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2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选择鹿回头近岸海域常见的板叶角蜂巢珊瑚(Favites complanat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为研究对象, 采用室内连续培养的方法, 探究两种不同造礁石珊瑚对酸化和溶解有机碳(DOC)加富的响应。结果表明: 酸化(pH 7.6)并不会影响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和生长速率; 但DOC加富(524.03±78.42μmol•L-1)使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分别降低67%和47%、生长速率降低59%和40%。当二者共同作用时, 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降低30%和11%、生长速率降低46%和59%, 大多没有DOC单独作用时强烈, 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叶绿素荧光指数(Fv/Fm)均升高后降低, 板叶角蜂巢珊瑚Fv/Fm最先降低。实验表明, 这两种珊瑚虽然对海洋酸化的敏感度不高, 但是对有机物加富有不同的响应, 板叶角蜂巢珊瑚更为敏感, 可能导致这两种珊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有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2.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域珊湖礁生态系进行调查,采集了永暑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 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暑礁中的δ13C 沿着食物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 的平均值为 -17.7‰,明显高于永暑礁( -19.5‰),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栖性鱼类比游泳性鱼类的δ13C 相对高。对于肉食性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小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对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 还是C4 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 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长江口邻域叶绿素a和初级生产力的分布   总被引:46,自引:6,他引:40  
海水中的叶绿素a浓度是浮游植物现存量的重要指标,其分布反映出了水体中浮游植物的丰度及其变化规律.初级生产力反映了水域初级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生产有机碳的能力,是海洋生物链的第一个环节,是海洋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海域生物资源评估的重要依据.河口及其邻近海域是人类活动较为频繁的海域,也是生物海洋学研究过程的重要区域.长江口是陆源物质输入东海的主要场所,径流把大量的悬浮泥沙和丰富的溶解营养盐带入海洋,造成了长江口邻近海域独特的生态环境特征,成为了诸多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4.
南沙群岛海域沉积物间隙水营养盐(氮、磷、硅)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通过1997年11月和1999年7月2个航次对南沙群岛海域的现场调查,实测了南沙群岛深海盆沉积物的孔隙度?间隙水的营养盐含量,估算了沉积物海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通量?2个航次的沉积物间隙水的NO2-N,NO3-N ,NH4-N,PO4-P ,SiO3-Si含量,1997年冬季航次平均为4.68,43.84,115.68 ,6.85,425.71μmol·L-1,1999年夏季航次(H4SiO4除外)平均为2.72,36.86,31.40,10.10μmol·L-1;平均扩散通量,1997年冬季航次为0.03,-14.07,121.70,0.25,72.54μmol·m-2·d -1,1999年夏季航次(H4SiO4除外)为0.10,-11.74,40.47,-0.56μmol·m-2·d -1?NH 4和H4SiO4 是扩散量最大的2种组分,而HPO2-4 和NO-2的扩散量极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选择鹿回头近岸海域常见的板叶角蜂巢珊瑚(Favites complanata)和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连续培养的方法,探究两种不同造礁石珊瑚对酸化和溶解有机碳(DOC)加富的响应。结果表明:酸化(p H7.6)并不会影响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和生长速率;但DOC加富(524.03±78.42μmol?L-1)使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分别降低67%和47%、生长速率降低59%和40%。当二者共同作用时,两种珊瑚的钙化速率降低30%和11%、生长速率降低46%和59%,大多没有DOC单独作用时强烈,表现出一定的拮抗作用。两种珊瑚共生虫黄藻叶绿素荧光指数(Fv/Fm)均升高后降低,板叶角蜂巢珊瑚Fv/Fm最先降低。实验表明,这两种珊瑚虽然对海洋酸化的敏感度不高,但是对有机物加富有不同的响应,板叶角蜂巢珊瑚更为敏感,可能导致这两种珊瑚在未来环境变化中有不同命运。  相似文献   
6.
