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6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淹没植物对河道糙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河道水动力及植物柔性变形分析,建立淹没状态下的植物河道糙率计算的理论关系,同时,利用试验资料及理论分析成果,进一步获得了植物河道糙率的附加值,借此可以分析与评价河道植物对水流阻力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2.
构造隆升过程研究对矿产资源勘查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是地质学家长期探索的关键科学问题之一.现有构造隆升过程的研究方法均具有一定的适用性和局限性,正反演方法之间难以建立定量关系.本文利用热运动学方法,通过离散元数值模拟,提取变形过程中离散单元的运动路径作为热年代学样品热史恢复的地质约束,实现了构造变形模拟和热年代学分析的定量耦合,在构造隆升研究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文以川东地区多层滑脱褶皱作用作为研究对象,重点恢复了方斗山—齐岳山背斜在距今170~70 Ma内的隆升变形过程.热运动学分析表明:先存的齐岳山断裂串联了深部拆离面和浅部滑脱层,湘鄂西褶皱带在170~110 Ma开始形成;140~110 Ma间齐岳山断层由断展褶皱作用向断弯褶皱作用转化,齐岳山背斜开始发育,略早于东部的利川复向斜;约110~90 Ma,方斗山背斜发育,隔挡式褶皱带开始形成;约90~70Ma,隔挡式褶皱规模逐渐增大,利川复向斜逐渐紧闭.正演模型建立、地温梯度计算、三维建模技术和应力演化分析是制约热运动学方法发展和完善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北部湾茅尾海是中国南方重要的经济开发区,兴建有滨海新城和多个港口码头,近年来围垦开发严重。本研究通过建立二维水动力数值模型系统,分析重要潮汐动力参数,对比研究1985年与2020年间钦州湾围垦和港口建设对当地水动力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围填海和港口工程之后,茅尾海的潮差变化较小,略微增加了0.05 m左右;全日分潮K1、O1及半日分潮M2、S2是影响钦州湾潮汐动力较大的驱动力,围垦后在茅尾海内海地区都略微增加了0.02~0.03 m,其中K1、O1是影响茅尾海的关键潮汐动力参数,敏感性测试分析表明三墩公路建设、钦州港海岸围垦和核电厂导堤建设对茅尾海潮差增加贡献率大致占60%、20%和10%;同时,围垦对束窄钦州湾航道具有一定的优化效应,围垦后钦州湾外湾三条水道峰值通量都明显增加,形成航道束水攻沙效果,对通航和维护主航道稳定性具有一定优势。因此,仅从潮汐动力参数变化角度分析,目前的围垦和港口工程迎合了当地河势特征,对潮汐动力场扰动较小,具有优化局部水动力场环境和提升通航安全性作用。  相似文献   
4.
南美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发育大量与正断层反转活动有关的断背斜构造,也是非常有利的油气聚集区。文章主要应用比例化物理模拟实验方法,以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为模拟对象,来分析早期正断层的陡缓程度、倾向组合以及断层间距等因素对正断层复活反转过程中断背斜构造形成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当早期正断层均向挤压端倾斜时,如果陡倾角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则陡、缓正断层都易发生反转,并形成断背斜构造。但当缓倾角正断层更靠近挤压端时,则该断层会吸收绝大部分的挤压量,而相对远离挤压端的陡倾角正断层不易发生反转。当早期正断层倾向相对时,距离挤压端更近的陡倾角正断层会吸收一定的挤压量,从而发生反转并形成背斜构造。而相对远离挤压端的缓倾角正断层是否发生复活反转则主要受断层间距的影响,距离越小越有利于断层反转。上述认识对在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寻找与早期正断层反转有关的断背斜圈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吴航  邱楠生  常健  张纪新  王晔 《地球科学》2019,44(3):784-797
川东地区发育典型的"侏罗山式"褶皱构造带,以北东走向的齐岳山断裂为界,南东侧为隔槽式褶皱,北西侧为隔挡式褶皱.中生代川东地区经历了自南东向北西的陆内递进变形,受多套滑脱层(基底拆离面、下寒武统页岩、志留系泥页岩和三叠系膏盐)的共同控制.但是,关于川东褶皱带的形成机制及其整体和分段形成时间仍存在较大争议.应用构造物理模拟方法,再现了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的形成过程,并分析了先存断裂及其倾角对川东褶皱构造变形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川东褶皱带是齐岳山断裂、华蓥山断裂、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拆离面组成的阶梯状体系在构造挤压下发生断层相关褶皱作用的结果.基底拆离面(深度约16 km)控制隔槽式褶皱的发育,志留系页岩主要控制隔挡式褶皱的形成.中生代(165~75 Ma)川东地区的构造缩短率约为32%.齐岳山断裂是隔槽式褶皱向隔挡式褶皱过渡的重要枢纽,是先存高角度断裂浅部向北西迁移后的产物.华蓥山断裂的倾角控制着隔挡式褶皱的波长,当倾角较陡时(45°)更有利于发育典型的隔挡式褶皱.   相似文献   
6.
