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
养殖杂色鲍暴发病超微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1999年至2002年在中国南方沿海许多养殖场的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 Reeve)出现了严重的疾病,该病可感染各种规格的鲍,死亡很快,死亡率高。病鲍的外观症状表现为外套膜收缩,腹足表面变黑,肌肉变得僵硬。通过电镜观察,在肝胰腺、外套膜、肾、鳃及肠等组织中发现了一种球状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100~130nm。该病毒一般存在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为双层质膜所包裹。染病鲍细胞器如滑面内质网扩张、线粒体崩解,糖原粒、核糖体减少,核膜松疏、溶解、消失,核质边缘化。病毒的病原性通过对健康鲍的感染试验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
鲍育苗生物学中饵料硅藻的相关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底栖硅藻是鲍育苗阶段不可缺少的饵料,也是诱导鲍浮游幼体附着和变态的重要物质,硅藻的种类、营养价值、生态状况等对幼体的附着变态及其后以微藻为饵料阶段的生长率和成活率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总结近10a国内外与饵料硅藻相关的研究概况,包括硅藻对鲍附着变态、生长率和成活率的影响;鲍幼苗饵料转化与消化器官发育的关系;影响硅藻营养的生理生化因子;与鲍幼苗掉板死亡相关的藻类研究等,为鲍育苗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养殖卵形鲳鲹诺卡氏菌病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报道了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诺卡氏菌病的发生情况。病鱼以体表和心、脾、肾等内脏出现白色结节为主要症状。对病鱼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光镜、电镜检查,均发现长或短的丝状分枝状杆菌,用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回归感染,证实为此次卵形鲳鲹结节病的病原菌。对病原菌的基本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确定病原为鰤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同时对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检测,发现该病原菌对多种常用水产药物均产生了抗药性,纸片扩散法结果显示仅20种受试药物中仅对环丙沙星、氯霉素、链霉素等中度敏感,试管稀释法结果显示8种药物中仅对1×10-6的盐酸恩诺沙星和盐酸环丙沙星敏感。  相似文献   
4.
鲍类微生物性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鲍类微生物性病害包括病毒性疾病、原核生物样疾病、细菌性疾病及真菌性疾病。本文就鲍类微生物病害的病原学、致病机制、组织病理学和流行病学等方面的进展,以及相关的诊断防治研究情况进行概述,以期为今后鲍类的病害防治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杂色鲍(Haliotis diversicolorReeve)鲍苗脱落死亡周期中水质、硅藻和细菌变化情况。结果显示,鲍苗脱落前各水质指标无明显变化,脱落前硅藻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卵形藻(Cocconeisspp.)和舟形藻(Naviculaspp.)为主要种类。同时发现一株可疑致病菌,初步鉴定为溶藻弧菌(Vibrio alginolyticus)。实验表明水质等相关因子与鲍苗脱落无直接关系,而硅藻很可能是致病菌的“载体”,整个附着膜微环境与鲍苗存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6.
氟苯尼考在九孔鲍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初步研究了新型抗菌兽药氟苯尼考(florfenicol)在健康九孔鲍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鲍血淋巴中氟苯尼考含量的可靠方法,平均回收率为85.69%,最低检测限0.05μg/cm3.以20×10-6(m/m)剂量对九孔鲍腹足单次肌注,血药浓度-时间数据用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原理(SMT)处理后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为21.25mg/(h.dm3),平均滞留时间(MRT)为2.41h,清除率(C lB)为0.94dm3/(kg.h),稳态表观分布容积[Vd(ss)]为2.27dm3/kg,消除半衰期(t1/2β)为3.61h.结果显示氟苯尼考在九孔鲍体内吸收良好,分布广泛,代谢消除快.  相似文献   
7.
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感染卵形鲳鲹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原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Photobacterium damselae subsp. piscicida)分离自发病的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 本实验利用腹腔注射和浸泡的感染途径, 观察卵形鲳鲹发光杆菌病的病理变化。感染发病鱼呈现急性和慢性临床症状, 主要急性症状为鳃盖周围轻微出血, 腹腔积水和内脏器官多灶性坏死; 主要慢性症状为脾脏、肾脏和心脏内能观察到直径为0.5~1.0 mm 的白色粟米样结节;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的组织病理显示: 急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肝和肾发生变性及凝固性坏死, 肾管微绒毛紊乱, 线粒体的嵴脱落, 脾淋巴细胞增生, 核染色质边集, 心肌细胞发生多灶性坏死,线粒体增生, 肠道的病变较轻微。慢性病理症状主要表现为鳃丝上皮细胞坏死, 脾淋巴细胞线粒体、高尔基体和内质网溶解, 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微绒毛脱落, 心肌纤维Z 带排列紊乱, 线粒体变性, 肝脏、肾脏、脾脏、心脏和肠道出现典型的肉芽肿病变。相比之下, 脾脏、肾脏和心脏的病变是所有器官中最严重的。  相似文献   
8.
鲍是我国重要的增养殖经济贝类,台湾和南方沿海分布与养殖的主要为Haliotis diversicolor,它有平纹九孔H.diversicolor supertexta和粗纹九孔H.diversicolor diversicolor两个亚种,但由于多年的相互引种,目前亚种间已无明显界限。台湾和福建称之为台湾鲍或九孔(鲍),而广东及其以南沿海常称为杂色鲍。1979年,台湾九孔鲍人工繁殖成功后开始在东北角养殖,随后推广至岛内其他地区,养殖方式从潮间围堰发展到陆地平面及立体网笼式。大陆鲍规模化养殖起始于上世纪80代中后期的大连和山东沿海,养殖种类为当地的皱纹盘鲍H.discus hannai及随后引进…  相似文献   
9.
杂色鲍鲍苗“掉板症”病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杂色鲍育苗过程中出现的大规模死亡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整个育苗周期内,病害均可发生,死亡率达100%,监测了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寄生虫及病原微生物,水质理化因子、原生动物等与鲍苗死亡有一定关系,但不是主要原因;在鲍苗体内分离到的细菌及感染试验结果验证细菌是引起杂色鲍幼苗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鱼类神经坏死病毒对军曹鱼(Rachycentron canadum)仔鱼的致病性,本研究通过肌肉注射、浸泡和共浴3种途径分别感染军曹鱼仔鱼,观察了由其导致的发病死亡情况和病理学变化。结果表明,3种感染途径都能造成军曹鱼仔鱼出现厌食、体色发黑和螺旋游泳等典型的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症状,累计死亡率分别达到78%、44%和34%。肌肉注射18h后,利用RT-PCR方法在鱼的脑、眼、脊髓中均可检测到该病毒。患病鱼的脑、视网膜、脊髓等组织发生空泡化,与其他鱼类感染该病毒发生的变化一致。因此,军曹鱼仔鱼是鱼类诺达病毒的易感种群之一,病毒能通过水平传播感染军曹鱼仔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