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海陆架盆地位于欧亚板块东南缘,中生代以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洋壳俯冲及其多构造体系叠加改造,其盆地原型、构造-沉积演化与油气成藏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综合应用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最新地震调查、钻井和临近陆域资料,通过海陆对比、中生界层序地层建立、构造-沉积演化过程重塑,探讨中生界油气成藏的关键问题和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存在2个超层序7个层序,中生代以来演化表现为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基底、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拗陷、白垩纪活动陆缘断陷盆地;早期基底NE向格架控制中生代盆地结构与宏观含油气性,中生代两期构造演化造就了两套生储盖组合,基隆运动、渔山运动和雁荡运动控制早期油气的生成、聚集,龙井运动主要控制早期油气藏调整与改造、再成藏;继承性隆起(斜坡)闽江斜坡和"凹中凸"台北转折带是中生界油气主要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
正0 引言东海陆架盆地是我国海域的一个大型中、新生代叠合改造型含油气盆地,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20世纪70年代以来,油气勘探层位主要针对新生界。因中生界地质结构复杂,断裂发育且后期改造强烈,其地震资料品质较差,即地震反射能量弱、频率低、连续性差(简称"弱低频"反射),严重制约了东海中生界油气的进一步调查。近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通过二维地震采集参数模拟、采集试验和攻关处理,获取了较好的二维地震数据资料。1 "长电缆、强震源、  相似文献   
3.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地震和重磁资料的综合地球物理解释,对雁荡低凸起展布形态进行了细致刻画,凸起呈NE方向不连续展布于瓯江凹陷和闽江凹陷之间,长约170 km、宽约15~50 km.地震资料揭示雁荡低凸起上广泛发育了侏罗纪与白垩纪地层,厚度约为500~1500 m,展布面积约5000 km2,局部缺失中生界地层.凸起两侧中生代盆地结构差异明显,西侧瓯江凹陷为典型的断陷盆地,东断西超、断裂发育,半地堑、掀斜断块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东侧闽江凹陷为坳陷型盆地,断裂、火成岩不发育,挤压背斜、断背斜、反转构造等中生界构造样式发育.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图与剩余重力异常图上,凸起表现为一系列NE向团块状重力高值区,而磁力异常ΔT图上则表现为深部磁场强度低的特征,火成岩影响部位可见磁力高值异常.综合凸起及邻域重磁震、莫霍面深度等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认为雁荡低凸起为一元古界组成的古隆起,区别于东部的台北低凸起.同时,结合区域构造演化及沉积特征,推测侏罗纪时期雁荡低凸起与浙闽隆起区可能连为一体,晚白垩世近东西向伸展作用下浙闽隆起发生裂陷进而形成了雁荡低凸起.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海沉积层地震速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近海纵向上发育了新生界、中生界碎屑岩和古生界沉积地层。在分析整理收集到的地层速度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地层速度的变化规律:沉积层地震速度随地层的埋深增加而增加,新地层速度低、老地层速度高;欠压实地层的砂岩速度与泥岩速度基本相当或低于泥岩速度,正常地层的砂岩速度大于泥岩速度;砂岩储层的速度随孔隙度的增加而降低,流体成分的变化对速度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针对南黄海海域油气勘探缺乏揭示古生界钻井样品资料的窘况,对邻近陆区2个典型露头剖面进行了调查研究。这2个剖面分别为南京幕府山的下古生界寒武系陆相泥岩和安微巢湖的上古生界二叠系海相灰岩,都呈深灰黑色;前者是当前下扬子陆区页岩气勘探重点研究层系;后者出露面积较大,似臭鸡蛋味浓烈,为含硅碳酸盐岩,俗称"臭灰岩"。通过系统油气地球化学测试,证实其均为优质烃源岩;岩石物性测试结果表明,后者还可为优质储集岩。由于古生代下扬子地块具有地台性质,沉积体系向南黄海海区自然延伸沉积,因此,利用这些来自陆区露头地质剖面的珍贵样品推测,二者均可作为南黄海盆地尤其是南部坳陷的潜在主力烃源岩,以期为相应的油气勘探评价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东海陆架盆地为我国近海最大的中—新生界叠合含油气盆地之一,并且有着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为进一步分析盆地中—新生界油气前景,基于10余年来针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开展的地球物理勘探成果,综合最新中—新生界研究进展,通过总结分析中—新生代地层发育特点、残留展布特征及盆地结构,理顺中—新生代盆地构造演化过程,进而探讨中—新生界油气成藏地质条件与油气勘探前景。盆内新生界已取得油气突破前提下,基隆凹陷可作为新生界油气进一步突破的重要远景区,同时东部坳陷内的西湖凹陷深盆气藏具有良好的地质条件,可作为油气勘探重点目标区。盆地南部的闽江凹陷与基隆凹陷南侧则为东海陆架盆地未来取得中生界油气勘探突破的有利构造单元。  相似文献   
8.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区域地震反射资料,结合盆地的结构特征,分析、总结了其构造样式特征。结果表明:根据构造样式形成的动力学机制,可以将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划分为伸展型构造样式、挤压型构造样式和复合型构造样式3类;伸展型构造样式可继续分为半地堑(箕状断陷)构造组合、复式地堑式构造组合、多米诺式断裂构造组合、掀斜断块和火成岩构造;挤压型构造样式分为挤压背斜、断背斜和叠瓦式断裂组合;复合型构造样式分为正反转构造和负花状构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东海南部中生代油气勘探前景,开展了东海及邻近陆域中生代油气勘探现状、区域构造和烃源岩条件等对比分析。结果显示,海陆中生代深部地质结构存在较大差异,二者在中生代地层分布的面积与厚度、岩浆岩的分布与强度以及烃源岩条件等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综合分析认为,海域中生代构造更稳定、地层分布更广、厚度更大、烃源岩条件更好,因而推测其具有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0.
南黄海盆地基底及海相中、古生界地层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黄海盆地是大型海相中、古生界和陆相中、新生界两期叠合型盆地,本文根据最新地震资料结合钻井资料及与海陆地质资料的对比研究对盆地内地震层序进行了划分,得到了陆相中、新生界盆地基底即中、古生界海相盆地的顶界埋深、三叠系和上二叠统的残留厚度,推断了陆相层基底地层分布,并根据磁力异常资料推测了海相中、古生界盆地结晶基底埋深,推断了海相中、古生界整体残留情况.下三叠统青龙组和上二叠大隆及龙潭组在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及勿南沙隆起广泛存在,而在北部坳陷的分布则狭窄,中部隆起则由于隆起和剥蚀作用导致这两套地层几乎没有残余.对中-古生界海相盆地和中-新生界陆相盆地的基底特征进行了比较,认为海相中、古生界在南黄海地区区域性存在,海相层厚度分布特征受基底起伏控制,同时受到印支板块运动的影响,中部隆起区是海相中、古生界比较稳定的地区.下古生界可能在南黄海盆地广泛分布,但受资料限制,还难以获知其残余地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