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海相页岩是四川盆地下古生界主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目标,有机质成熟度不仅是油气生成评价的关键,也是页岩品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下古生界页岩有机质成熟度一直以来是有机岩石学研究的难点与热点问题.由于下古生界缺乏镜质体,先前的研究多是采用沥青反射率转换为等效镜质体反射率的方法,并且由于沥青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使得五峰-龙马溪组页岩的成熟度缺乏统一的认识和系统研究.通过采集四川盆地及其周缘的岩心和露头样品,系统分析了页岩有机显微组分光学反射率特征.结果表明笔石和固体沥青是最主要的两类有机显微组分.根据固体沥青的显微结构形态和光性特征,将固体沥青大体上分为两类:(1)颗粒状-棱角状的充填在孔隙和微裂缝中高反射率焦沥青;(2)以细小不规则表面的有机质颗粒大量分散于粘土矿物基质中的低反射率基质固体沥青.焦沥青与笔石随机反射率均可以表征下古生界页岩有机质成熟度.但焦沥青反射率略低于笔石反射率,并且随着成熟度的增高,笔石反射率的增速大于焦沥青,各向异性也显著增强.相对于固体沥青反射率,笔石随机反射率分布更为集中,更适合作为含笔石页岩有机质成熟度指标.但是笔石反射率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在过成熟阶段的换算关系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奥连特盆地是一个位于南美安第斯山前的弧后前陆盆地,盆地东部斜坡带发育大量低幅度构造,并与油气有密切关系。为明确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低幅度构造的形成过程及其主控因素,深入分析了低幅度构造的发育特征,针对性地开展了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奥连特盆地东部斜坡带低幅度构造主要与逆断层、反转断层和走滑断层相伴生,一般位于断层上盘,控制其发育的动力学机制主要是断层的正反转作用和走滑作用,而且先存正断层向深部变缓,有利于断层后期的反转以及低幅度构造的发育。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演化与构造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盆地西部地区沉积了较厚的陆相碎屑岩,同时也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系。根据地层平面展布特征以及剖面解释结果,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分析了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演变过程及其构造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受周缘造山带在不同时期差异隆升的影响,四川盆地陆相碎屑岩层系的沉积中心发生了有规律的迁移,从晚三叠世时的川西前陆盆地迁移至早—中侏罗世时的川东北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地区陆相碎屑岩层系遭受了印支期、燕山期和喜山期等多期构造事件的影响,盆地属性也随之发生改变,从陆相碎屑岩层系沉积前的克拉通内裂陷盆地转变为晚三叠世早期的大陆边缘盆地,并最终演变为现今的陆内前陆盆地;四川盆地西部陆相碎屑岩层系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褶皱变形为主,兼具弱走滑作用,主要发育叠瓦冲断带、背冲断块、断层相关褶皱、飞来峰等构造样式,同时表现出一定的横向分带性,并控制了圈闭发育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9.
玉米农田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8年辽宁锦州农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涡动相关系统通量观测资料,分析了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生长季(5-10月)及非生长季CO2通量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玉米农田生态系统的非生长季日动态趋势不明显;生长季日动态明显,呈明显的U型曲线,CO2通量最大值出现在12:00时,为-1.19 mg·m-2·s-1;不同物候期的日动态也呈现U型曲线,各发育期CO2通量日最大值范围为0.07~-0.23 mg·m-2·s-1;玉米农田生长季生态系统净CO2交换日累积(NEE)为-652.8 g·m-2,非生长季NEE499.8 g·m-2,2008年碳收支-153.0 g·m-2,表现为碳汇。  相似文献   
10.
广西钦州湾是中国南方重要河口型海湾,近期在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下,钦州湾水动力过程发生变化,对港口航运和岸线稳定性产生影响。文章基于1985年和2020年两期岸线和水下地形数据,采用水动力–沉积动力耦合的数值模型系统模拟了近35年工程建设和海岸围垦对钦州湾水动力和未来水下地形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围填海工程略微增加了龙门水道和外湾地区的潮汐场流速,有利于优化流路的空间分布格局;同时,围垦改变了潮汐不对称性分布,变化较大区域发生在茅尾海北部、龙门水道、外湾中部和三墩公路周边,对滩潮格局发育和局部冲淤态势产生影响;钦州湾中部龙门水道侵蚀略微增加,但变化范围更为集中,外湾地区变化幅度略微减少,变化趋势向东西两侧水道集中。总体而言,围垦工程导致钦州湾水下地形变化趋于稳定。钦州湾围垦工程对动力地貌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对维持港口航运和海岸带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