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6篇
地质学   7篇
海洋学   25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莱州湾海湾扇贝养殖区海水中悬浮颗粒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10月和1998年6月,在莱州湾两个主要海湾扇贝养殖区-芙蓉岛海区和金城海区,各定点进行了24h连续观测和取样,并在实验室内分析了总颗粒物(TPM)、颗粒有机物(POM)和叶绿素α的含量。结果表明,6月份金城海区的颗粒有机物和叶绿素α的含量均高于荚蓉岛海区;在10月份,芙蓉岛海区颗粒有机物的含量高于金城海区,但其叶绿素α的含量却低于金城海区,表明金城海区颗粒有机物的质量高于芙蓉岛海区。  相似文献   
2.
唐启升 《海洋科学》1993,17(2):21-23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OSLR)和全球海洋观察系统(GOOS)等。在这些计划的发展过程中,科学家们发现海洋物理过程与生物资源变化相互关系研究方面出  相似文献   
3.
应用VPA方法概算黄海鲱鱼的渔捞死亡和资源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启升 《海洋学报》1986,8(4):476-486
本文应用VPA方法概算黄海鲱鱼1967-1984年各年龄组渔捞死亡、资源数量和实际产卵的亲体数量,结果表明:(1)与太平洋白令海鲱和大西洋北海鲱相比,黄海鲱渔捞死亡高、世代渔捞寿命短;(2)由于世代数量波动剧烈以及捕捞强度过大,资源数量波动幅度很大,并直接影响渔获量;(3)1982年以来出现明显的补充型过度捕捞,实际产卵的亲体数量已下降到正常水平之下.因此,控制渔捞死亡,减少对产卵亲体的捕捞,仍是当前黄海鲱渔业管理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误差分析表明,自然死亡M值的估计精度是提高VPA方法计算精度的关键,文内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海洋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近期国际海洋生物技术研究发展的有关信息资料,介绍了海洋生物技术研究的现状、前沿领域和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秋季南黄海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2006年9月南黄海浮游生物网(孔径为70,160,505μm)采集样品内的浮游生物个体大小的粒径分布进行研究,确定各粒级大小的功能群组成,建立2006年秋季调查水域网采浮游生物的生物量谱,比较分析三个特征水域(黄海近岸、黄海中部及黄海和东海交汇区)的浮游生物生物量谱特征参数的异质性。结果表明:三种网采浮游生物粒级范围主要包括100 pg/个~70 ng/个的浮游植物和70 ng/个~62 mg/个的浮游动物。Sheldon型生物量谱为近似连续的波动曲线,标准型生物量谱为线型。总测区的标准生物量谱斜率和截距为-0.74和18.64,各个特征水域,黄海中部为-0.67和15.60、黄海近岸为-0.64和14.34、黄海、东海交汇区为-0.73和18.03。浮游动物种类多样性对标准生物量谱的特征参数具有较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多参数生物标志物法已被广泛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生产力和种群结构.但目前还缺乏这一应用的现代证据,尤其是西太平洋边缘海地区.文中作者对东/黄海的表层沉积物中的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东海表层沉积物中菜子甾醇、甲藻甾醇、长链烯酮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357~3 115 ng/g,黄海的总含量变化范围为2 898 ~6 714 ng/g,硅藻、甲藻和颗石藻生物标志物总量基本具有近岸高、离岸低的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所得到的趋势基本一致.生物标志物比例结果显示在东海的长江口方向离岸越远硅藻相对比例下降,而在长江口以南则是离岸越远硅藻比例升高.在东海和黄海颗石藻所占比例都很低,但是有离岸越远比例升高的趋势.用生物标志物所重建的种群结构的变化趋势与现场调查资料相符,但其绝对值却与现场资料存在差异.本研究为生物标志物重建种群结构提供了现代数据,但是此方法的定量应用还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黄海鲱鱼(Clupea herengus pallasi Valenciennes,即青鱼)渔业在我国北方有悠久的历史,但盛衰交替,渔获量变动十分剧烈。即使在资源回升的近十余年内也是如此,如1970年前产量不足1万吨,1972年则跃增至17.5万吨,近几年波动在2万吨左右。黄海鲱鱼洄游分布和资源生物学调查研究的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8.
正在发展的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态研究计划(GLOBEC)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变化。预计在今后的年代里,人类活动的影响幅度将大于自然界的影响幅度。因此,80年代以来,研究全球变化就成为国际科学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海洋作为地球水圈的主体,在地球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的相互作用中,起着控制地球表面环境和生命特征的作用,因而产生了许多与海洋科学有关的大型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如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中的全球海洋通量联合研究(JGOFS)、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全球海洋真光层研究(GOEZS)、热带海洋与全球大气计划(TOGA),全球海洋环流实验(WOCE),海洋科学与生物资源(ISLR)和全球海洋  相似文献   
9.
二百年来黄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生物标志物记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位于南黄海的柱状样10694进行了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其生物标志物含量及比例变化重建了黄海过去210 a来的浮游植物生产力及群落结构变化.结果表明10694站位在过去100 a来生产力有上升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过去40 a来尤为明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过去100 a中有硅藻比例上升-甲藻比例下降的趋势.通过与近期历史资料的对比,得出初步结论:黄海过去100 a生产力上升及硅藻比例增加主要是与东亚冬季风和ENSO增强有关.结果表明,可以用生物标志物法重建过去百年来中国近海生态变化,并可以初步区分自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近海生态系统演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渤海鱼类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根据1982-1985年和1992年8月-1993年6月间渤海渔业增殖生态学调查所得的1090网次定量资料,运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分析鱼类群落结构多样性综合指标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1982-1985年间渤海鱼类鱼种数为119种,其中暖温种居首位,占57.98%;暖水种次之,占28.57%;冷温种种数最少,占13.45%。群落结构的季节变化规律呈现单周期型,10月份鱼种数最多,达83种;2月份仅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