根据2005年8月和11月的调查资料,利用现场稀释法,以叶绿素a为检测对象,分别对三亚湾海区夏秋两季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夏秋两季浮游植物瞬时生长率(k)分别为0.9~1.32/d和1.81~3.30/d,而微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g)则为0.85~1.79/d和1.29~2.57/d。对浮游植物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分别是,夏季为57.26%~83.30%和78.13%~140.38%,秋季为72.47%~92.35%和86.65%~97.90%。秋季微型浮游动物以微型浮游植物为其主要食物来源,其摄食率和对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最高,平均分别为1.09/d和107.98%;微型浮游植物的瞬时生长率也是最高的,平均为0.94/d,为浮游植物群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三亚湾夏秋两季可把微型浮游动物作为控制浮游植物生长的重要影响因子之一,同时与秋季相比,夏季微型浮游动物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面起到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海北部上层海水关键水质因子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北部水域33个站位上层海水(水深200m以上)的温度、盐度、无机营养盐(包括NO3N、NO2N、NH3N、活性硅酸盐、活性磷酸盐)、溶解氧、pH、叶绿素a等水质理化因子进行现场监测和实验室分析,并对这些参数进行主成分的统计分析与关键水质因子筛选,进而阐述温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结果表明,统计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可以解释大约70%的总体方差。主成分1中温度、溶解氧、pH、硝酸盐等参数之间的联系最为紧密,而温度最高的特征分值说明海水的温度是南海北部水体最为关键的水质因子,海水的温热结构决定着其他水质参数的分布模式和变化特点。南海北部海水中的活性磷酸盐、活性硅酸盐以及硝酸盐等无机营养盐都与海水的温度、溶解氧和pH具有较大的相关性;而主成分2含有叶绿素a和亚硝酸盐2个参数,代表海水中浮游植物生长状况的叶绿素a与海水中的亚硝酸盐具有明显的线性关系。说明南海北部海水中藻类生长和海水中亚硝酸盐的水平具有很高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南沙珊湖礁生态系生物体中δ13C的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珊瑚礁生态进行调查,采集了永署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极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13C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署礁中的δ13C沿着的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的平均值为-17.7‰),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枉性鱼类比游游性鱼类的δ13C相对高,对于肉食的珊瑚礁鱼类来说,不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腑的^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还是C4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9.
造礁石珊瑚的表面积是珊瑚生物学和珊瑚礁生态学研究中重要的参数, 因其形态结构复杂, 准确测量十分困难。由于测量方法的不同, 导致不同珊瑚之间的重要指标无法被直接比较, 因此系统比较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十分必要。以块状的普哥滨珊瑚Porites pukoensis和分枝状的鹿角杯形珊瑚Pocillopora damicornis为研究对象, 以3D扫描技术测量的珊瑚表面积作为标准值, 对比石蜡包埋法、锡箔纸包裹法以及简单几何近似法3种传统方法测量珊瑚表面积的准确度; 讨论了不同的表面积测量方法对于不同形态结构珊瑚的适用性; 并通过简单回归分析, 校准传统测量方法的测量准确度。研究结果表明, 无论在普哥滨珊瑚还是鹿角杯形珊瑚中, 简单几何近似法的测量准确度最高(72.71%和94.52%), 石蜡包埋法其次(68.86%和83.08%), 锡箔纸包裹法最低(65.27%和58.07%)。简单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除了锡箔纸包裹法测量普哥滨珊瑚表面积与3D扫描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较低(r2=0.76)外, 其他传统测量方法与3D扫描测量结果均具有较强相关性(r2>0.95)。因此, 研究认为可通过简单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方程对传统测量方法进行校准, 以提高传统方法的测量准确度。  相似文献   
10.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生物体中δ13C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4月对南沙群岛海域珊瑚礁生态系进行调查,采集了永暑礁和渚碧礁生态系统中不同营养级的生物样品,测定了它们的稳定同位素13C 的丰度δ13C,结果表明,永暑礁中的δ13C沿着食物链有明显的增加趋势,渚碧礁则不明显.渚碧礁生态系中δ13C的平均值为-17.7‰,明显高于永暑礁(-19.5‰),这主要与生物种群的差异,纬度变化及环境因子有关.底栖性鱼类比游泳性鱼类的δ13C相对高.对于肉食性的珊瑚礁鱼类来说,小型鱼类肌肉中的丰度要高于中型和大型鱼类,这可能是由于代谢反应差异引起的.作为代谢的主要器官肝脏对13C有更高的富集度.温度、生物合成以及初级消费者的食物是以C3还是C4植物为主对生物体内的δ13C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