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海洋学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1.
研究了四种红树植物红海榄、秋茄、木榄、角果木幼苗在不同浓度重金属水溶液胁迫28天后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特征,包括可溶性蛋白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和氧化损伤标志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四种植物叶片内的SOD、POD活性均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趋势,10倍重金属水溶液中的红海榄,5倍重金属水溶液中的秋茄和木榄,以及1倍重金属水溶液中的角果木具有较好的抗氧化酶活性,能有效清除活性氧,减小氧化损伤。在同等浓度重金属水溶液处理下,MDA含量结果显示红海榄受损程度最轻,秋茄、木榄受损程度居中,角果木受损程度最重。红海榄抗重金属胁迫能力强于秋茄、木榄,角果木抗重金属能力最弱。上述四种红树植物对重金属的抗性结果说明红树科植物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这对于我国红树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以自然种群高程分布为根据, 选择对潮汐浸泡耐性存在一定差异的白骨壤(Avicennia marina)、桐花树(Aegiceras corniculatum)和木榄(Bruguiera gymnorrhiza)为实验树种。对3种红树幼苗进行为期0d、1d、3d、5d、7d、14d的水淹处理, 测定其根部组织的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 POD)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抗坏血酸氧化酶(ascorbic acid oxidase, APX)活性和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活性。水淹处理会导致植物根部组织受低氧胁迫从而破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生产和消除的平衡, ROS大量累积给植物带来氧化损伤。实验测定与清除ROS有关的酶指标, 结果表明POD活性在1d至14d的水淹周期内随时间呈现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POD参与活性氧以及乙醇、乳酸等有毒物质的反应有关。CAT、SOD、APX活性均呈现应激上升后下降趋势, 由此推断该系列抗氧化酶在水淹胁迫发生前中期对消除红树植物根部组织大量产生的活性氧具有重要意义。抗氧化酶系在3种红树植物中的表达存在一定差异, 但整体仍呈相似的变化趋势。通过层次聚类法对各项酶活性指标分析后发现, 白骨壤抗氧化酶系的活性模式与木榄和桐花树的存在一定差异, 但没有发现木榄与桐花树抗氧化酶系统表达模式的明显差异。本研究旨在更好地了解红树林对水淹胁迫的生理适应机制, 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红树林是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植物群落, 具有“四高”特性(高生产力、高归还率、高分解率和高抗逆性)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 目前, 全球约有红树林1700万公顷, 主要分布在南北半球25℃等温线内。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净初级生产力高达2000gC·m-2·a-1, 具有高强度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对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维持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并在全球变化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近30年来, 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位于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 是一个脆弱的、敏感的生态系统, 也是首先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海岸带地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最为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 气候变化将严重影响着全球红树林的生存和分布方式。本文将从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的增加和极端天气4个主要方面, 揭示全球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变化特征, 阐述红树林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CO2浓度增加和极端天气响应与适应的生态学机制, 并简要概述了红树林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危害中的重要作用。全球气候变化也将为红树林的研究、保护和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4.
采用选择性无氮培养基从红树林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一株具有高效固氮活性的固氮细菌,通过形态学,生化鉴定,G+C摩尔分数含量和16S rRNA以及固氮基因nifH的序列分析,初步鉴定为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其特征是该菌为革兰氏阳性,直杆状,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圆形白色菌落(直径3-4mm),与短小芽孢杆菌标准菌株相比较,它们在碳源利用,水解以及生长温度盐度等方面具相似程度很高,G+C摩尔分数含量为44.6%,以16S rRNA为基础构建的系统进化树分析其与短小芽孢杆菌B.pumilus B402的进化距离最近,相似性为99.6%,利用乙炔还原法对其固氮活性进行测定,具有较高的固氮活性,为156.32nmol C2H4·H-1·mL-1.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大亚湾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依据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大亚湾海洋生物综合实验站20a来获得的大量现场观测数据和资料,对大亚湾生态环境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其变化主要表现在:由贫营养状态发展到中营养状态,局部海域已出现富营养化的趋势,N/P比的平均值由20世纪80年代的101.5上升到近年的大于50,大亚湾营养盐限制因子由80年代的N限制过渡到目前的P限制;生物群落组成明显小型化,生物多样性降低,生物资源衰退。大亚湾具有珊瑚礁、红树林、岩礁等多种海岸类型,但近年出现了石珊瑚白化现象,珊瑚礁群落的优势种发生了改变,在大亚湾的澳头港附近水域多次发生赤潮。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大亚湾生态系统正经历着快速的退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南中国海北部大亚湾水温和赤潮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亚湾周边的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自1994年大亚湾核电站运转以来,大亚湾的海洋环境和生态状况尤其受到关注。本研究利用实测和卫星遥感数据比较和分析了大亚湾水温和藻华在1983—1993和1994—2004两个时期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亚湾核电站运转后(1994—2004)比运转前(1983—1993),年平均表层水温和表层叶绿素 a 含量分别升高1.1oC 和1.9 mg/m3;月平均有害赤潮(HAB)的发生次数也有增加;有害赤潮在 1994 年以前只出现在春季和秋季,而在1994年以后则全年都有发生;表层水温、叶绿素和有害赤潮发生次数都在5月份增加最明显。这些水环境和生态变化与来自大亚湾核电站的热排放以及由于人类活动增加导致的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调查了广东红树林区水质的时空变化, 分别采集了红树林区表层水体水样旱季30个样点(2017年10月至2018年1月)和湿季20个样点(2018年7月至8月)进行分析。利用单一营养状态指数(TSI Chl a)评价红树林水质特征和营养状态, 评价标准: 050为富营养, >70为高营养。红树林区环境参数的时空变化为: 盐度(2.15‰~27.14‰)、pH (6.18~8.65)、电导率(10.87~90.52µs·cm-1)、浊度(0.0975~21.61FTU)、硝酸盐(0~127.2mg·L-1)、亚硝酸盐(0~12.0mg·L-1)、磷酸盐(0~34.5mg·L-1)、硅酸盐(1.22~2.88mg·L-1)和叶绿素a (0.19~38.08mg·m-3)。聚类分析表明, 丰水期横跨雷州半岛右侧至广东沿海东部的水质相对较好, 而左侧则处于中营养化状态。同时, 在枯水期, 红树林区水质较差, 从雷州半岛周围的高中营养化状态, 到广东沿海东部的富营养化状态。主成分分析表明, 营养盐、盐度、pH、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ivity, EC)和浊度对红树林区水质状况贡献显著, 进而影响红树林生态系统中藻类群落的变化。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