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5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3篇
  2010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滑坡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海洋工程地质调查发现,在南海北部外陆架和上陆坡海底,有大片滑坡,其水深范围约在180-650m之间,它们沿着陆架外缘坡折处呈北东-南西方向分布,其具体位置往往与古三角洲前缘的海底陡坎及古海岸线位置密切相关,大量浅层地震,旁侧声纳,底质取样分析和土体力学理论计算表明,本区滑坡主要是由于地形坡度,沉积物特性,土体自身重力,它们是区内海底很不稳定的地带,是一种重要的地灾害因素,在海洋工程地质设计和实施时  相似文献   
2.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地貌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冯文科  黎维峰 《热带海洋》1994,13(3):39-46,T001
南海北部水深80-250m的外大陆架和上大陆坡海底,有大片沙波地貌分布,它们主要是晚更新世末次冰期低海面时遗留下来的滨海沙波,沿岸沙后,沙堤和沙垄,属残留沙体地貌。它们明显沿着末次冰期时形成的最低海岸线两侧分布,但在现代海底底流作用下,其两翼及沙波谷部发育有次一级的小型沙波或沙纹,它们的形态细小,排列紧密,与残留沙体地貌组成复式海底沙波。这就是流动沙波,是不稳定的地质因素,对海底工程有一定危害,但  相似文献   
3.
The environmental changes during the Late Pleistocene were more obvious in the eastern China than in other areas at the same latitude, which either between northern and southern, or between land and sea of the eastern China were mostly non-synchronous. The transitional period prior to the last glaciation came about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eastern China about 115,000 yr. ago. The desert environments of the inland of the north China were developed both in the glacial maximum and in the warm interglacial period, but the loess accumulation most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glacial period. The sand dunes and the periglacial solifluctions in the lower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region were formed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The event of lowest surface temperature occurred at 98,000 yr. B.P. and 59,000 yr. B.P.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South China Sea but not during the full-glacial stage. The phenomena mentioned . above were the result of the following reasons that the paleo-environmental changes in the  相似文献   
4.
大别山地区构造地貌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冯文科 《地质科学》1976,11(3):266-276
大别山位于江淮之间,跨皖、鄂、豫三省,与其东端的张八岭和西端的鸡公山、桐柏山合称淮阳山脉。它由西北向东南延伸,在湖北省的黄梅附近转向东北,地势上为向南凸出的弧型山系,相当于李四光提出的淮阳弧构造。大别山是淮阳山脉的主体,山势较高,1500米以上山峰都集中于皖、鄂、豫三省交界处一带,形成岗峦起伏,群峰突起的壮丽景观。  相似文献   
5.
十三万年来南海北部陆坡的浮游有孔虫及其古海洋学意义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V36-06-3柱状样采自南海北部陆坡下部水深2809m处,长12m许。浮游有孔虫分析,CaCO_3含量分析,袋拟抱球虫壳氧同位素分析(δ~(18)O)的结果表明,此处近130000年来表层海水古温度变化趋势与各大洋一致,而碳酸钙溶解旋回的表现却与太平洋相反,与大西洋一致,即冰期时溶解作用加强,CaCO_3含量偏低,间冰期则相反。其原因在于冰期有大量陆源碎屑物进入深海与次深海区,“冲淡”碳酸钙沉积并使其溶解作用加强。  相似文献   
6.
冯文科  杨达源 《海洋学报》1988,10(5):590-595
根据分析数据,制作了南海北部V3孔的12×104a以来的氧同位素曲线,比较南海北部、加勒比海.赤道太平洋西部及红海海区晚更新世以来的氧同位素曲线,它们的型式基本相同,但南海北部的曲线,变化的幅度比较大,而且约4.1×104a与约2.3×104a的周期变化显示比较明显,说明冰期中南海与外洋水体交换较少,且受北方来的干、冷气流与东北季风漂流的影响较大.在南海北部的曲线中,个别点的变化比较特殊,它可能与浊流作用的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深海平原晚更新世以来沉积环境和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地质事业的发展,对于深海海洋第四纪的调查研究工作已引起不少中外学者的注意及着手探讨,但对于南海海盆第四纪地质的调查研究报道甚少.1980年,笔者有机会参加中美联合进行的南海海盆的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并在美国拉蒙特-多尔蒂地质观察所提供的深海远洋调查船“维玛号”(Vema)上,使用重力活塞取样器在水深1034—3821米的海底,采集了7个岩芯样品,具体位置(图1).  相似文献   
8.
南海北部海底沙波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冯文科  夏真 《南海地质研究》1993,(5):26-42,T003
  相似文献   
9.
晚更新世末期南海北部陆架的古地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吴正  冯文科 《地理学报》1993,48(6):491-496
根据地球物理综合调查,沉积物的粒度、矿物成分、石英砂粒扫描电镜分析,14T测年,以及微体古生物等成果,表明南海北部外陆架地区在更新世末期,冬半年气候干寒,东北风强劲,风沙活动强烈,砂丘广布,为干寒多风沙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末次冰期鼎盛时期华南沿海地区的古环境特征。对有关单位近年调查成果的分析,估计当时该地区的冬季温度比今低11-15℃,2月海洋表层水温此今低4.6-2.2℃,珠江三角洲地区河流深切达-40-62m以下,古海岸线推移到今水深150m左右深处。达主要是冰期世界气候寒冷,海面大幅度下降,东亚冬季风强盛、南海北部东北季风漂流增强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