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2篇
海洋学   1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2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于1988-1991年,对长江三角洲附近沿海潮滩和湿地进行较全面的调查,利用高程-面积法、沉积速率法,并引进未来冲淤趋势参数,对全区14个典型潮滩断面进行海平面上升影响的估算。结果表明,当海平面上升0.5m和1.0m时,全区潮滩面积分别比1990年的减少9.2%和16.7%;湿地面积减少20%和28%,并发生高级类型向低级类型的逆向演替。各岸段损失率相差悬殊,以侵岸段较大,淤涨岸段将减缓淤涨,甚至  相似文献   
2.
朱季文  倪绍祥  蒋长瑜 《地理研究》2012,31(7):1163-1172
李春芬(1912~1996)是我国著名的老一代地理学家,从事地理学研究和教学近60年,为我国地理学尤其是区域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学术思想的最精辟之处,是关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共性"与"个性"的科学论述,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相关研究和教学工作。本文论述了李春芬学术思想的形成背景、基本内容、科学价值及现实意义。李春芬的学术思想和创新见解,对于深化资源环境规划与管理、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研究与实践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并对拓展和深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研究有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太湖湖滨带的生态建设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7  
太湖湖滨带是太湖流域重点污染控制区之一。本文根据流域生态学与流域管理学的原理,提出了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的途径。(1)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田污染。(2)入湖河道沿岸两侧建设河岸林带,成为农田与河流间的缓冲带。(3)加强沿岸丘陵的水土保持。(4)充分利用湖泊湿地的净化功能,作为治理太湖富营养化的有效措施。(5)选择入湖河道河口,在试验基础上建立人工湿地。推动太湖湖滨带生态建设工程顺利开展的措施:(1)提高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2)从组织和制度上加强湖滨带污染控制管理。(3)建立环境监测和信息管理系统。(4)开展湖滨带污染控制工程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4.
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研究的内容、方法与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研究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变化研究的开展刚刚兴起的研究领域。本文分析了全球变暖引起的下一世纪海平面加速上升对沿海地区自然环境演变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并对影响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探索流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不仅有助于理解流域演变的客观规律、提高管理效能,而且能为流域综合管理科学的逐步形成与完善以及流域综合管理实践提供有益参考.文章在总结回顾流域管理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流域管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认为流域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与管理,建立行之有效的新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和管理机制,流域问题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与先进技术的应用等四个方面将是流域综合管理未来研究的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6.
一、太湖平原湖泊概况 太湖平原位于长江下游河口段与杭州湾间,其北以长江为界,南为钱塘江,东为东海,西为茅山山地,宜溧山地和浙江夭目山地,平原总面积27000多平方公里。 太湖平原共有大小湖泊(大于0.5平方公里以上的)189个,总面积3159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7.
长江三角洲及毗连地区海平面上升影响预测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论述了研究地区21世纪前半期的相对海平面上升幅度.研究结论是,研究地区2050年相对海平面上升25~50cm,其中长江三角洲上升幅度较大,高出全球平均值的一倍.海平面上升将产生以下影响:(1)有些岸段侵蚀后退与潮滩下蚀的加剧,侵蚀海岸范围扩大;(2)潮滩与海岸湿地由于侵蚀与淹没而减少;(3)风暴潮频率与强度增加,威胁海岸防护工程的安全;(4)里下河低地与太湖湖东低地排水能力下降,洪涝灾害加剧;(5)长江口盐水入侵加剧.海平面上升影响的综合评估表明:对长江三角洲与太湖湖东低地,特别是上海市的影响最严重,其次是杭州湾北岸,第三是废黄河三角洲,苏北滨海平原与里下河低地的影响最轻。  相似文献   
8.
海平面上升对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朱季文  季子修 《地理科学》1994,14(2):109-117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