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球物理   1篇
海洋学   1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RT-PCR及RACE法从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肝胰脏克隆得到胰蛋白酶原(trypsinogen,TRY)与淀粉酶(amylase,AMY)基因cDNA全序列.斜带石斑鱼肝胰脏TRY基因cDNA全长911 bp,其中5非翻译区(5'-UTR)为55bp,3'-UTR为127bp,开放阅读框(ORF)为729bp,编码242个氨基酸,包含所有丝氨酸蛋白酶中共有的高度保守的催化活性中心.序列一致性分析发现,斜带石斑鱼与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金头鲷Sparus aurata、鳎Solea senegalensis、石鲽Pleuronectes bicoloratus的TRY序列相似性高达86.8%-89.70%,与人Homo sapiens小鼠Mus musculus、斑马鱼Danio rerio的TRY相似性较低为59.9%-64.5%.斜带石斑鱼AMY基因cDNA全长1657bp,其中5'-UTR为41bp,3'-UTR为77 bp,ORF为1539bp,编码512个氨基酸,包含与哺乳动物α-AMY二级结构相似的8个α旋和8个β折叠.序列一致性分析发现,斜带石斑鱼与澳洲肺鱼Neoceratodus forsteri、美洲拟鲽Limanda americanus、大西洋鲑Salmo salar、斑马鱼AMY基因序列相似性高达82.4%-91.8%,与人、小鼠、鸡G.Gallus的AMY基因相似性较低为70.1%-72.3%.斜带石斑鱼TRY和AMY基因cDNA全序列的成功克隆为进一步研究其表达调控机理及研发有效提高其表达水平的饲料添加剂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黄斑篮子鱼去毒相关基因的克隆与肝脏组成型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基因水平探讨海洋鱼类对海洋藻毒素的去毒分子机理。采用RT-PCR法成功克隆了黄斑篮子鱼Siganus oramin肝脏I时相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1A(CYP1A)、II时相代谢酶alpha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A)和rho型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R)、热休克蛋白70 (HSP70)、alpha 1型钠钾ATP酶(ATP1A1)及β-肌动蛋白(beta-actin, AC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序列分别长879 bp、582 bp、588 bp、660 bp、749 bp和554 bp。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属鲈形目的黄斑篮子鱼CYP1A、GSTA和GSTR与同属鲈形目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欧洲鲽Pleuronectes platessa、真鲷Pagrus major、鲤形目的斑马鱼Brachydanio rerio 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较高,CYP1A和GSTA与非洲爪蟾(两栖类)、鸡(鸟类)、小鼠、大鼠和人(哺乳类)相应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低,这可能与鱼类I、II时相去毒酶基因承担水环境毒素去毒代谢的特殊功能有关;而HSP70、ATP1A和β-肌动蛋白在鱼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中均有较高的同源性,这可能与这些基因在机体中承担的最基本的生命功能相关。应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以β-肌动蛋白作为外参照,在指数期增长范围内分别得到了CYP1A、GSTA、GSTR、HSP70和ATP1A1 mRNA与β-肌动蛋白mRNA (%)的比值,确定黄斑篮子鱼肝脏去毒相关基因的组成型表达水平。其中,黄斑篮子鱼肝脏CYP1A、GSTA和GSTR基因组成型表达相对较高,HSP70和ATP1A1基因组成型表达相对较低,这可能与不同基因在黄斑篮子鱼海洋藻毒素去毒分子机理中承担的作用相关,为海洋藻毒素在海洋鱼类中的积聚及代谢去毒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RT-PCR技术和RACE技术成功克隆淡水鱼类斑鳢sGST基因cDNA全序列,推测得到氨基酸序列,初步分析其结构功能域及系统进化关系。结果表明,斑鳢sGST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898bp,编码225个氨基酸。斑鳢sGST与真鲷、金头鲷、鲽、黑头鲦、川鲽、大口黑鲈等最新定名为ρ型的sGST氨基酸同源性较高,ρ型sGST为水生生物所特有并共同占据进化树上独立的分枝;与大鼠、小鼠、人等哺乳动物sGST现有所有类型同源性均很低,并且在进化树上距离也较远,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的sGST基因应属于ρ型,可能在鱼类等水生生物对水栖环境的适应上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鳜侧线管结构和行为反应特性及其对捕食习性的适应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6,27(5):457-462
于1990年8月-1992年4月在汉阳县军江渔场采集鳜标本。运用形态学和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其侧线管的形态结构和捕食行为反应特性。结果表明,鳜眶上管、眶下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大,部分管道未埋入骨组织中;躯干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直径最小,全部埋入鳞片中;前鳃盖下颌管、眼后管等头部侧线管管腔和神经丘神经介于前二者之间,全部埋入骨组织中。  相似文献   
6.
