AD386——534)鄂尔多斯高原的自然一人文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使用历史地理学研究方法,对北魏时期(AD386-534)历史文献记录进行断代考证研究,参用研究精度较高的第四纪地质实验分析资料,围绕鄂尔多斯高原景观问题按地理要素展开探讨,取得的结果是本时段内库布齐沙漠沙深,面积广大,毛乌素沙地已有风成沙丘,植被不丰,干燥气候条件下多个季节仍有雨雪冷湿天气,高原上呈现沙草并存的荒漠-荒漠草原景观,居住其上的人民在套上黄河支流发育地段务农,牧民和载畜量由北向南增多,东南缘边最为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