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海洋学   6篇
综合类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中国近海海水中的锌等微量元素,尚未进行过较为广泛而可靠的分布研究。极为零星的资料,还是近几年来在沿岸进行污染调查时,用陈旧的方法测定的。 世界海洋海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不同文献报道的数据,常有一定的差别。这是自然变化,抑方法误差(包括所测形态),是值得研究的。 本文采用单池示差反向极谱法,比较广泛而可靠地研究了中国近海海水中,锌等微量,元素的离子(和不稳定络合物)的地球化学分布。测定锌、铅、铜、镉时,样品不加任何试剂,因而避免了元素存在形态的转移及被测离子的带入或损失。  相似文献   
2.
厦门西港区一次赤潮的观测   总被引:30,自引:5,他引: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报道了1986年6月18日-7月3日厦门西港区一次裸甲藻(Gymnodinium sp.)引起的赤潮的跟踪观测结果,阐述了本次赤潮的基本特征及其与生境的相互关系,讨论了赤潮的成因和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A laser-induced fluorometric method for the rapid determination of trace level? of uranium in seawater with the Modified Anti-interference Fluorometric Reagent for uranium (MAFG) is described. Only a sample volume of 1.5-2.5 ml is used in each determination and no pre-scparation and concentration steps are required. The analysis rate is a sample per 5 min.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en replicate determinations on 3.44 ppb U of the natural seawater is 4.7%.  相似文献   
4.
激光荧光法快速测定海水中微量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常用分光光度法和固体荧光法测定海水中微量铀。这两种方法的缺点是用样体积大、需要进行冗长的分离和富集步骤。1978年,罗宾斯[1]曾用一种名叫弗拉伦(Fluran)的铀荧光试剂,在以氮分子激光器为激发光源的UA-3型铀分析仪上,不经任何分离与富集步骤,直接测定了天然淡水中微量铀,检测限达0.05 ppb,由于此试剂抗干扰性能不够强,未见有人用它直接测定海水中微量铀.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1993年进行的水文、化学、地质、生物等专业20多个项目的调查,报道了九龙江口外塔角海洋倾倒区启用两年后的环境现状,以及倾倒活动对海区环境、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年来,塔角海洋倾倒区及其附近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淤积,但未影响厦门港主航道;由于海区水动力条件好,倾倒区一带水质基本正常,与邻近海区比较,相差不大;因疏浚泥富含有机物,与倾倒前比较,倾倒区底质硫化物增加115.6×10-6(m/m),表明底质已受到有机污染的影响;倾倒活动对底栖生物的影响较大,倾倒区内生物种类明显减少,棘皮动物的反应最为敏感,仅分布于倾倒区外。本文还提出了该倾倒区今后使用及管理的意见。  相似文献   
6.
据文献报道,海水中若干微量金属离子的浓度,远低于饱和含量。并认为,对于Zn、Pb、Cu、Cd等许多元素来说,吸附可能是个控制浓度的因素。硫化物沉淀也可能出现,但可能不是浓度的控制因素。 本文用可靠的极谱法,对海水中Zn++、Pb++,Cu++、Cd++的饱和含量进行了研究,并与作者的单池示差反向极谱法现场海水测定数据作比较;进行了Zn++、Cu++的吸附试验;探讨了海水中微量金属离子与环境间可能存在的平衡过程。从而,探明了海水中微量金属元素的离子浓度(包括不稳定络合物)及其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7.
This article reports main results of investigations on red tide in western waters of Xiamen Bay from Jan. to Dec. 1987, and elaborat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hange of phytoplanktonic number and ma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there. The cause and the method for judging and monitoring of red tid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