梁旭方 《海洋与湖沼》1995,26(S1):119-125
于1990年8月 - 1992年4月,在实验室内通过特定感官消除或抑制方法与单一感官刺激方法研究鳜捕食行为中几种相关感觉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鳜主要依靠视觉和侧线捕食,其精物的视觉特征是不连续运动和梭形形状演侧线主要对猎物的低频振动起反应;鳜首先依靠视觉捕食,仅在视觉受到限制时才依靠侧线捕食;嗅觉在鳜捕食中作用不大,味觉在鳜吞咽食物过程中起很大作用。由于鳜主委依靠仅对运动刺激敏感的视觉和侧线捕食猎物,且需对猎物窥视一段时间后才突发攻击,因而鳜一般不摄食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7.
淡水鱼类可溶性谷胱甘肽S-转移酶(soluble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sGST)在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又被称为微囊藻毒素去毒酶.通过简并引物克隆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核心序列,应用5'-RACE和3'-RACE技术分别扩增该序列的5'末端和3'末端序列,最后通过序列拼接获得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序列.序列分析结果表明,鳙鱼肝脏sGST基因cDNA全长934 bp,其中5'-UTR长104bp,3'-UTR长158 bp,编码区672 bp,编码223个氨基酸.鳙鱼与海水鱼类、鸟类、哺乳类等不同类群sGST的N-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高,达75%左右,而C-末端功能域氨基酸同源性较低,仅为43.6%-55.9%,这与脊椎动物sGST的N-末端功能域均存在相同的GSH结合位点,而C-末端功能域存在不同的底物结合位点相一致.鳙鱼sGST的C-末端功能域的低同源性可能与其承担微囊藻毒素去毒代谢之特殊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8.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中驼背鲈和斜带石斑鱼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闭合循环水养殖条件下驼背鲈(Cromileptes altivelis)和斜带石斑鱼(Epinephelus coioides)的生长特性。经343d养殖,驼背鲈幼鱼平均体质量由24.16g增加到124.4g,平均日生长率为1.2%.体质量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式为M=32.674e^0.0048t,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M=0.0042L^3.6184;斜带石斑鱼幼鱼体质量由20.10g增加到490g,平均日生长率为6.8%,体质量与养殖时间的关系式为M=34.319e^0.0984t,体质量与体长的关系式为M=0.0656L^2.7102。  相似文献   
9.
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于1993年12月-1994年9月,从宜昌葛洲坝工程总局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获中华鲟实验材料128尾,通过扫描电镜(包括冷冻断裂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及行为学实验方法,研究中华鲟吻部腹面罗伦氏囊结构及其功能作用。结果表明,中华鲟吻部腹面存在大量罗伦氏囊。触须表面无罗伦氏囊而仅存在很少量味蕾。中华鲟罗伦氏囊由开孔、管道和壶腹三部分组成,壶腹具有梨形单纤毛电觉细胞。中华鲟对微弱电刺激异常敏感,且对较小电  相似文献   
10.
从血液提取总DNA并构建基因组文库,克隆海水鱼真鲷(Pagrosomusmajor)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5′侧翼区序列,再通过竞争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定量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饱和度脂肪酸对其肝脏LPL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真鲷LPL基因5′侧翼区序列中存在顺式元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其序列为TGAAGA TGACAT,与TATA(CATAA)盒序列相隔211bp;与喂饲料对照组比较,添加10%油酸可增加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水平,但差异并不显著(p>0.05)。用亚油酸或n 3高不饱和脂肪酸混合物取代添加油酸的一半(占饲料添加量的5%)后,导致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水平升高并出现显著性变化(p<0.05)。对真鲷肝脏LPL基因诱导表达随饲料中的脂肪酸不饱和度增加而增加,表明在活体条件下脂肪酸对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的诱导作用可能与脂肪酸的氧化代谢有关。n 3高不饱和脂肪酸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诱导真鲷肝脏LPL基因表达,使真鲷食物脂质供应水平与其肝脏脂肪酸氧化代谢强度调控偶联起来,可能是真鲷对高脂食物(特别是富含n 3高不饱和脂肪酸食物)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