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海洋学   3篇
  2017年   2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根据2006—2009年春季黄海南部帆张网的渔获数据,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LM)和广义加性模型(GAM)定量研究了年份、位置、水深和海水表层温度(SST)对黄鲫单位捕捞努力量的渔获量(CPUE)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GAM模型较GLM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黄鲫CPUE时空分布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时间上,黄鲫CPUE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空间上,黄鲫CPUE呈现由北向南沿经度方向逐渐减小的趋势,在长江口周围较小。水深对黄鲫CPUE的影响显著(P<0.05),在20~35m内CPUE较大。SST对黄鲫CPUE的影响极显著(P<0.01),黄鲫适宜SST范围为7.2~12.4℃。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集中国沿海常见五种鲳属鱼类并对其耳石进行系统的多元形态学描述与比较。耳石形态在整体轮廓、边缘以及前部表现出明显的种间差异,展现了耳石形态的种内特异性。随着基因隔离与种间分化,鲳属鱼类耳石也逐渐变薄且基叶、翼叶更为发达。上述观察到的种间耳石形态差异与鱼体本身生活的水层以及温度联系紧密。96.6%的判别成功率也证明鲳属鱼类耳石显著的种间差异,表明形态学方法可以作为鲳属鉴别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3.
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春季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根据2015年春季在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进行的鱼类浮游生物大型浮游生物网水平拖网数据,采用生态多样性指数和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该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的种类组成和群落空间格局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采集到鱼类浮游生物35种,其中鱼卵21种,仔稚鱼23种。鱼类浮游生物隶属于8目18科34属,优势种为鳀(Engraulis japonicus)、鲬(Platycephalus indicus)、鱼衔属(Callionymus spp.)和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其中,鳀和鱼衔属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渔场海域,鲬主要分布于吕泗渔场海域,小黄鱼多分布于吕泗渔场北部海域。生态类型包括半咸水型、沿岸型和近海型种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浮游生物群落可划分为以鱼衔属、鳀为优势种的站位组A(主要分布于海州湾海域)、以小黄鱼、黄鲫(Setipinna taty)等为优势种的站位组B(主要位于江苏沿岸海域)和以鲬为优势种的站位组C(主要位于江苏沿岸-近海海域),以站位组B的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最高。各站位组的鱼类浮游生物的生态类型和适温类型组成不同,这与其所处的海域生境有关。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影响春季黄海中南部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空间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水深和表层温度。同时也受洋流、底质类型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黄海中南部近岸海域鱼类浮游生物群落的空间格局,可为今后科学制定该海域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资源量化管理等资源养护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