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半岛近岸海区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引起了地学界的关注,很多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并发表了众多相关论文。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认为,山东半岛全新世泥质沉积体受到黄海暖流和黄海沿岸流的共同作用,呈现出中间厚、向海向陆减薄的楔形,并沿山东半岛发育,其物质来源主要是黄河注入所带来的沉积物;在形成机制上,受到海平面上升、潮流和黄河入海口的迁移等多种因素的控制,成因复杂;在形成时间上,现今的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该泥楔形成于全新世冰后期海平面上升时期。对目前研究中仍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了山东泥楔的未来研究方向,指出应该建立多种水动力耦合作用下的泥沙输运与沉积模式,着重从海洋沉积动力学角度进行新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水泥窑灰(CKD)改性膨胀土的胀-缩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向膨胀土中添加2%~18%不同比率的水泥窑灰(CKD)对其进行改性,对纯膨胀土及掺CKD改性膨胀土的水理性质、膨胀特性和收缩特性进行室内试验,确定改性效果。试验结果表明,CKD可以降低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和液限,液限降低规律符合指数函数,塑限略有提高;随着CKD掺量的增大,混合物的最大膨胀率和最大膨胀力均呈指数衰减,最终收缩率也大幅降低。改性后的膨胀土黏粒减少,水稳性提高,同时由于离子交换等作用,膨胀土-CKD混合物的亲水性降低,吸水性减弱,从而胀缩性质降低,说明CKD对降低膨胀土的胀缩特性具有很好的改性效果,建议适宜掺灰率为10%。  相似文献   
3.
<正>2014年1月13日,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颁奖典礼上获悉,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张训华研究员荣获李四光奖野外地质工作者奖。坚守科研一线领军海洋地质调查张训华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坚守在科研一线。从参与重力异常场改正技术研究,到负责高精度重力调查,再到成为海上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首席科学家;从主持小范围单一技术手段调查,到完成大范围标准分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编图,再到提出我国管辖海域的全覆盖海洋地质调查计划;一次次的提升,使他逐渐成为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4.
王安国 《天文学进展》2001,19(2):326-330
综述近30年来我国内外天文导航技术及其相关理论和方法的进展,介绍世界各军事大国对天文导航的认识,并就天文导航在导航战背景下的显著优势进行论述。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天文导航设备的历史和现状;(2)天文导航理论的新成果;(3)各军事大国对天文导航的态势;(4)天文导航的优势性;(5)天文导航自动化的主要关键技术,(6)天文导航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2 000 km单道地震资料的瞬时振幅强弱和瞬时相位异常,对山东半岛近岸全新世楔形沉积体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该泥楔呈中间厚、两侧薄的形态,覆盖区域的海底有明显的凸起,向岸侧坡度较小,以较小的角度缓慢抬升,达到最大高度之后以一定角度向海倾斜;泥楔的底界面基本水平,明显切割下伏地层.该泥楔由山东半岛东北侧开始向东、南方向分布,绕过山东半岛东侧之后继续向南或西南方向延伸,形成了一个近似于“γ”形状的沉积体环绕山东半岛.它由近岸端向远岸端逐渐加厚然后再减薄,最大厚度分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和西南(60 m以上),并以这2处为中心向四周逐渐减薄.泥楔从北到南覆盖了山东半岛东部约36 111 km2的海底,总体积约有440 km3,总质量约为527×109 t,泥楔沉积区从11 cal.kaBP至今的平均沉积量可以达到0.37×10 9t/a之多.  相似文献   
6.
南黄海盆地是下扬子地块向海洋的延伸,中三叠世以前为统一的海相盆地。目前陆上地区下三叠统沉积相展布已经基本搞清,但是海区研究程度较低。结合陆上下扬子地块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际的钻井、地震资料分析,开展了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下三叠统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下三叠统沉积体系呈NE向展布,由NW向SE水深逐渐变浅,依次发育台缘斜坡相、开阔台地相和局限台地相;局限台地相暗色泥岩和泥质灰岩发育,为有利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7.
南黄海盆地位于下扬子地块的东部,中、古生界研究程度较低,迄今为止尚未系统开展过龙潭组—大隆组沉积相研究,从而制约了研究区的油气勘探。本次研究结合陆上下扬子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际的钻井、地震资料分析,开展了南黄海盆地南部坳陷龙潭组—大隆组沉积相研究。结果表明:龙潭组—大隆组沉积时期研究区发育海相碎屑岩沉积,沉积体系整体呈NE向展布;自NW向SE方向水体逐渐变深;研究区的东北部发育河流相,向SE方向过渡为三角洲相、沼泽—澙湖相和前滨—临滨相,东南部为陆棚相;该套地层泥岩和煤层发育,属于良好烃源岩。  相似文献   
8.
对取自渤海西北近岸海域的189个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重金属元素、粒度和有机碳(TOC)分析,查明了研究区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潜在污染水平。结果表明,As、Cr、Pb、Zn的空间分布比较均衡,Cd、Cu、Hg的空间变异系数较大,低值区都集中在昌黎沿海海域,高值区基本都集中在沿岸河口位置,总体上呈现出由西北部沿岸海区向东南降低的趋势。Cu、Cr、Pb、Hg与黏土含量、TOC之间表现出较强相关性。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黏土是重金属元素的主要载体,TOC是控制重金属元素的次要因素。根据地质累积指数法(Igeo)评价得出,渤海西北近岸海域仅在个别区域受到轻微污染,大部分区域沉积物底质环境良好。重金属富集因子(EF)显示研究区沉积物污染程度明显高于Igeo计算结果,多数重金属元素均处于中度污染水平,这可能与计算EF值时所取的区域背景值存在偏差有关。两种重金属元素评价方法同时表明Hg元素在沿岸河口位置存在一定程度污染,这与陆上人类经济活动向河口排放的污染物质经河流排入海有直接关系,说明人类经济活动给沿岸水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