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沙海域潮汕坳陷中生界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油气分布规律不明,为了加强对该区油气分布和富集规律的研究,针对潮汕坳陷西部地质目标首次应用微生物地球化学勘探技术(MGCE),探讨其含油气性。MGCE技术以轻烃微渗漏理论为基础,采用地质微生物学方法和地球化学方法检测研究区海底表层的微生物异常和吸附烃异常,预测研究区下伏地层中油气的富集区及其油气性质。检测结果显示研究区西部凹陷的斜坡区微生物异常呈块状发育,轻烃微渗漏强度变化大,可能为潜在油气富集区,酸解吸附烃成果显示可能的油气性质为干气和凝析油气。  相似文献   
2.
孙鸣  任金锋  钟广见  易海 《地质论评》2018,64(4):828-842
南海北部东沙海域中生代地层因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构造变形一直存在多种争议。本文利用近两年采集的高精度二维地震资料,在识别中生界和新生界主要构造地层界面的基础上,识别并精细表征了三种类型的褶皱变形,依据其形成的动力学背景,命名为挤压背斜A、滚动背斜B和弯折背斜C。结合区域构造运动,提出了各演化阶段的典型构造变形模式,并认为挤压背斜A与晚白垩世区域隆升和挤压作用有关;滚动背斜B主要与古近系南海北部陆缘强烈伸展作用有关;弯折背斜C主要与新近系早期凹陷深部地幔上隆导致的强烈热沉降作用有关。研究结果为揭示潮汕坳陷前新生界残留盆地经历的复杂动力学演化过程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对从南海东沙群岛近海陆坡(水深约500-3100m)采集到的二维地震剖面提取地形数据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合地震相研究,发现研究区陆坡形态的变化与火成岩体,以及与火成岩体相关联的沉积过程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共识别出了3种陆坡类型:(a)发育多个火成岩体的粗糙、陡的陆坡(类型1);(b)发育单个火成岩体的较为光滑、平缓的陆坡(类型2);(c)无火成岩体发育的光滑并且平缓的陆坡(类型3)。这些火成岩体形成于南海海底扩张之后,具有较为复杂的形态,在地震剖面上多表现为强振幅的杂乱反射。在类型1中,多个火成岩体将陆坡分为上部的两个或者多个次凹和下部的一个主凹,这些凹陷可以同时被沿坡流带来的沉积物充填。然而在类型2中,单个火成岩体将陆坡为一个上部的次凹和一个下部的主凹,只有当上部的次凹被沉积物填满后,沉积物才可以开始充填主凹。类型3为发育斜坡沉积的正常陆坡。研究区现今的陆坡形态是由于火成岩体的侵入和与火成岩体相关的沉积过程所共同导致的陆坡形态调整的结果。三种陆坡类型现今陆坡形态间的差异指示不同的沉积条件和陆坡形态调整。  相似文献   
4.
琼东南盆地古近系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已被证实是该盆地的主要气源岩,但由于崖城组煤层具有层数多、单层薄、横向变化快的特点,而难以被识别和预测,尤其是勘探程度较低的深水区.本文利用综合种地质与地球物理法对煤系烃源岩进行更加准确的预测.首先,煤层可通过“三高,三低,一扩”的测井响应特征识别,而炭质泥岩可通过“四高,一低”的特征识别.基于该测井逻辑判断,煤系地层可通过测井曲线的聚类分析进行垂向的自动识别.在井震标的的约束下,煤层组可通过地震数据的“负相位,高吸收因子,低波阻抗和低频”等综合特征进行横向识别.然而,地球物理方法识别的煤系烃源岩分布范围不一定符合成煤的地质规律,因此本文从构造、层序和沉积的角度研究了煤系发育的主控因素约束其分布范围:①古地形及构造沉降控制了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在凹陷中的平面发育部位;②相对海平面变化通过控制可容空间变化以及海岸线迁移,从而控制烃源岩的发育规模以及垂向分布——具体的说,可容纳空间的增长速率和泥炭堆积速率的关系是控制煤层形成的最根本因素,在其平衡位置,煤层发育最厚、延伸最大;③原地碎屑的供应和沉积场所与古物源的距离,是制约高丰度烃源岩发育的关键因素,即距离古隆起海岸较近的沉积环境中陆源有机质较为丰富,便可形成高丰度煤系烃源岩.通过上述地质与地球物理联合识别方法,提高了煤系烃源岩发育的预测精度和可信度,为南海西部深水区的早期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前言在我国,硅灰石是一种新兴的工业矿物原料。自1975年于湖北省大冶县小箕铺发现有一定规模的硅灰石矿床以来,我国硅灰石地质及其工业应用的研究发展很快。短时间内找到并探明了一批质量好、又有一定规模的硅灰石矿床;以硅灰石为主要原料的低温快烧釉面砖的研  相似文献   
6.
围绕浅海背景下大型浊积扇的研究进展展开探讨,并以莺歌海盆地黄流组重力流为例研究其沉积特征及堆积机制。位于莺歌海盆地中央的东方区黄流组发育的大型高效储集体——浅海重力流沉积体的沉积特征和堆积机制具有其独特性。古生物研究表明,其沉积期的古水深为40~110m,属于陆架浅水沉积背景。其重力流特征表现为包卷变形层理、准同生变形构造等,主要发育鲍玛序列A段和AB段组合,缺失CDE段。对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初步研究表明,其具有大规模、多期次(浊积事件的垂向叠加序列组合)、持续性发育等特征。在浅海背景下形成大规模重力流沉积体的综合成因机制包括:(1)物源的持续供给;(2)同沉积期大规模海退作用;(3)陆架基底的幕式动态活动和差异性沉降。该重力流沉积体的发育受上述三大因素的联合控制。因此,本研究采取构造-层序地层学、沉积学与地球物理相结合的系列技术与方法研究其宏观、微观特征及堆积的控制要素与独特机制。该研究成果能丰富浅海区发育大型重力流沉积体的理论体系,对油气勘探新领域的拓展具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7.
孙鸣 《中国地名》2010,(7):77-78
本文从历史与现代、理论与实践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外国地名翻译应遵循的几项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8.
灰色模型在地下水水质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钻探资料证实南海东北部发育海相中生界。潮汕坳陷是南海东北部最大残留坳陷,面积达3. 7×10 4 km2,经历了晚三叠世张裂初期、侏罗纪坳陷期、晚侏罗世末期第一次构造反转期、早白垩世再沉降期、晚白垩世晚期第二次构造反转期及新近纪区域热沉降期等6个构造演化阶段,充填了滨浅海、半深海等海相沉积及河湖相等陆相沉积。潮汕坳陷侏罗系半封闭海湾型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相对较高,泥岩地层厚,生烃能力强,油气地质条件好,具有较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从整体上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勘探前景,笔者对该盆地进行了含油气系统分析,认为西沙海槽盆地发育新生界含油气系统,主要烃源岩为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海相泥岩;储层为始新统湖相、三角洲、河道砂岩以及渐新统滨浅海相、海相三角洲、深水扇等砂岩;始新统湖相泥岩、渐新统滨浅海相泥岩以及中新世之后的半深海-深海相泥岩构成了三大套区域盖层。西沙海槽盆地新生界含油气系统形成的关键时刻为中中新世,各种油气成藏地质事件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该油气系统可分为4个油气运聚单元,中央坳陷以及紧邻中央坳陷的北部断阶带、南部坳陷西部局部区域是该盆地进一步勘探的首选区域。本研究成果对认识西沙海槽盆地的油气分布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